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一动力机、第二动力机、涨紧滚筒和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分别设置在两种物料的放置处,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上绕设有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与第二动力机之间设有涨紧滚筒,所述输送带的上层下方和输送带的下层下方设有支撑架,所述输送带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所述输送机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输送面和第二输送面的末端均设有卸料板。将输送带的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输送带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体输送形式,减小了输送机对巷道空间的占用,充分实现了原煤运输和矸石充填运输的同步进行,实现了以及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矿辅助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皮带运输是煤矿生产重要的运输方式,在日常充填开采过程中,皮带机既要将开采出的原煤运送出来,同时又要将掘进矸石运送并采用适合的充填方式对采空区进行矸石充填,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般情况下,需要同时布置两套系统,这种方式存在运输巷道、运输设备、岗位人员占用多等问题,同时两套系统运行存在运输环节多,衔接缺乏连续性等特点,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运输能力,充填开采成本居高不下;第二、设置一种平行设置的双向输送装置,这种平行设置的输送装置并排设置,大量占用巷道空间,增加了巷道开挖和维护费用;第三、输送机采用单动力系统,运输能力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强劲的输送动力,影响输送效率;第四、输送带输送后的残余不进行清扫,影响输送带与动力机之间的贴合度,易导致输送带与动力机之间打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同时设置两个动力机,同时为输送带提供动力,满足输送要求,同时将输送带的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输送带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体输送形式,减小了输送机对巷道空间的占用,充分实现了原煤运输和矸石充填运输的同步进行,实现了一机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一动力机、第二动力机、涨紧滚筒和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分别设置在两种物料的放置处,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上绕设有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与第二动力机之间设有涨紧滚筒,所述输送带的上层下方和输送带的下层下方设有支撑架,所述输送带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所述输送机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输送面和第二输送面的末端均设有卸料板。同时设置两个动力机,同时为输送带提供动力,满足输送要求,同时将输送带的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输送带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体输送形式,减小了输送机对巷道空间的占用,充分实现了原煤运输和矸石充填运输的同步进行,实现了一机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所述支撑架包括架体、下层托架和上层托架,所述架体设有下层横梁和上层横梁,所述下层横梁上设有下层托架,所述上层横梁上设有上层托架,所述下层托架为下层输送带提供支撑,所述上层托架为上层输送带提供支撑。设置上层托架和下层托架,分别对输送带的上层和下层进行支撑,提高了输送带的承载能力,保证了输送机的输送效率。所述下层托架和上层托架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撑座、中间托辊、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所述支撑座设有两个,互相平行设置,所述支撑座之间设有中间托辊,所述中间托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所述第一侧托辊与第二侧托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与中间托辊之间成角度设置。将第一侧托辊、第二侧托辊和中间托辊之间呈一定角度设置,确保原煤和矸石在运输过程中不掉落,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述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与中间托辊之间的角度在第一输送面和第二输送面的末端逐渐由角度设置过渡到平面设置。将第一输送面和第二输送面的末端设置成平面,能够与卸料板紧密贴合,使原煤和矸石的卸料更加完全。所述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与中间托辊的平面设置距离不小于2m。将输送面的平面距离设置成不小于2m,能够充分保证原煤和矸石到达输送面末端时向两侧自由散流,有利于卸料板的卸料。所述卸料板的后方设有清扫装置。设置清扫装置,能够对输送带卸料后进行清扫,使输送带与动力机的驱动轮紧密贴合,避免粘附在输送带的的遗留物料对输送带造成损坏,同时能够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所述清扫装置包括安装座、动力装置、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和清扫轴,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链轮,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设有清扫轴,所述清扫轴的端部设有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之间绕设有链条。通过链传动带动清扫轴转动,能够确保清扫轴转动的稳定性,同时能够保证清扫轴转动的速度。所述清扫轴包括转轴和刷毛,所述转轴的外圆周上设有刷毛。采用刷毛对输送带进行清扫,方便快捷,清扫干净。所述刷毛在转轴的外圆周上螺旋设置。刷毛螺旋设置,能够将清扫的杂物向输送带的一边进行输送,避免杂物在输送带上堆积,提高清扫效果。所述刷毛在转轴的外圆周上为多头螺旋设置。螺旋设置的刷毛设置多头,能够提高刷毛的螺旋密度,同时能够加快向输送带一边清扫的速度,使清扫下来的杂物清理更加及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同时设置两个动力机,同时为输送带提供动力,满足输送要求,同时将输送带的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输送带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形成上下布置的立体输送形式,减小了输送机对巷道空间的占用,充分实现了原煤运输和矸石充填运输的同步进行,实现了一机多用的效果,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设置上层托架和下层托架,分别对输送带的上层和下层进行支撑,提高了输送带的承载能力,保证了输送机的输送效率,将第一侧托辊、第二侧托辊和中间托辊之间呈一定角度设置,确保原煤和矸石在运输过程中不掉落,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将第一输送面和第二输送面的末端设置成平面,能够与卸料板紧密贴合,使原煤和矸石的卸料更加完全,将输送面的平面距离设置成不小于2m,能够充分保证原煤和矸石到达输送面末端时向两侧自由散流,有利于卸料板的卸料;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设置清扫装置,能够对输送带卸料后进行清扫,使输送带与动力机的驱动轮紧密贴合,避免粘附在输送带的的遗留物料对输送带造成损坏,同时能够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刷毛螺旋设置,能够将清扫的杂物向输送带的一边进行输送,避免杂物在输送带上堆积,提高清扫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交叉使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面末端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托辊平面设置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清扫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清扫轴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输送机,2、第一卸料板,3、第二输送机,4、第二卸料板,5、第三卸料板,6、清扫装置,11、第一动力机,12、涨紧滚筒,13、支撑架,14、输送带,15、第二动力机,61、安装座,62、动力装置,63、第一链轮,64、链条,65、第二链轮,66、清扫轴,661、转轴,662、刷毛,71、架体,72、下层托架,73、上层托架,74、第一侧托辊,75、支撑座,76、中间托辊,77、第二侧托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2-3所示,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包括支撑架13、第一动力机11、第二动力机15、涨紧滚筒12和输送带14,所述第一动力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第一动力机、第二动力机、涨紧滚筒和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分别设置在两种物料的放置处,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上绕设有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与第二动力机之间设有涨紧滚筒,所述输送带的上层下方和输送带的下层下方设有支撑架,所述输送带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所述输送机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输送面和第二输送面的末端均设有卸料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第一动力机、第二动力机、涨紧滚筒和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分别设置在两种物料的放置处,所述第一动力机和第二动力机上绕设有输送带,所述第一动力机与第二动力机之间设有涨紧滚筒,所述输送带的上层下方和输送带的下层下方设有支撑架,所述输送带上层的外侧面为第一输送面,所述输送机下层的内侧面为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输送面和第二输送面的末端均设有卸料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架体、下层托架和上层托架,所述架体设有下层横梁和上层横梁,所述下层横梁上设有下层托架,所述上层横梁上设有上层托架,所述下层托架为下层输送带提供支撑,所述上层托架为上层输送带提供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煤矸皮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托架和上层托架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撑座、中间托辊、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所述支撑座设有两个,互相平行设置,所述支撑座之间设有中间托辊,所述中间托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所述第一侧托辊与第二侧托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侧托辊和第二侧托辊与中间托辊之间成角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超,闫峰,吕文峰,张元富,张文涛,董崇远,李福勇,石国明,孙波,王航民,万金鹏,张元,朱曙光,王东,
申请(专利权)人: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