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龚营林专利>正文

单相振动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8695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单相振动棒,包括有壳体(19)、振环(1)、振锤(20)和棒尾(21),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中还装有定子(8)和转子(7),转子中心有电机轴(16),电机轴的后端装有换向器(15),固定在支架(9)上的碳刷(14)与棒尾(21)中的导线(12)电连接,电机轴(16)的前端通过变速机构(5)接驱动轮(17),驱动轮通过联轴器(18)与振锤(20)的后端相连接。(*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相振动棒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振动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振动棒。传统的振动棒是由振动棒头和棒外电机两大部分组成,振动棒头中包括有壳体、振环、振锤和棒尾,在棒尾胶管中装有软轴,用以连接棒外电机和振动锤。接通电源后,电机旋转,通过软轴带动振锤起振,通过振锤撞击振环实现振动棒的振动。这种振动棒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在施工现场搬运和移动十分不便,并且还需要三相电源才能工作。目前已有一些改进的便携式振动棒,其设计方案是将电机装入振动棒的壳体内,由电机直接带动振锤起振工作。这种改进方案虽然克服了振动棒移动不便的缺陷,但还是存在有两个缺点:一是只能适用于棒体直径在70毫米以上的大号振动棒,对于50型的振动棒,则因壳体直径太细而无法实现;二是由于振锤与电机直接相连,转速过高,使振锤的激振力大为下降,振动棒的振捣作用明显降低。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特别适合于对50型振动棒进行改进的便携式单相振动棒,以克服现有振动棒的不足,方便施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单相振动棒包括有壳体、振环、振锤和棒尾,在壳体中还装有定子和转子,转子中心有电机轴,电机轴的后端装有换向器,固定在支架上的碳刷与棒尾中的导线电连接,电机轴的前端通过变速机构接驱动轮,驱动轮通过联轴器与振锤的后端相连接。本技术的设计要点在于:一是将电动机的定子、转子和电机轴直接安装于振动棒的壳体内,这样就可大大节省占用空间,使得50型振动棒也可实现与电动机的直接对接,方便了施工操作。二是安装有换向器、碳刷等直流电机的结构部件,使电动机在220伏的单相电源条件下即可工作,不必专门配置380伏三相交流电源。三是在电机轴与振锤之间加装变速机构,使振锤转速由12千转/分的高速降至2.8-3千转/分,从而适应了振锤的工作特性,使之产生最大的激振力,振动棒因而达到最强的振捣效果,由此可提高工效,节省工时,保证施工质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附图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单相振动棒包括有壳体19、振环1、振锤20和棒尾21,在壳体中-->还装有定子8和转子7,转子中心有电机轴16,电机轴的后端装有换向器15,固定在支架9上的碳刷14与棒尾21中的导线12电连接。电机轴16的前端通过变速机构5接驱动轮17,驱动轮通过联轴器18与振锤20的后端相连接。为适应50型振动棒的较细壳体内径,最好采用定子8为永磁体的结构形式。电机轴16的后端支撑在支架9上,碳刷14顶靠在换向器15的两侧。在紧固于支架9后端面的接线板10上制有可与棒尾导线12相接触的电极片22,碳刷与电极片22间有导线连接。棒尾导线12的前端通过绝缘支架11固定,外端通过锁套13锁定。这样在棒尾21的软胶管中就只有导线12,因而可任意延长并后接单相电源,方便了施工及携带。棒尾21在与棒体旋接时,由于接线板10上的电极片22的设置,保证了导线12与电机碳刷间的良好电连接。由附图可见,变速机构5是由两级变速传动齿轮构成,齿轮轴固定支撑在两支架4、6之间,电机轴16和驱动轮17分别与变速机构中的两级变速传动齿轮相啮合。另外,支架6也同时支撑在电机轴16的前部,电机轴16在高速旋转过程中,通过其上的齿轮带动变速机构5,并最终带动驱动轮17作低速旋转。驱动轮17的前端部旋接在联轴器18(俗称“和尚头”)上,联轴器18通过钢珠2和卡环3连接振锤20,实现振锤20、联轴器18和驱动轮17的同步旋转。振锤20在起振后撞击振环1,实现振动棒的振捣工作。附图中,壳体19是由四段旋接组合而成,是为便于组合安装而设计。联轴器18与振锤20的连接方式可保持振锤的有效万向工作状态,达到良好的振动效果。支架4和支架6与轴承配合,在起到定位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密封作用,防止变速机构中的油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相振动棒,包括有壳体(19)、振环(1)、振锤(20)和棒尾(21),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中还装有定子(8)和转子(7),转子中心有电机轴(16),电机轴的后端装有换向器(15),固定在支架(9)上的碳刷(14)与棒尾(21)中的导线(12)电连接,电机轴(16)的前端通过变速机构(5)接驱动轮(17),驱动轮通过联轴器(18)与振锤(20)的后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振动棒,其特征在于定子(8)为永磁体。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营林
申请(专利权)人:龚营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