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8854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包括设有炉具面板、炉体、散热风扇和底壳,其中散热风扇安装在炉体内,所述炉体的内腔安装有与电磁炉供电单元电连接的电磁线圈,所述底壳包括底板和用于散热的前板,所述前板包括与底板连接的斜面,斜面往外侧向上倾斜,所述斜面上还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出底壳的散热排风口,散热排风口上设有用于引导气流向散热排风口输送的倾斜部。该电磁炉具能让散热效果显著提高,使得电磁炉能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提高了散热效率,保持电磁炉良好的工作环境,延长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
本技术涉及电磁炉灶具,特别涉及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的电磁炉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家庭厨房用灶具,通常分为台面式的和嵌入式的两类,一般认为台面式灶具易于安装及维修,但不易保持清洁;嵌入式灶具安装及维修较烦琐,但易于清洁,而且外观较佳,因此其用途日益广泛。嵌入式灶具一般包括炉灶主体,在其由金属板构成的灶具底盘的内部安置有燃气燃烧器或电磁炉,并且其上部敝开着,还包括炉灶面板,将炉灶主体敞开着的上部覆盖住,同时具有与燃气燃烧器或电磁炉相对应的燃烧器用开口。将炉灶主体放入到形成在工作台面上的用于安装炉灶的开口中,由灶具底盘上部形成的周部边缘座落在工作台面上进行支承和定位,炉灶面板露出到工作台面上面。这些传统类型的嵌入式灶具,其无法直接向外界进行通风散热或者因出风口距灶壁距离较近而引起出风气流受阻,因此,其工作功率与同类型的外置式相比功率将大大降低,导致其烹调火力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大大降低其实用性。中国专利文献号201220313025.3,名称为“后散热嵌入式电磁炉”,公开了一种后散热嵌入式电磁炉,包括电磁炉外壳和散热风扇,电磁炉外壳主要由面板和设置在面板下部的底座构成,所述面板后上方设有散热排风口,底座上设有进风口,底座内部对应散热排风口与进风口之间形成有风道,散热风扇设置在风道中。其通过将散热排风口设置在电磁炉顶面后上部,从而不用改变支撑架的结构强度,达到承重能力强的目的;后散热嵌入式电磁炉嵌入安装在灶面或台面后,进风口和散热排风口分别位于灶面或台面的下侧和上侧,使进风口和散热排风口的空气不互相影响,空气单向流动,经进风口进入到电磁炉内部换热后经散热排风口排出,散热效果极佳,即使嵌入式电磁炉的功率在2000W或以上或机壳超薄,其散热问题也能解决,长期工作也不会因内部过热而死机。但是,上述嵌入式电磁炉存在以下缺点。(1)其仅限于自身有散热孔的电磁炉,无散热孔的普通嵌入式电磁炉在灶具上单独使用,散热就很差。(2)散热排风口设置在灶面或者台面的上侧,虽然使进风口和散热排风口的空气不互相影响,但是散热排风口是直接将温度较高的气流往灶面的空间排出,在狭小的厨房空间内温度迅速上升,热风直接排向使用者,对使用者造成高温的环境,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会对人体造成缺水的状态,容易生病或者引发其他不良症状。(3)该嵌入式电磁炉放置在灶台里面时,散热排风口距灶壁距离较近,气流碰到灶壁后会有一部分向电磁炉内反弹,引起了出风气流受阻,导致电磁炉内的温度偏高,电磁炉的使用寿命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散热嵌入式的电磁炉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包括设有炉具面板、炉体、散热风扇和底壳,其中散热风扇安装在炉体内,所述炉体的内腔安装有与电磁炉供电单元电连接的电磁线圈,所述底壳包括底板和用于散热的前板,所述前板包括与底板连接的斜面,斜面往外侧向上倾斜,所述斜面上还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出底壳的散热排风口,散热排风口上设有用于引导气流向散热排风口输送的倾斜部。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排风口为若干个等均间隔分布的跑道形通孔,倾斜部设于相邻两个通孔之间,所述倾斜部为迎风面向外凸出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倾斜部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引流面和第二引流面,第一引流面与第二引流面相接形成所述的迎风面向外凸出结构,便于将流动到散热排风口的气流往两边的跑道形通孔流动,加速气流的流动。进一步地,第一引流面和第二引流面成60°相接。进一步地,第一引流面和第二引流面成90°相接。进一步地,第一引流面和第二引流面为圆弧。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开设有用于抽风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是以圆心为中心的多层圆弧状开设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底壳设置有与底板连接的斜面,斜面上还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出底壳的散热排风口,斜面往外侧向上倾斜,该斜面与灶壁的距离比直边与灶壁的距离要大,所能容纳的气流体积空间比市场上的嵌入式电磁炉的要大,更多的预留空间让气流流通,让散热效果显著提高,保持电磁炉良好的工作环境,延长电磁炉的使用寿命。