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天佑专利>正文

一种软管装运车和软管装运车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3955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管装运车,包括底板和若干个栏框,各所述栏框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滚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此结构简单,造价较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软管装运车组。

A hose carrier and hose carrier group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ose loading vehicle,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nd several hurdles, each of which is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late. Each hurdle frame and the bottom plate are jointly enclosed to form a placing area for placing the hose inside. The hose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successively connected segments, each of which is horizontally arranged in the placing area in a serpentine shape, and each tube is arranged in the placing area horizontally. The first column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opening for the first end of the hose to enter and exit, the second column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opening, the first opening and the second opening are relatively arranged, and the bottom plate is provided with roller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low cost.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hose loading vehicle s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管装运车和软管装运车组
本技术涉及一种装运车,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软管装运车和软管装运车组。
技术介绍
对于工业区而言,一旦园区发生火灾事故,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事故污水,此事故污水与平时正常企业排放进入污水管网中的水质完全不同,是不能利用原有的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的,需利用单独的管网将事故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专用的事故水池中进行处理。但是,工业园区内一般与企业众多,若每个企业均敷设单独的事故污水收集管网,则投资太高,且事故污水收集管网不是常用管网,会造成资源浪费。目前,采用临时敷设排放管的方式将事故污水输送至事故水池中,而工业园区一般面积较大,有些企业距离污水处理厂的距离较远,故一般通过敷设车敷设排放管,然而,此种敷设车成本高,且敷设车大多数时间均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造价较低的软管装运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造价较低的软管装运车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软管装运车,包括底板和若干个栏框,各所述栏框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滚轮。所述栏框有四个,所述放置区域呈方形状,以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前栏框,开设有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后栏框,另两个所述栏框分别对应为左栏框和右栏框。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开口的上部设至所述前栏框的顶杆处,所述第二开口的下部设至所述底板处,所述第一开口内装设有沿竖向设置的两滑辊,两所述滑辊相对设置,两所述滑辊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左侧和右侧,两所述滑辊之间形成供所述软管穿出或穿入的通道。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装设有子接头,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装设有母接头,所述子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小于所述通道的宽度,所述母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滚轮有四个,四个所述滚轮分别布设于所述底板处,其中两个所述滚轮均为定向轮。所述母接头与处于所述放置区域外的另一条所述软管的子接头相连接,另一所述软管的母接头与一抽水泵相连接。包括若干辆软管装运车和用于牵引各软管装运车移动的动力车,各所述软管装运车均包括底板和围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若干个栏框,同一所述软管装运车中,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四个滚轮,其中两个所述滚轮均为定向轮;其中,各所述软管装运车阵列布置,且相邻的软管装运车分别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软管依次连接在一起,且处于前侧的其中一个所述软管装运车与所述动力车相连接。同一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栏框有四个,所述放置区域呈方形状,以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前栏框,开设有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后栏框,另两个所述栏框分别对应为左栏框和右栏框;所述左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左侧边缘之间、所述右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右侧边缘之间、所述前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前侧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后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后侧边缘之间分别具有预留部,两所述预留部分别开设有若干个所述插销孔;相邻的软管装运车分别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若干个插销和若干个所述插销孔,各所述插销均为马蹄形插销,并且,同一个所述插销与相邻的两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插销孔配合连接。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各软管依次连接在一起,各所述软管的一端分别装设有子接头,另一端分别装设有母接头,以分别装设子接头一端端均为首端,分别装设母接头的另一端均为尾端;其中,各所述软管装运车前后布置,处于最前端所述软管装运车与所述动力车相连接,处于最后端的所述软管装运车的软管上的母接头与一抽水泵相连接,且处于最前端的所述软管装运车和最后端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之间的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各所述软管分别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或者,各所述软管装运车阵列布置,处于最后端左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的母接头与抽水泵相连接,处于最前端右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与所述动力车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于左右方向的同一排中,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各软管分别沿从左至右的方向首尾连接在一起,并且,除了处于最后端左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以及处于最前端右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之外,未与其他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软管连接的子接头与相邻前侧中未与其他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软管连接的母接头连接在一起。所述前栏框的高度与所述后栏框的高度相等,所述左栏框和所述右栏框的高度相等,且所述前栏框的高度小于所述左栏框的高度。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一种软管装运车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设置,且由于各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并且各管段依次层叠于放置区域内,方便将软管的第一端从第一开口拉出于放置区域外,以此方便软管的搬运和软管的敷设,而且,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一种软管装运车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多辆软管装运车的设置,并通过动力车进行牵引,能够迅速完成从事故水池至事故点之间的软管敷设,并且,由于软管装运车的结构简单,且造价较低,故软管装运车组整体造价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软管装运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软管装运车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软管装运车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省略全部的子接头和母接头)。图中:1-底板11-预留部111-插销孔21-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3-滚轮41-前栏框42-后栏框43-左栏框44-右栏框5-滑辊51-通道61-动力车62-软管装运车7-抽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实施例一本技术一种软管装运车,如图1-3所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底板1和若干个栏框,各栏框分别设置于底板1上,且各栏框和底板1共同围合成供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其中一个栏框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1,另一个上开设有第二开口22,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相对设置,并且,底板1上装设有滚轮3。其中,软管具有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放置区域内,且各管段于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此第一开口21用于供软管的第一端出入。作为优选地,栏框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为前栏框41、后栏框42、左栏框43和右栏框44,前栏框41、后栏框42、左栏框43和右栏框44分别对应位于底板1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前栏框41、后栏框42、左栏框43、右栏框44和底板1围合成呈方形状的放置区域,第一开口21设置于前栏框41处,第二开口22设置于后栏框42处。第一开口21的长度方向沿前栏框41的上下方向布置,第一开口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管装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若干个栏框,各所述栏框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滚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管装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若干个栏框,各所述栏框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滚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栏框有四个,所述放置区域呈方形状,以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前栏框,开设有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后栏框,另两个所述栏框分别对应为左栏框和右栏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管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开口的上部设至所述前栏框的顶杆处,所述第二开口的下部设至所述底板处,所述第一开口内装设有沿竖向设置的两滑辊,两所述滑辊相对设置,两所述滑辊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左侧和右侧,两所述滑辊之间形成供所述软管穿出或穿入的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管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装设有子接头,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装设有母接头,所述子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小于所述通道的宽度,所述母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软管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有四个,四个所述滚轮分别布设于所述底板处,其中两个所述滚轮均为定向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管装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接头与处于所述放置区域外的另一条所述软管的子接头相连接,另一所述软管的母接头与一抽水泵相连接。7.一种软管装运车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辆软管装运车和用于牵引各软管装运车移动的动力车,各所述软管装运车均包括底板和围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若干个栏框,同一所述软管装运车中,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四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天佑侯大庆张彬阳
申请(专利权)人:侯天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