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9048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包括隔振器本体,所述隔振器本体设置于建筑物一侧与基坑侧壁间预留的肥槽中,所述隔振器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防水涂料层、挤塑聚苯板层、墙式减振板层、双层土工布层、混凝土层以及素土回填层,所述防水涂料层一侧紧贴建筑物。该组合减振系统,使振动波被减弱,达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层墙体处理、外墙进行防水涂料处理、粘贴挤塑聚苯板、粘贴墙式减振板、粘贴双层土工布、浇筑混凝土层、开设隔振沟以及素土回填,通过该施工方法形成的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其减振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还涉及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紧邻轨道交通地面线的土地上修建楼房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列车运行所致的环境振动和噪声污染问题。对于振动问题,可用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轨道隔振;二是非轨道隔振。其中,轨道隔振是指在轨道上进行隔振,已有方法包括采用减振扣件或减振道床等措施进行隔振。非轨道隔振是指在轨道和建筑物之间的区域,以及在建筑物自身上进行隔振的方法,已有方法包括密排桩、隔振墙、建筑物基础隔振、建筑物室内隔振等。轨道隔振技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治理经验丰富,工程实例多,配套的隔振产品和技术也不少。相比而言,非轨道隔振技术由于研究难度大,实验验证费用高,配套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跟不上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轨道隔振技术。除了德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具有一些成功的工程案例外,目前主要还停留在隔振方式或方法的理论研究上,例如:密排桩是指在地面线和建筑物之间的土里打一排或多排深桩进行隔振的方法,目前研究内容主要是集中在桩的直径、深度、密排方式等设计方面。密排桩易于施工,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包括隔振器本体,所述隔振器本体设置于建筑物一侧与基坑侧壁间预留的肥槽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器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防水涂料层(6)、挤塑聚苯板层(7)、墙式减振板层(8)、双层土工布层(9)、混凝土层(4)以及素土回填层(3),所述防水涂料层(6)一侧紧贴建筑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包括隔振器本体,所述隔振器本体设置于建筑物一侧与基坑侧壁间预留的肥槽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器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防水涂料层(6)、挤塑聚苯板层(7)、墙式减振板层(8)、双层土工布层(9)、混凝土层(4)以及素土回填层(3),所述防水涂料层(6)一侧紧贴建筑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减振系统还包括碎波桩(1),所述碎波桩(1)设置于远离素土回填层(3)外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减振系统还包括隔振沟(2),所述隔振沟(2)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4)上端,且其一侧与建筑物基础外墙(5)相抵,另一侧与素土回填层(3)相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沟(2)为长方形结构,且其中间设置有凸字型空腔(21),所述隔振沟(2)上端盖合有盖板(23),所述隔振沟(2)底部靠近素土回填层(3)一侧设置有凸块(22),所述凸块(22)穿设于素土回填层(3)内。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式减振板(8)包括上下层聚丙烯面板(81),所述聚丙烯面板(81)之间设置有橡胶垫(82),所述橡胶垫(82)与聚丙烯面板(81)通过定位销(83)连接。6.一种建筑物组合减振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基层墙体处理;步骤二、外墙进行防水涂料处理,形成防水涂料层;步骤三、粘贴挤塑聚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一轩蔡骋蔡锦辉毛刚肖中岭郭昱肖彬张俊强经雷邓文志张语通
申请(专利权)人:京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