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709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包括由柱和梁构成的框架及由框架、墙体和楼板构成的住宅空间,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柱排列为正方形的柱网且相邻柱之间的轴间距相同,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住宅空间包括位于中心的公共空间以及分别与所述公共空间邻接的四个等体量的居住单元,其中相邻居住单元之间相差90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框架设计使得对空间有最大的调整可能,同时通过等轴距的柱网,以标准空间进行重复复制居住空间,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框架结构住宅楼。
技术介绍
现有高层住宅一般使用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户型设计时需要根据结构布置中剪力墙的位置来设置墙体。这必然使得户型内部空间不能随意分割,从而造成户型布置的局限性非常大。同时,由于墙体是受力件,室内空间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因为隔墙很有可能是受力的剪力墙。当需要增大空间而调整墙壁位置的时候,不可能砸掉受力墙体而达到改变空间的目的。为了满足用户对室内空间的使用需求,现代建筑(高层、或多层)的标准层平面一般由多个不规整的户型平面构成。多样的户型,虽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但也给施工和房屋质量带来了影响。首先户型的多样,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出错率相对较高(在进行施工,依照工人的学习能力,重复越多次的制作方法,出现各种错误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多样并且不标准的设计进行施工时更容易出错);其次,不标准的设计也带来了诸如材料的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也非常不利于施工的现场管理;再次,多样的结构必然导致施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住宅楼空间不能随意分隔、施工难度大缺陷,提供一种框架结构住宅楼。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包括由柱和梁构成的框架及由框架、墙体和楼板构成的住宅空间,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柱排列为正方形的柱网且相邻柱之间的轴间距相同,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住宅空间包括位于中心的公共空间以及分别与所述公共空间邻接的四个等体量的居住单元,其中相邻居住单元之间相差90度。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所述构成框架的柱网为5×5的柱网。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所述相邻柱之间的轴间距为6.6米。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所述居住单元包括洗手间,所述洗手间与公共空间相邻。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所述居住单元包括给水、排水管道,所述给水、排水管道与公共空间位于所述框架柱网中心的3×3的柱之内。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所述框架柱网中心的楼板下沉形成降板区域,所述公共空间及与所述公共空间相邻的部分居住单元位于所述降板区域。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每一单元的每一层包括两户,所述每一户的居室位于远离公共空间的一侧。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所述居住单元中每一户的每一居室的至少一面墙体为连接最外侧柱的墙体且所述居室的开窗设置于所述连接最外侧柱的墙体上。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中,所述柱体和梁为预制件,且所有柱体的尺寸相同,所有梁的尺寸相同。本专利技术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通过框架设计使得对空间有最大的调整可能,同时通过等轴距的柱网,以标准空间进行重复复制居住空间,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的精度。此外,本专利技术通过集中设置公共空间与给排水管道,方便了设备部分的后期维护。并且本专利技术通过标准模块的居住空间,使得大部分的材料尺寸都类似,从而可通过大批量的采购降低材料成本;同时,材料尺寸类似也方便特殊产品,如栏杆、门窗的定制,降低特异性产品因量少或需要单独开发的成本。-->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框架结构住宅楼的标准层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框架结构住宅楼的标准层的柱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一个居住空间的户型结构图;图4是图1中公共空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框架结构住宅楼包括由柱和梁构成的框架及由框架、墙体和楼板构成的住宅空间。