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目前国内汽车普及量越来越大、城市交通拥堵状态日益严重,在新技术背景条件,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智能交通指挥控制系统,且在各个城市已普及安装;而该系统重要设备之一就是摄像机,尤其是高清大靶面摄像机;随着从以往的看得见到现在的看得清,对成像清晰度需求越来越高、成像芯片需求越来越大、通光亮度需求越来越强,故摄像机所搭配的光学成像系统就随之提出相应的需求和提升目前大多数厂家推出的智能交通成像镜头,其一般所搭配的芯片基本在2/3”,有些可以适配到1/1”,但很少有可以搭配更大,如4/3”的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公开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方向从物面一侧至像面一侧,依次设置有前镜组、光阑、后镜组和像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列条件式:【条件式1】200<f前<2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方向从物面一侧至像面一侧,依次设置有前镜组、光阑、后镜组和像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列条件式:【条件式1】200<f前<220【条件式2】35<f后<40【条件式3】6.5<f前/f后<7其中:f前为前镜组焦距,f后为后镜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方向从物面一侧至像面一侧,依次设置有前镜组、光阑、后镜组和像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列条件式:【条件式1】200<f前<220【条件式2】35<f后<40【条件式3】6.5<f前/f后<7其中:f前为前镜组焦距,f后为后镜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后镜组包括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平凸型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弯月型正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型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双凹型负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双凹型正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双凸型正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双凸型正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为双凹型负透镜,所述第九透镜为双凹型负透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组成第一胶合透镜组,所述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组成第二胶合透镜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和第五透镜采用高折射率玻璃材质,所述第八透镜采用超低色散玻璃材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列条件式:【条件式4】Nd3≥1.85【条件式5】Nd5≥1.90【条件式6】Vd8≥71其中:Nd3为第三透镜折射率;Nd5为第五透镜折射率;Vd8为第八透镜阿贝系数。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运用于ITS智能交通的大靶面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光学间隔为8.05mm;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光学间隔为0.15mm;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光学间隔为4.05mm;所述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的光学间隔为0.10mm;所述第八透镜与第九透镜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刘森,陈艺敏,李栗河,万宣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莱能士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