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7748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0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单片机、ECU模块、玻璃升降机,所述单片机安置于车体内,所述ECU模块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单片机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ECU模块一侧,所述车体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采用传感器监测CO浓度,单片机处理信息并下达命令,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人体,GSM模块拨打求救电话并发送车辆位置。当传感器监测到CO浓度达到报警值时,单片机快速处理车内外CO传感器的信息,并且做出有效措施,有效减少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

A Car-borne CO Alarm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ar-borne CO alarm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car body, a single chip computer, an ECU module and a glass elevator. The single chip computer is installed in the car body. The ECU module is located in the car body and on one side of the single chip computer. The glass elevator is located in the car body and on one side of the ECU module. The car body is equipped with a detection unit, and the car body is located on the detection unit. The driving unit is installed on one side. The detection unit includes CO detection mechanism and infrared detection mechanism, which use sensors to monitor CO concentration, single chip computer to process information and issue orders, infrared sensor to detect human body, GSM module to call for help telephone and send vehicle location. When the CO concentration reaches the alarm value, the MCU can quickly process the information of CO sens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vehicle, and m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 poisoning accidents in the vehicle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ersonnel inside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CO监测报警
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随之车辆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我国冬、夏季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截至2018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17亿辆,汽车驾驶人多达3.42亿人,市场发展潜力大,需求量大,该专利技术可扩大再生产,应用于各种中、高、低档汽车。为防止车内人员因CO中毒身亡事故,保障车内人身安全,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单片机、ECU模块、玻璃升降机,所述单片机安置于车体内,所述ECU模块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单片机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安置于车体内,且位于ECU模块一侧,所述车体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所述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第一风机、第一单向阀、检测箱、CO传感器、第二进气管、第二单向阀以及第二风机;所述第一进气管嵌装于车体后座内,所述第一风机嵌装于第一进气管内,所述第一单向阀嵌装于第一进气管内,且位于第一风机一侧,所述检测箱安置于车体内,且与第一进气管相连接,所述CO传感器安置于检测箱内,所述检测箱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管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所述第二单向阀嵌装于第二进气管内,所述第二风机嵌装于第二进气管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所述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块、红外线传感器以及电动推杆;所述第一滑轨安置于车体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一滑块装配于第一滑轨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安置于第一滑轨上,所述电动推杆安置于车体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一侧,所述电动推杆伸缩端与第一滑块相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其包括:自动驱动机构以及报警机构。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箱、伺服电机、z形转动杆、第二滑轨、第二滑块、运动框架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接杆;所述驱动箱嵌装于车体仪表盘下端,所述伺服电机安置于驱动箱内,所述z形转动杆安置于伺服电机驱动端上,所述第二滑轨安置于驱动箱内底面上,所述第二滑块装配于第二滑轨上,所述运动框架安置于滑块上,所述z形转动杆活动连接于运动框架内,一对所述连接杆分别安置于运动框架两侧,所述驱动箱两侧壁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与一对所述连接杆高度相同。所述报警机构,其包括:第一承载板、报警控制器、蜂鸣器、警示灯、第二承载板以及GSM模块;所述驱动箱一侧安装有第一承载板,所述报警控制器安置于第一承载板上,所述蜂鸣器安置于仪表盘上端,所述警示灯安置于车体仪表盘上端,且位于蜂鸣器一侧,所述驱动箱另一侧壁面上安装有第二承载板,所述GSM模块安置于第二承载板上。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上安装有防护罩。所述伺服电机与驱动箱之间安装有固定座:该固定座用于固定伺服电机。所述电动推杆与车顶之间安装有支撑块:该支撑块用于支撑电动推杆。所述车体下端安装有定位追踪器:该定位追踪器用于显示实时位置。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与检测箱之间安装有密封层:该密封层用于加固密封。所述驱动箱底部安装有支撑台:该支撑台用于支撑驱动箱。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本专利技术采用传感器监测CO浓度,单片机处理信息并下达命令,红外线传感器检测人体,GSM模块拨打求救电话并发送车辆位置。当传感器监测到CO浓度达到报警值时,单片机快速处理车内外CO传感器的信息,并且做出有效措施,有效减少车内CO中毒身亡事故的发生,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自动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的红外线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CO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1所述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体;2、单片机;3、ECU模块;4、玻璃升降机;5、第一进气管;6、第一风机;7、第一单向阀;8、检测箱;9、CO传感器;10、第二进气管;11、第二单向阀;12、第二风机;13、第一滑轨;14、第一滑块;15、红外线传感器;16、电动推杆;17、驱动箱;18、伺服电机;19、z形转动杆;20、第二滑轨;21、第二滑块;22、运动框架;23、连接杆;24、第一承载板;25、报警控制器;26、蜂鸣器;27、警示灯;28、第二承载板;29、GSM模块;30、防护罩;31、固定座;32、支撑块;33、定位追踪器;34、密封层;35、支撑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5所示,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1、单片机2、ECU模块3、玻璃升降机4,所述单片机2安置于车体1内,所述ECU模块3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单片机2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4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ECU模块3一侧,所述车体1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1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所述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5、第一风机6、第一单向阀7、检测箱8、CO传感器9、第二进气管10、第二单向阀11以及第二风机12;所述第一进气管5嵌装于车体1后座内,所述第一风机6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所述第一单向阀7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6一侧,所述检测箱8安置于车体1内,且与第一进气管5相连接,所述CO传感器9安置于检测箱8内,所述检测箱8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管10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所述第二单向阀11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所述第二风机12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11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所述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13、第一滑块14、红外线传感器15以及电动推杆16;所述第一滑轨13安置于车体1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一滑块14装配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安置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电动推杆16安置于车体1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13一侧,所述电动推杆16伸缩端与第一滑块14相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其包括:自动驱动机构以及报警机构;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箱17、伺服电机18、z形转动杆19、第二滑轨20、第二滑块21、运动框架22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接杆23;所述驱动箱17嵌装于车体1仪表盘下端,所述伺服电机18安置于驱动箱17内,所述z形转动杆19安置于伺服电机18驱动端上,所述第二滑轨20安置于驱动箱17内底面上,所述第二滑块21装配于第二滑轨20上,所述运动框架22安置于滑块上,所述z形转动杆19活动连接于运动框架22内,一对所述连接杆23分别安置于运动框架22两侧,所述驱动箱17两侧壁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与一对所述连接杆23高度相同;所述报警机构,其包括:第一承载板24、报警控制器25、蜂鸣器26、警示灯27、第二承载板28以及G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1)、单片机(2)、ECU模块(3)、玻璃升降机(4),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2)安置于车体(1)内,所述ECU模块(3)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单片机(2)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4)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ECU模块(3)一侧,所述车体(1)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1)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所述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5)、第一风机(6)、第一单向阀(7)、检测箱(8)、CO传感器(9)、第二进气管(10)、第二单向阀(11)以及第二风机(12);所述第一进气管(5)嵌装于车体(1)后座内,所述第一风机(6)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所述第一单向阀(7)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6)一侧,所述检测箱(8)安置于车体(1)内,且与第一进气管(5)相连接,所述CO传感器(9)安置于检测箱(8)内,所述检测箱(8)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管(10)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所述第二单向阀(11)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所述第二风机(12)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11)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所述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13)、第一滑块(14)、红外线传感器(15)以及电动推杆(16);所述第一滑轨(13)安置于车体(1)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一滑块(14)装配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安置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电动推杆(16)安置于车体(1)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13)一侧,所述电动推杆(16)伸缩端与第一滑块(14)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包括车体(1)、单片机(2)、ECU模块(3)、玻璃升降机(4),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2)安置于车体(1)内,所述ECU模块(3)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单片机(2)一侧,所述玻璃升降机(4)安置于车体(1)内,且位于ECU模块(3)一侧,所述车体(1)内安装有检测单元,所述车体(1)上且位于检测单元一侧安装有所述驱动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其包括:CO检测机构以及红外线检测机构;所述CO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进气管(5)、第一风机(6)、第一单向阀(7)、检测箱(8)、CO传感器(9)、第二进气管(10)、第二单向阀(11)以及第二风机(12);所述第一进气管(5)嵌装于车体(1)后座内,所述第一风机(6)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所述第一单向阀(7)嵌装于第一进气管(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6)一侧,所述检测箱(8)安置于车体(1)内,且与第一进气管(5)相连接,所述CO传感器(9)安置于检测箱(8)内,所述检测箱(8)另一侧壁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进气管(10)嵌装于通孔内,且另一端与外界接触,所述第二单向阀(11)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所述第二风机(12)嵌装于第二进气管(10)内,且位于第二单向阀(11)一侧,检测箱一侧安装有出气管;所述红外线检测机构,其包括:第一滑轨(13)、第一滑块(14)、红外线传感器(15)以及电动推杆(16);所述第一滑轨(13)安置于车体(1)内上壁面上,所述第一滑块(14)装配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15)安置于第一滑轨(13)上,所述电动推杆(16)安置于车体(1)顶部,且位于第一滑轨(13)一侧,所述电动推杆(16)伸缩端与第一滑块(1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其包括:自动驱动机构以及报警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CO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箱(17)、伺服电机(18)、z形转动杆(19)、第二滑轨(20)、第二滑块(21)、运动框架(22)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接杆(23);所述驱动箱(17)嵌装于车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西云宋凯利孙旭晖李兴运方玉娟魏代礼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宇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