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折叠杆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59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帐篷折叠杆组,该杆组由若干节杆件组成,各杆件之间再由杆件连接件相连;所述位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由两连接部相互铰接在一起而组成,其中一连接部的内端轴向开设一U型槽,在U型槽的两槽臂上轴向开设有导槽;另一连接部的内端形成一凸块与U型槽相对应,凸块上的枢接孔为一长圆孔,在凸块的两侧对应导槽成型有滑块;又,前一连接部的导槽上侧槽壁边缘形成有可方便另一连接部的滑块脱出的弧形导角。这样在收折时,不需以双手外拉两连接部,而只需轻轻向折叠方向拉动该杆件连接件,即可令杆件折叠,此操作非常方便,即使对于短个儿使用者来说,也非常容易。(*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帐篷折叠杆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帐篷部件,尤指一种帐篷折叠杆组。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可折叠帐篷支架主要由若干可折叠杆组组成,该折叠杆组又由若干节杆件组成,各杆件之间再由杆件连接件相连,以便于折叠。常见的杆件连接件如图1所示,其为2003年4月2日授权公告的,公告号为CN 2542869Y号的中国技术专利,该杆件连接件由子、母扣相互枢接而成,子扣及母扣外端再连接两杆件,从而令两杆件可折叠。而在子、母扣之间设置有弹簧,且子扣及母扣上分别设有滑块或导槽以构成限位装置。当帐篷在展开时,由于帐篷架的张力使用,令子扣移至母扣内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而子扣的滑块则滑置于母扣的两导槽内,以形成限位锁固状态,从而令展开的帐篷支撑力度加强,不会因外力的作用而使两杆件折叠。当收折帐篷时,由于帐篷的张力消失,杆件连接件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使子、母扣脱离,令子扣的滑块滑出母扣的导槽限制,从而十分方便地折叠整个杆组。然而,上述杆件连接件在实际应用于帐篷支架的折叠杆组上时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归纳如下:帐篷支架的折叠杆组由若干节杆件连接而成,一般至少为三节杆件由两个杆件连接件连接而成,而每个节点所承受的风力不同,因此所欲承担的力度也不同。通常来说,位于下方的杆件连接件由于与风向正面接触,所承载的力度大;而位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所承载的力度相对较小。上述杆件连接件由于在子、母扣之间设置了弹簧,弹簧的回复作用将令子、母扣始终存在欲脱离的趋势,因此当风力过大,该杆件连接件极易脱离而使帐篷塌陷。如果不使用弹簧,或使用弹性系数较小的弹簧,则当收折杆组时,子、母扣无法自动脱离,而必须人为拉开子、母扣,位于下方的杆件连接件此操作并不会给使用人员造成不便,但对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来说,由于其位于偏高,要想将子、母扣拉开并非易事,对于个子较短的使用者来说,要完成此操作更加困难。基于上述理由,对于帐篷支架的折叠杆组来说,应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设计具有不同功效的杆件连接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实达到展开时定位支撑牢固,折叠时操作方便的帐篷折叠杆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帐篷折叠杆组,该杆组由若干节杆件组成,各杆件之间再由杆件连接件相连;所述位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由两连接部相互铰接在一起而组成,其中一连接部的内端轴向开设一U型槽,在U型槽的两槽臂上轴向开设有导槽;另一连接部的内端形成一凸块与U型槽相对应,凸块上的枢接孔为一长圆孔,在凸块的两侧对应导槽成型有滑块;又,前一连接部的导槽上侧槽壁边缘形成有可方便另一连接部的滑块脱出的弧形导角。所述位于下方的杆件连接件由两连接部相互铰接在一起而组成,其中一连接部的内端轴向开设一U型槽,在U型槽的两槽臂上轴向开设有导槽,另在该连接部的U型槽末端设置一挡垣;另一连接部的内端形成一凸块,此凸块与U型槽相对应,凸块上的枢接孔为一长圆孔,在凸块的两侧对应导槽成型有滑块,又在该另一连接部的前端设置一可与该前一连接件的挡垣相抵靠的挡块。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根据整个折叠杆组各节点所处的位置及所承受的风力不同,区别设计各节点处的杆件连接件。对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来说,由于其位于偏高,所承受力度不大,因此主要考虑操作方便,所以在导槽上侧槽壁边缘设置了一弧形导角,在折叠时,不需要使用双手向外将两连接部拉出,而只是在帐篷支架的张力消失后,轻轻向折叠方向拉动该杆件连接件,另一连接部的滑块即可顺着弧形导角从导槽内滑脱,令杆件折叠,此操作非常方便,即使对于短个儿使用者来说,也非常容易。