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0288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观光站结构包括主甲板,在主甲板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于主甲板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于各浮筒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的另一端均连接锚碇;在主甲板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和顶棚,主甲板与二层甲板之间、以及二层甲板与顶棚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于主甲板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月池及动力舱,于所述二层甲板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及工作区。本发明专利技术主甲板与二层甲板采用单层铝合金材质板拼接,拼接缝处可将主甲板1的积水及时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不设重型轮机设备,仅提供人员承载,从而使得该平台重量大幅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工程浮式平台领域,尤其涉及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岛礁是天然的风浪屏障,同时近岛礁区域通常有面积巨大的浅水珊瑚礁盘,因此基于岛礁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力。由于岛礁通常远离大陆,因此呼唤着在近岛礁海域建立旅游观光平台,满足浅水运行、保护生态环境条件下,保障各类旅游项目的实现。传统海洋平台分为固定式平台与浮动式平台。固定式平台,如导管架平台或自升式平台,都需要进行大量海底桩锚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同时平台高度无法随潮差进行有效变化,影响靠泊和海上游乐项目实施;浮动式平台,如驳船型、半潜型或单立柱型平台,尽管不需要大量桩锚施工,但应用于浅水珊瑚礁上的旅游观光仍存在以下明显缺陷:一是常规浮式平台通常体量巨大且重,吃水较大且干舷较高,容易有极浅水条件下触礁风险且很难满足浮潜等游乐水上游乐项目要求,同时由于所占海域面积较大可能影响附近生态环境与自然风光;二是为保障常规平台安全,锚泊系统通常采用多点外伸式,严重影响各类船艇靠泊,同时也阻碍了近平台浮潜等游乐项目的开展;三是人员生活食宿和旅游观光均在同一平台上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甲板(1),在所述主甲板(1)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2),于主甲板(1)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3),于各浮筒(2)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4)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4)的另一端均连接锚碇(5);在所述主甲板(1)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11)和顶棚(12),所述主甲板(1)与二层甲板(11)之间、以及二层甲板(11)与顶棚(12)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13);于所述主甲板(1)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7)、月池(8)及动力舱(6),于所述二层甲板(11)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9)及工作区(10)。

【技术特征摘要】
1.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甲板(1),在所述主甲板(1)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2),于主甲板(1)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3),于各浮筒(2)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4)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4)的另一端均连接锚碇(5);在所述主甲板(1)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11)和顶棚(12),所述主甲板(1)与二层甲板(11)之间、以及二层甲板(11)与顶棚(12)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13);于所述主甲板(1)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7)、月池(8)及动力舱(6),于所述二层甲板(11)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9)及工作区(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甲板(1)和二层甲板(11)均为矩形单层铝合金材质板拼接构成,所述立柱(13)为柱形立柱。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浮筒(2)均沿纵向设置于主甲板(1)的两侧舷部,所述浮筒(2)均由钢质材料制成,各浮筒(2)的外侧与主甲板(1)的舷侧齐平,各浮筒(2)的下部为半圆形,各浮筒(2)的上部与主甲板(1)相连构成T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舱(3)的上部与主甲板(1)艏部及艉部的下方焊接,所述浮力舱(3)的高度大于浮筒(2),所述浮力舱(3)的宽度与主甲板(1)的宽度一致,所述浮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明刚郑文慧叶永林吴小峰顾学康程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