(2)当气体流过斜面时,本技术靠近底板的下层气体比上层气体要先流出底壳,根据流体的力学原理,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下层气体流过的地方会使得上层气体形成一个导向的作用,使得上层气体向下导出,减少了气体碰到灶壁后反弹到底壳内从而导致气流受阻,保证了气流往灶壁的两边延伸扩散,不会将温度高的气流直接排向使用者。(3)本技术在散热排风口设置有若干个等均间隔分布的跑道形通孔,倾斜部设于相邻两个通孔之间,所述倾斜部为迎风面向外凸出结构,当气流沿着第一引流面和第二引流面引导到通孔,再从通孔中流出,从而加快了单位时间内气体的流动速度,减少了气流受阻的状况,使得电磁炉能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提高了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导向气流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导向气流的示意图。图中:炉具面板1、后板2、底壳3、底板4、前板5、左侧板6、右侧板7、散热排风口8、通孔9、倾斜部10、第一引流面11、第二引流面12、进风口13、斜面51、直边5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其适于装入到工作台面的炉灶开口中,包括设有炉具面板1、炉体(图中未示出)、散热风扇(图中未示出)和底壳3,所述散热风扇安装在炉体内,所述炉体的内腔安装有与电磁炉供电单元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图中未示出),所述电磁线圈位于炉具面板1的下方,其中电磁炉的供电单元可为一切为电磁线圈14供电的直接或间接的模块,包括炉体内的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源转接单元或者甚至是炉体外的外接电源等,而电磁线圈(图中未示出)则是以螺旋方式或者同心圆方式缠绕成盘状结构。在本电磁炉产品的具体制备过程中,炉体的内腔设有用于安装电磁线圈的线圈盘支架(图中未示出),线圈盘支架通常为硬质塑胶制品,电磁线圈通过上述的螺旋或者同心圆结构缠绕在线圈盘支架上。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底壳3包括底板4、用于加快气体流动的前板5、与前板5相适配的左侧板6及与前板5相适配的右侧板7,在本技术的优选例子中,其中前板5与左侧板6、前板5与右侧板7之间可以采用任意一种可将他们连接固定在一起的加工方式去加工,实施例中我们采用工装和氩弧焊焊接,能将底壳3的前板5与左侧板6或右侧板7快速地通过焊条焊接在一起,后板2同样地与左侧板6或右侧板7快速地通过焊条焊接在一起,安装炉具面板1后形成密封的空间。所述前板5包括与底板4连接的斜面51,斜面51往外侧向上倾斜,优选地斜面51与底板4的延伸边所形成的夹角为60°,目的是为了使气流流过斜面时能让下层气流先流出底壳3,上层气流相对于下层气流是后流出底壳3的,上下层气流的不同步流出形成导向气流的作用,使得整体气流向下导出,加速了气流流通,加强了散热的效果。所述斜面51上还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出底壳3的散热排风口8,为了进一步地增强散热的效果,提高散热效率,所述散热排风口8设置为若干个等均间隔分布的跑道形通孔9,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通孔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包括设有炉具面板(1)、炉体、散热风扇和底壳(3),所述炉体的内腔安装有与电磁炉供电单元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3)包括底板(4)和用于散热的前板(5),所述前板(5)包括与底板(4)连接的斜面(51),斜面(51)往外侧向上倾斜,所述斜面(51)上还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出底壳(3)的散热排风口(8),散热排风口(8)上设有用于引导气流向散热排风口(8)输送的倾斜部(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包括设有炉具面板(1)、炉体、散热风扇和底壳(3),所述炉体的内腔安装有与电磁炉供电单元电连接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3)包括底板(4)和用于散热的前板(5),所述前板(5)包括与底板(4)连接的斜面(51),斜面(51)往外侧向上倾斜,所述斜面(51)上还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出底壳(3)的散热排风口(8),散热排风口(8)上设有用于引导气流向散热排风口(8)输送的倾斜部(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风口(8)为若干个等均间隔分布的跑道形通孔(9),倾斜部(10)设于相邻两个通孔(9)之间,所述倾斜部(10)为迎风面向外凸出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高效散热电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健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越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