对于下方的杆件连接件来说,由于其与风向正面接触,所欲承受的力度大,但其位置较低,因此主要考虑其承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在两连接部上加设了挡垣与挡块,其与滑块、导槽一起构成双重限位作用,从而加大整个折叠杆组下方的锁固力度,以迎合此处正面与风向接触所需的力度,即使风力再大也不必担心帐篷塌陷。而此处的杆件连接件在折叠时,使用双手外拉两连接部,即可方便折叠,由于此杆件连接件的位置较低,所以此操作很容易进行。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杆件连接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上方杆件连接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下方杆件连接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应用于帐篷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应用于帐篷支架的收折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3所示,本技术所述折叠杆组由若干节杆件1组成,本实施例以三节杆件为例加以说明,位于上方的两节杆件1之间由杆件连接件A相连,位于下方的两节杆件1之间则由另一杆件连接件B相连,以便于整个杆组折叠。如图2所示,所述位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A由两连接部A1、A2通过铆钉S相互铰接在一起而组成,两连接部A1、A2的外端分别插接在两节杆件1上并固定。其中一连接部A1的内端轴向开设一U型槽A11,在U型槽A11的两槽臂上轴向开设有导槽A12,该导槽A12的上侧槽壁边缘形成有弧形导角A13。另一连接部A2的内端形成一凸块A21,此凸块A21与连接部A1上的U型槽A11相对应,凸块A21上的枢接孔A22为一长圆孔,铆钉S穿过U型槽A11和凸块A21,将两连接部A1、A2铰接在一起,在凸块A21的两侧对应导槽A12成型有滑块A23。如图3所示,所述位于下方的杆件连接件B也由两连接部B1、B2通过铆钉S相互铰接在一起而组成,两连接部B1、B2的外端分别插接在两节杆件1上并固定。其中一连接部B1的内端轴向开设一U型槽B11,在U型槽B11的两槽臂上轴向开设有导槽B12,另在连接部B1的U型槽B11末端设置一挡垣B14。另一连接部B2的内端形成一凸块B21,此凸块B21与连接部B1上的U型槽B11相对应,凸块B21上的枢接孔B22为一长圆孔,铆钉S穿过U型槽B11和凸块B21,将两连接部B1、B2铰接在一起,在凸块B21的两侧对应导槽B12成型有滑块B23,又在该另一连接部B2的前端设置一可与该连接件B1的挡垣B14相抵靠的挡块B24。如图4所示,所述折叠杆组应用于帐篷支架上,当帐篷欲展开使用时,在帐篷整个支架的张力作用下,各杆件连接件A、B的两连接部之间将具有一相对方向的力,此时各凸块A21、B21的滑块A23、B23将沿各导槽A12、B12向各连接部A1、B1的内侧移动,由于导槽A12、B12对滑块A23、B23的限位作用,使各杆件连接件A、B的两连接部无法相对折叠,而处于锁固状态,对于下方的杆件连接件B来说,其在展开时,连接部B1的挡垣B14同时与另一连接部B2的挡块B24相互抵靠,其与滑块B23、导槽B12一起构成双重限位作用,从而加大整个折叠杆组下方的锁固力度,以迎合此处正面与风向接触所需的力度,-->即使风力再大也不必担心帐篷塌陷。如图5所示,当欲收折帐篷时,由于帐篷支架的张长消失,各杆件连接件A、B的两连接部之间不再具有一相对方向的力,各杆件1之间处于松弛状态,对于下方的杆件连接件B来说,使用者只需人为地将两连接部B1、B2拉开,即可令该杆件连接件B折叠,由于此杆件连接件B的位置较低,所以此操作很容易进行。对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A来说,只要两连接部A1、A2相对方向的力消失,使用者轻轻向折叠方向拉动该杆件连接件A,其另一连接部A2的滑块A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帐篷折叠杆组,该杆组由若干节杆件组成,各杆件之间再由杆件连接件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由两连接部相互铰接在一起而组成,其中一连接部的内端轴向开设一U型槽,在U型槽的两槽臂上轴向开设有导槽;另一连接部的内端形成一 凸块与U型槽相对应,凸块上的枢接孔为一长圆孔,在凸块的两侧对应导槽成型有滑块;又,前一连接部的导槽上侧槽壁边缘形成有可方便另一连接部的滑块脱出的弧形导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帐篷折叠杆组,该杆组由若干节杆件组成,各杆件之间再由杆件连接件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上方的杆件连接件由两连接部相互铰接在一起而组成,其中一连接部的内端轴向开设一U型槽,在U型槽的两槽臂上轴向开设有导槽;另一连接部的内端形成一凸块与U型槽相对应,凸块上的枢接孔为一长圆孔,在凸块的两侧对应导槽成型有滑块;又,前一连接部的导槽上侧槽壁边缘形成有可方便另一连接部的滑块脱出的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宽峻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革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