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00288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观光站结构包括主甲板,在主甲板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于主甲板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于各浮筒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的另一端均连接锚碇;在主甲板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和顶棚,主甲板与二层甲板之间、以及二层甲板与顶棚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于主甲板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月池及动力舱,于所述二层甲板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及工作区。本发明专利技术主甲板与二层甲板采用单层铝合金材质板拼接,拼接缝处可将主甲板1的积水及时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不设重型轮机设备,仅提供人员承载,从而使得该平台重量大幅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工程浮式平台领域,尤其涉及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岛礁是天然的风浪屏障,同时近岛礁区域通常有面积巨大的浅水珊瑚礁盘,因此基于岛礁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力。由于岛礁通常远离大陆,因此呼唤着在近岛礁海域建立旅游观光平台,满足浅水运行、保护生态环境条件下,保障各类旅游项目的实现。传统海洋平台分为固定式平台与浮动式平台。固定式平台,如导管架平台或自升式平台,都需要进行大量海底桩锚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同时平台高度无法随潮差进行有效变化,影响靠泊和海上游乐项目实施;浮动式平台,如驳船型、半潜型或单立柱型平台,尽管不需要大量桩锚施工,但应用于浅水珊瑚礁上的旅游观光仍存在以下明显缺陷:一是常规浮式平台通常体量巨大且重,吃水较大且干舷较高,容易有极浅水条件下触礁风险且很难满足浮潜等游乐水上游乐项目要求,同时由于所占海域面积较大可能影响附近生态环境与自然风光;二是为保障常规平台安全,锚泊系统通常采用多点外伸式,严重影响各类船艇靠泊,同时也阻碍了近平台浮潜等游乐项目的开展;三是人员生活食宿和旅游观光均在同一平台上完成,由此需要较大能源需求并产生废油气水、生活垃圾等,容易对岛礁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其具有较好的安全稳定性,较高的生态友好性,能充分发挥近岛礁极浅水条件下的旅游观光功能。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包括主甲板,在所述主甲板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于主甲板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于各浮筒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的另一端均连接锚碇;在所述主甲板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和顶棚,所述主甲板与二层甲板之间、以及二层甲板与顶棚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于所述主甲板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月池及动力舱,于所述二层甲板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及工作区。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主甲板和二层甲板均为矩形单层铝合金材质板拼接构成,所述立柱为柱形立柱;各浮筒均沿纵向设置于主甲板的两侧舷部,所述浮筒均由钢质材料制成,各浮筒的外侧与主甲板的舷侧齐平,各浮筒的下部为半圆形,各浮筒的上部与主甲板相连构成T形结构;所述浮力舱的上部与主甲板艏部及艉部的下方焊接,所述浮力舱的高度大于浮筒,所述浮力舱的宽度与主甲板的宽度一致,所述浮力舱的外侧与主甲板的艏部及艉部齐平,在所述浮力舱上开设玻璃透景窗;所述旅游项目准备区位主甲板的中部,于所述主甲板的艉部开设月池,动力舱布置于所述主甲板的艏部;所述顶棚采用塑料薄膜材料制成,所述锚碇为水泥块;所述锚链为悬链型,互为相邻的各锚链的一端均向主甲板的舷内侧延伸,互为相邻的各锚链的另一端均向主甲板的艏部或艉部的外侧延伸,使相邻的各锚链形成“内八字”结构;利用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作业时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沿近岛礁岸线平行方向布置,载客船舶靠泊系固于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中主甲板的左舷处,所述载客船舶与主甲板之间之间设置舷梯;第二步:载客船舶内的旅客进入主甲板的旅游项目准备区进行项目选择并进行换装;第三步:旅客在主甲板上通过月池进行深潜观光、通过艏部观光游艇进行远距离水上水下风景观光、通过主甲板右舷与近岛礁之间的的区域内进行浮潜观光、或通过楼梯进入二层甲板的游客休息区或工作区进行休息作业;第四步:旅客返回至载客船舶,收起舷梯,载客船舶返回陆地码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极浅水近岛礁环境下安全运行:本专利技术与传统海上浮式平台构型与结构相比,主甲板与二层甲板采用单层铝合金材质板拼接,拼接缝处可将主甲板1的积水及时排出。本专利技术不设重型轮机设备,仅提供人员承载,从而使得该平台重量大幅下降。浮筒和浮力舱直接焊接于主甲板上,其下部不设其他浮力装置,从而形成T型构型,进而使得吃水可以变得非常浅,满足平台在极浅水条件下运行的特殊要求。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主甲板下部两舷和艏艉均有浮力舱或浮筒,使得本专利技术总体稳性较好;水线面在浮筒上,又使得平台甲板存在一定气隙,极大地提高了波浪条件下平台的运动稳定性,从而保障了该旅游观光站的安全可靠性。