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9981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包括主电路部分和放电电路部分;放电电路包括场效应管;场效应管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还包括三极管;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三极管的集电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串联,此串联回路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的基极,第二端接地;还包括辅助电源,辅助电源引出的电源连接至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公共端;第一电阻为带保险丝的水泥电阻。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电路,在系统掉电以后,可以实现对电容进行快速放电。

A BUS Capacitor Discharge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S capacitive discharge circuit, which includes the main circuit and the discharge circuit; the discharge circuit includes 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the first end of th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is grounded, and the second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resistance;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resistance is connected to the BUS voltage; the triode is also included; the gate of th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is connected to the collector of the triode; and the emitter of the triode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Grounding; the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resistance is connected to the gate of th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second resistance is connected to the BUS voltage; the third resistance and the fourth resistance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the first end of the series circuit is connected to the base of the transistor and the second end is grounded; the auxiliary power supply is also connected to the common end of the third resistance and the fourth resistance; the first resistance is connected with insurance. Cement resistance of wire. By using the circuit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capacitor can be discharged quickly after the system is power-o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容放电电路,具体涉及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
技术介绍
电解电容是电源产品设计中的关键元件,尤其是电压变化大的设计场合,更需要电解电容来保持电压的平稳。为了这种电压变化大的设计场合,可能需要更多的电解电容串联或者并联来满足电路的设计要求。但是在实际电路中,很多时候整个系统关闭一段时间以后,电容上还是存在着电压,如果不把电容上的电压放掉,会出现打火甚至电到维修人员,影响人生安全。在现有技术中,对电容上残存的电压进行放电的方法就是在电容两端接高阻抗的电阻,这样当系统关闭后,电容上残存的电压会通过连接在电容两端的高阻抗电阻进行放电。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容放电电路图,如图1所示,BUS电容C2的来那个段连接有高阻抗的电阻R1和电阻R2,当系统关闭后,电容C2上残存的电压会通过电阻R1和电阻R2进行放电。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电阻R1和电阻R2的阻值比较大,放电时间很长,如果电容容量大,则放电时间可能需要十几分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包括主电路部分和放电电路部分;主电路部分包括电容;主电路的一端连接至BUS电压,另一端接地;放电电路包括场效应管、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场效应管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至三极管的集电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至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串联,此串联回路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的基极,第二端接地;还包括辅助电源,辅助电源引出的电源连接至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公共端;第一电阻为带保险丝的水泥电阻。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场效应管的第一端为源极,第二端为漏极;或者,场效应管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二端为源极。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辅助电源之上连接有LCD屏幕。主电路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使用本技术所述的电路,在系统掉电以后,可以实现对电容进行快速放电,且相对与现有技术来说,放电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电容放电速度。同时,本技术还避免了显示屏由于能量不够引起的屏幕不停的关闭和点亮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容放电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电路包括主电路部分和放电电路部分。主电路部分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此并联电路的一端连接至BUS电压,另一端接地。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还包括场效应管Q1和三极管Q2。在本实施例中,场效应管Q1是N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场效应管Q1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场效应管Q1的第一端为源极,第二端为漏极;或者,场效应管Q1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二端为源极。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在本实施例中,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至场效应管Q1的栅极,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串联,此串联回路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端接地。还包括辅助电源,辅助电源中引出电源VCC,连接至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公共端。第一电阻R1为带保险丝的水泥电阻,可以快速放电。辅助电源可以是电池等供电装置。辅助电源上还连接有LCD屏幕。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包括两种模式:模式一:当BUS电压抬升以后,由于第一电阻R1一直在消耗能量,所以BUS电压的功率达到5W以上,辅助电源才会工作,可以保证LCD屏幕不会不停的触发。一旦电源VCC工作以后,三极管Q2工作,场效应管Q1不工作,第一电阻R1被断开。模式二:当BUS电压断电以后,由于电源VCC没有电压,这个时候三极管Q2关闭,场效应管Q1导通,第一电阻R1放电,由于第一电阻R1的阻值很低,主电路中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的能够量很快被放完。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部分和放电电路部分;主电路部分包括电容;主电路的一端连接至BUS电压,另一端接地;放电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场效应管(Q1)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至场效应管(Q1)的栅极,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串联,此串联回路的第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端接地;还包括辅助电源,辅助电源引出的电源(VCC)连接至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公共端;第一电阻(R1)为带保险丝的水泥电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US电容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路部分和放电电路部分;主电路部分包括电容;主电路的一端连接至BUS电压,另一端接地;放电电路包括场效应管(Q1)、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场效应管(Q1)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至场效应管(Q1)的栅极,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至BUS电压;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洪涛杨华杨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佳讯纳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