如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框架结构住宅楼的标准层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标准层的柱平面为由等轴距的柱组成的柱网,其中柱网中的柱13排列为正方形。如图所示的5×5柱网仅为示例性的,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住宅楼的大小降柱网设计为其它数量的柱网,例如4×4柱网、6×6柱网等。由于柱网中的柱等轴距,即任一柱与前后左右的四根柱之间的轴距相等,因此连接任两根柱的梁的长度和形状也相等,从而利于标准化施工,提高效率并降低出错率。另外,由于该住宅楼的结构为纯框架结构,没有承重墙的限制,故平面设计时可以在梁、柱形成的大空间中进行自由分割和设计,从而给室内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可变动性。本实施例中的住宅空间包括位于中心的公共空间12以及分别与公共空间12邻接的四个等体量的居住单元11。其中居住单元11为用户的私人生活空间,而公共空间12为该所有用户共享的活动空间。上述四个居住单元11将公共空间12围合。其中相邻居住单元11具有相同的形状(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在局部做细微的调整,例如增加阳台、空调位或与公共空间12的交接处凸出或缩进等),且相邻居住单元11之间相差90度,即任一居住单元11以位于中心的柱13为轴,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则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下一居住单元11重合。特别地,本实施例的柱网中的相邻柱之间的轴间距为6.6米。上述尺寸的-->轴间距刚好足够将两柱之间的墙体分割成2个足够正常使用的房间的开间,即等分距离为3.3米,而一个3.3米的墙面长度足够成为一间正常使用的房间的一侧墙面的大小。并且分割后的墙面尺寸,足够为2个房间各开一扇足够为对应空间采光的窗。当然,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轴间距做适当调整,例如根据需要在6.6米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0.3米。作为住宅楼的居住单元11,其必然包括给水、排水管道等。在本实施例中,给水、排水管道设置于与公共空间邻接的位置,例如图2所示的框架柱网中心的3×3的柱网15之内。相应地,使用上述给水、排水管道的洗手间115等也必然设置在与公共空间相接的居住单元内,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公共空间12之内还设置有交通过道123、电梯设备121、消防楼梯122以及设备管道124等。将上述设备集中设置于公共空间12,可减小设备对居住空间11的影响(例如设备噪音等)。此外,可将框架柱网中心(例如图2所示的柱网15)区域的楼板下沉形成降板区域,从而将居住空间11和公共空间12中,所有涉及到给水、排水的区域集中到该部分,方便检修。降板区域完成面处理的方式为整体抬高。如图3所示,是图1中左下方的居住空间11的户型图。该居住空间分隔为两户,每一户包括居室(例如客厅112、书房111、卧室113等)、厨房114、洗手间115等。其中每一居室的至少一面墙体为连接最外侧柱13的墙体且该居室的开窗设置于连接最外侧柱13的墙体上,从而保证居室的采光、通风以及私密性。洗手间115则设置于邻接公共空间的位置,从而方便给水、排水管道的设置与维修。厨房114设置于相邻洗手间的位置,方便连接给水、排水管道。当然,其它散个居住空间11的户型结构也与图3所示的相同,只是与图3所示的户型相差90度或180度。上述构成框架的柱体和梁为预制件,并在施工现场实现柱与柱、柱与梁的连接。上述所有柱的尺寸相同,所有梁的尺寸相同。由于柱和梁的尺寸相同,因此仅需要一套柱模具和一套梁模具。此外,梁柱的尺寸的标准化,还可加快施工速度及施工的精度,因为钢筋下料、绑扎的方式都几乎相同,且左右搭接-->的方式几乎相同。此外,由于居住单元11内部户型结构相同,因此大部分材料(例如栏杆、门、窗等)的尺寸也相同,从而可通过大批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包括由柱和梁构成的框架及由框架、墙体和楼板构成的住宅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柱排列为正方形的柱网且相邻柱之间的轴间距相同,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住宅空间包括位于中心的公共空间以及分别与所述公共空间邻接的四个等体量的居住单元,其中相邻居住单元之间相差90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包括由柱和梁构成的框架及由框架、墙体和楼板构成的住宅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柱排列为正方形的柱网且相邻柱之间的轴间距相同,所述住宅楼的标准层的住宅空间包括位于中心的公共空间以及分别与所述公共空间邻接的四个等体量的居住单元,其中相邻居住单元之间相差90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框架的柱网为5×5的柱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柱之间的轴间距为6.6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其特征在于,所述居住单元包括洗手间,所述洗手间与公共空间相邻。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车形框架结构住宅楼,其特征在于,所述居住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纪文薛峰
申请(专利权)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