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和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278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7:39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及移动终端,包括电芯和封装袋,所述封装袋包括容纳部,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所述电芯包含极耳,所述极耳从所述封装袋中伸出;在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和与所述极耳的厚度方向限定的第一截面中,所述容纳部包含底面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极耳伸出方向垂直,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和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圆弧角R1,其中,所述第一圆弧角满足0.2mm≤R1≤0.6mm。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及移动终端,以至少实现改善电池的封装袋中容纳部的圆弧角,从而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和移动终端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诸如锂离子电池的电池的应用快速发展,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的锂离子电池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不合理的冲坑圆弧角及电池设计,会降低电池能量密度,难以满足便携式电子设备对电池高能量的需求。因此,根据电池的不同厚度在铝塑膜不破损失效的情况下,合理设计冲坑圆弧角以达到较高的能量密度并避免出现电化学腐蚀的风险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以至少实现改善电池的封装袋中容纳部的圆弧角,从而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和封装袋,所述封装袋包括容纳部,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所述电芯包含极耳,所述极耳从所述封装袋中伸出;在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和与所述极耳的厚度方向限定的第一截面中,所述容纳部包含底面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极耳伸出方向垂直,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和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圆弧角R1,其中,所述第一圆弧角满足0.2mm≤R1≤0.6mm。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截面中,所述容纳部包含第二侧壁和顶面,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相对的两侧,所述底面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电芯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顶面之间形成第二圆弧角R2,其中,所述第二圆弧角满足0.1mm≤R2≤0.8mm。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底面的相邻两条底边之间形成第三圆弧角R3,其中,所述第三圆弧角满足:0.2mm≤R3≤0.6mm。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电芯的同侧,沿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所述电芯包含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电芯的同侧,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间距为d1,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二间距为d2,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满足:0.2mm≤d1+d2≤1mm。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容纳部包含第五侧壁,所述第五侧壁与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垂直,所述第五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垂直,在第一方向和极耳的厚度方向限定的第二截面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极耳的厚度方向垂直,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和第五侧壁之间形成第四圆弧角R4。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电芯为卷绕式电芯,并且在所述第二截面中所述电芯的侧边和底边形成第五圆弧角R5,其中,所述第四圆弧角和所述第五圆弧角满足:R4≤R5≤T/2,其中,T为所述电池在所述极耳厚度方向的尺寸。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电芯为叠片式电芯,其中,所述第四圆弧角R4满足:0.2mm≤R4≤0.6mm。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在所述极耳厚度方向,所述容纳部的深度t小于所述电池的厚度T。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封装袋包含密封部,所述极耳穿过所述密封部,其中,在所述第一截面,沿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密封部之间为第三间距d3,其中,所述第三间距满足:d3≤1.5mm。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应用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应用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申请提供的电池中,在电池极耳的伸出方向和极耳的厚度方向限定的第一截面内,封装袋的容纳部的底面和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圆弧角R1,并且第一圆弧角满足:0.2mm≤R1≤0.6mm。由此,通过将第一圆弧角限定在上述范围内,同时控制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实现容纳部的圆弧角区远离电芯,增加了容纳部的利用率提到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降低了电芯中金属集流体与容纳部圆弧角区包装膜间电化学腐蚀的几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侧视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主视截面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的封装袋的局部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理解,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以卷绕式电芯或叠片式电芯为例,但是不限于这些结构,电芯的结构不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此外,以下描述中使用的各种方位术语同样仅是示意性的,并且并不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制。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10。该电池10总的来说包括电芯12和封装袋14,其中,封装袋14包括容纳部16,并且电芯12设置在封装袋14的容纳部16中。换句话说,可以在封装袋14的表面上形成容纳部16,并且容纳部16中容纳电芯12,然后利用封装袋14的其余部分对电芯12进行封装以形成完整的电池1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是电池的其中一种封装方式,其他任何适当的封装方法均可以应用在本申请中,也就是说,本申请不局限于此。具体来说,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12可以包括以带状金属箔作为集流体的正极、以带状金属箔作为集流体的负极、设置在正负极之间的隔离膜、以及电解质。另外,封装袋14用于包装在电芯12的外部,例如封装袋可以选择层压膜/铝塑膜。此外,在电芯12上还安装有复合极耳18,复合极耳电连接到电芯12、穿过如下所述的密封部20并且延伸到电池10的外部。进一步如图1所示,在电池10的极耳的伸出方向L和极耳的厚度方向H限定的第一截面中,容纳部16的底面和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圆弧角R1,第一侧壁与底面垂直且第一侧壁与极耳伸出方向垂直。具体来说,以上所述的第一截面指的是:沿着电池10的顶部至底面的极耳的伸出方向L,并且同时沿着电池10的极耳的厚度方向H,以垂直于电池10的侧表面的方向所截取的截面,如图1所示。具体地,如上所述的第一圆弧角满足以下条件:0.2mm≤R1≤0.6mm。由此,通过将第一圆弧角R1限定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得本申请中的第一圆弧角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圆弧角,从而能够提高电池极耳的伸出方向的利用率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不会增加电化学腐蚀的风险。继续参见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如上所述的第一截面中,容纳部16包含顶面和第二侧壁,第二侧部与极耳设置在电池相对的两侧,顶面和第二侧壁之间(此处第二侧壁与底面形成的圆弧角也满足R1关系0.2mm≤R1≤0.6mm),在容纳部的开口处形成第二圆弧角R2(此处的开口处是相对底面而言,对于能够容纳电芯的容纳部来说,底面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而开口处则部分通过密封的方式封装电芯)。具体地,该第二圆弧角R2满足以下条件:0.1mm≤R2≤0.8mm。应当理解的是,通过将上述第二圆弧角R2限定在如上所述的范围内,同时与上述第一圆弧角R1相关联,可以实现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再次参见图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沿电池10的极耳的伸出方向L,电芯12的第三侧壁与容纳部16的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间距可以限定为d1,而电芯12的第四侧壁与容纳部16的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二间距可以限定为d2。具体地,第一间距d1和第二间距d2满足以下条件:0.2mm≤d1+d2≤1mm。换句话说,在电池10的极耳的伸出方向L上,如果电池10的整体长度设定为L1,并且电芯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和封装袋,所述封装袋包括容纳部,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所述电芯包含极耳,所述极耳从所述封装袋中伸出;在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和与所述极耳的厚度方向限定的第一截面中,所述容纳部包含底面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极耳伸出方向垂直,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和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圆弧角R1,其中,所述第一圆弧角满足0.2mm≤R1≤0.6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和封装袋,所述封装袋包括容纳部,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所述电芯包含极耳,所述极耳从所述封装袋中伸出;在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和与所述极耳的厚度方向限定的第一截面中,所述容纳部包含底面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极耳伸出方向垂直,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和第一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圆弧角R1,其中,所述第一圆弧角满足0.2mm≤R1≤0.6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截面中,所述容纳部包含第二侧壁和顶面,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相对的两侧,所述底面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极耳设置在所述电芯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顶面之间形成第二圆弧角R2,其中,所述第二圆弧角满足0.1mm≤R2≤0.8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的相邻两条底边之间形成第三圆弧角R3,其中,所述第三圆弧角满足:0.2mm≤R3≤0.6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电芯的同侧,沿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所述电芯包含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极耳的伸出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电芯的同侧,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间距为d1,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二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良针王可飞曾巧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