保障各类近平台旅游观光项目充分开展:采用4组对称分布且呈悬链线型的锚链对浮式旅游观光站进行锚泊,可以满足近岛礁风浪环境下的定位需求;相邻锚链呈现“内八字”构型,使得载客船舶可以顺利在平台舷侧实现靠泊系固、游客可以在平台舷外不受干扰的开展浮潜运动、在平台下方水体内不受影响的实现深潜和观光项目,同时平台艏部可以方便靠泊小型观光船艇,供游客选择进行远距离岛礁自然风光体验,进而使得各类近平台的旅游观光项目得以安全充分的开展,极大地拓展了该站旅游功能。较高的生态友好型:本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海洋浮式平台将旅游观光功能和人员餐饮休闲集于一体的运行模式,将人员的餐饮、休闲等生活功能安排在靠泊于平台舷侧的载客船舶上实现,而旅游观光站上仅提供各类人员旅游观光和准备;平台上照明、淡水喷淋等简单电力需求由主甲板上小型动力舱提供,该舱电力由载客船舶定期补给;在旅游观光结束后,所有人员均乘坐载客船舶驶离。该运行模型不会在旅游观光站上产生污油、废气、灰水、噪声、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排放,且通过平台工作区可以实时对珊瑚礁生长情况及水质进行监测,从而极大地保障岛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作业状态下的俯视图。其中:1、主甲板;2、浮筒;3、浮力舱;4、锚链;5、锚碇;6、动力舱;7、旅游项目准备区;8、月池;9、游客休息区;10、工作区;11、二层甲板;12、顶棚;13、支柱;14、载客船舶;15、观光船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包括主甲板1,在主甲板1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2,于主甲板1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3,于各浮筒2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4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4的另一端均伸入海底与连接锚碇5,上述锚碇5为水泥块,减少了施工量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主甲板1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11和顶棚12,主甲板1与二层甲板11之间、以及二层甲板11与顶棚12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13;于主甲板1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7、月池8及动力舱6,动力舱6为小型动力舱,该小型动力舱用于提供本专利技术照明、淡水喷淋等简单电力;于二层甲板11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9及工作区10。如图1所示,上述主甲板1和二层甲板11均为矩形单层铝合金材质板拼接构成,其拼接缝处可将主甲板1的积水及时泄漏至海水中。支柱13为柱形立柱。各浮筒2均沿纵向设置于主甲板1的两侧舷部,浮筒2均由钢质材料制成,各浮筒2的外侧与主甲板1的舷侧齐平,各浮筒2的下部为半圆形,各浮筒2的上部与主甲板1相连构成T形结构,其能够满足浮力要求的同时又降低整体吃水,使得本专利技术整体运动性能良好。上述浮力舱3的上部与主甲板1艏部及艉部的下方焊接,浮力舱3的高度大于浮筒2,其使得水位线位于浮筒2上并位于主甲板1之下,从而形成气隙,保障了本专利技术的安全稳定性。浮力舱3的宽度与主甲板1的宽度一致,浮力舱3的外侧与主甲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甲板(1),在所述主甲板(1)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2),于主甲板(1)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3),于各浮筒(2)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4)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4)的另一端均连接锚碇(5);在所述主甲板(1)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11)和顶棚(12),所述主甲板(1)与二层甲板(11)之间、以及二层甲板(11)与顶棚(12)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13);于所述主甲板(1)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7)、月池(8)及动力舱(6),于所述二层甲板(11)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9)及工作区(10)。

【技术特征摘要】
1.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甲板(1),在所述主甲板(1)两侧的舷部分别设置浮筒(2),于主甲板(1)艏部和艉部的下方分别连接浮力舱(3),于各浮筒(2)的底部均与一对系泊定位锚链(4)的一端连接,各系泊定位锚链(4)的另一端均连接锚碇(5);在所述主甲板(1)的上方顺序设置二层甲板(11)和顶棚(12),所述主甲板(1)与二层甲板(11)之间、以及二层甲板(11)与顶棚(12)之间均连接多个支柱(13);于所述主甲板(1)的表面分别布置旅游项目准备区(7)、月池(8)及动力舱(6),于所述二层甲板(11)的表面分别布置游客休息区(9)及工作区(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甲板(1)和二层甲板(11)均为矩形单层铝合金材质板拼接构成,所述立柱(13)为柱形立柱。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浮筒(2)均沿纵向设置于主甲板(1)的两侧舷部,所述浮筒(2)均由钢质材料制成,各浮筒(2)的外侧与主甲板(1)的舷侧齐平,各浮筒(2)的下部为半圆形,各浮筒(2)的上部与主甲板(1)相连构成T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近岛礁旅游观光站及其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舱(3)的上部与主甲板(1)艏部及艉部的下方焊接,所述浮力舱(3)的高度大于浮筒(2),所述浮力舱(3)的宽度与主甲板(1)的宽度一致,所述浮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明刚郑文慧叶永林吴小峰顾学康程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