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0680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包括倍压模块和输出缓冲模块;其中,倍压模块,用于将电源电压放大后输出至输出缓冲模块;输出缓冲模块,用于对所接收放大后的电源电压进行稳压处理。通过在背光源驱动电路中增设输出缓冲模块,实现了对放大后的电源电压的稳压处理,使得背光源驱动电路可对背光源进行稳定输出,从而解决了瞬时功率过大致使背光源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

A Backlight Driving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acklight driving circuit and 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voltage multiplier module and an output buffer module, in which the voltage multiplier module is used to amplify the power supply voltage and output the buffer module, and the output buffer module is used to regulate the voltage of the power supply after receiving the amplification. By adding an output buffer module in the backlight driving circuit, the voltage stabilization of the amplified power supply is realized, so that the backlight driving circuit can output the backlight stably, thus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instantaneous power is too large to start the backlight normal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瞬时功率,又称为峰值功率,是指电源在瞬间能够给电器提供的最大额度的功率。瞬间功率和额定功率有一定关系,两者都表示电源的最大功率。从经验上看,瞬间功率一般是额定功率的1.3倍到1.6倍。通常瞬间功率并不是主要衡量参数,因为电源是不能长时间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的,否则会造成电源损坏。之所以有这个参数是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一些器件在启动的瞬间功率远远超出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即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提供较大的功率。背光插黑技术主要通过是控制发光二极管(LED)背光灯交替亮暗实现液晶显示面板(LCD)功耗降低,由于反复开关,在开启时瞬间功率过大,设备供电不足时,无法启动。例如在虚拟现实(VR)设备中,电池供电,当电池电量剩余50%时,即输出电压约2.3V左右,此时因无法满足开启时较大的瞬间功率,致使无法实现LED点亮,严重影响系统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瞬时功率过大致使背光源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包括:倍压模块和输出缓冲模块;其中,所述倍压模块,用于将电源电压放大后输出至所述输出缓冲模块;所述输出缓冲模块,用于对所接收放大后的电源电压进行稳压处理。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还包括:输入预处理模块,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降噪处理,并将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提供给所述倍压模块;所述倍压模块,具体用于将所接收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放大后输出至所述输出缓冲模块。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所述倍压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倍压单元,各所述倍压单元依次级联,用于对电源电压或对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进行逐级放大后输出至所述输出缓冲模块。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还包括:序列控制模块和多个通用输入/输出接口;各所述倍压单元分别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相连,相邻两个所述倍压单元之间通过一个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级联,或者,相邻两个所述倍压单元之间通过一所述输出缓冲模块级联;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用于逐级控制级联的各所述倍压单元对电源电压或对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进行放大处理。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所述输出缓冲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输出缓冲单元,各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依次级联,用于将所接收放大后的电源电压逐级进行稳压处理。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所述输入预处理模块,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节点相连,第一极与电源端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另一端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各所述倍压单元,分别包括: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三开关晶体管、第四开关晶体管、第五开关晶体管、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每个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栅极通过同一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相连;或者,每个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栅极分别通过不同的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相连;每个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之间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之间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接地;第一级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电源端或与所述输入预处理模块相连;除第一级所述倍压单元之外,其他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均通过一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与其前一级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或者,除第一级所述倍压单元之外,其他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均通过一所述输出缓冲模块与其前一级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最后一级所述倍压单元中第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输出缓冲模块相连。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各所述输出缓冲单元,分别包括:第五电容、第二电阻和热敏电阻;每个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一级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所述热敏电阻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时,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热敏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时,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除第一级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之外,其他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前一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热敏电阻之间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热敏电阻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时,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前一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热敏电阻之间的连接点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热敏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时,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前一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热敏电阻之间的连接点相连。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中,各所述输出缓冲单元,分别还包括:第六电容;每个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均接地,第一级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其他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前一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中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热敏电阻之间的连接点相连。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源,以及上述背光源驱动电路。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源驱动电路包括:倍压模块和输出缓冲模块;其中,倍压模块,用于将电源电压放大后输出至输出缓冲模块;输出缓冲模块,用于对所接收放大后的电源电压进行稳压处理。通过输出缓冲模块,实现了对放大后的电源电压的稳压处理,使得背光源驱动电路可对背光源进行稳定输出,从而解决了瞬时功率过大致使背光源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至图15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倍压单元中各开关晶体管的控制信号的波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倍压模块和输出缓冲模块;其中,所述倍压模块,用于将电源电压放大后输出至所述输出缓冲模块;所述输出缓冲模块,用于对所接收放大后的电源电压进行稳压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倍压模块和输出缓冲模块;其中,所述倍压模块,用于将电源电压放大后输出至所述输出缓冲模块;所述输出缓冲模块,用于对所接收放大后的电源电压进行稳压处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预处理模块,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降噪处理,并将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提供给所述倍压模块;所述倍压模块,具体用于将所接收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放大后输出至所述输出缓冲模块。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倍压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倍压单元;各所述倍压单元依次级联,用于对电源电压或对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进行逐级放大后输出至所述输出缓冲模块。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序列控制模块和多个通用输入/输出接口;各所述倍压单元分别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相连,相邻两个所述倍压单元之间通过一个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级联,或者,相邻两个所述倍压单元之间通过一所述输出缓冲模块级联;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用于逐级控制级联的各所述倍压单元对电源电压或对降噪处理后的电源电压进行放大处理。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缓冲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输出缓冲单元;各所述输出缓冲单元依次级联,用于将所接收放大后的电源电压逐级进行稳压处理。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预处理模块,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节点相连,第一极与电源端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倍压模块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另一端接地。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倍压单元,分别包括:第二开关晶体管、第三开关晶体管、第四开关晶体管、第五开关晶体管、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每个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栅极通过同一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相连;或者,每个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的栅极分别通过不同的所述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序列控制模块相连;每个所述倍压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相连,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琳郭子强孙剑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