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拔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85103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0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拔秆方法,拔秆机构包括动力驱动装置、机架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拨秆装置和拔秆转子,所述拨秆装置在作业前进方向上的前侧外缘在所述拔秆转子前侧外缘的前方;所述拨秆装置与所述拔秆转子间有2cm以上的间隙,拔秆机构开始作业时,拨秆装置转动将秸秆拨向拔秆转子并使其绕附拔秆转子上,拔秆转子旋转与秸秆接触产生向上的摩擦力,秸秆在拨秆装置的作用下使秸秆与拔秆转子的包角越来越大,摩擦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拔杆装置向前的顶冲力进一步增加拔秆转子与秸秆的摩擦力,当摩擦力大于秸秆根部对地面驻扎力时,秸秆被向上连根拔起。该结构简单,不容易产生漏秆、断秆现象,大大提升机械化拔秆效率。

A crop straw pull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straw pulling mechanism and a straw pulling method. The straw pull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power drive device, a frame and a stalk pulling device and a stalk pulling rotor arranged on the frame. The front outer edge of the stalk pulling device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operation is in front of the front outer edge of the stalk pulling rotor; the stalk pulling device has a clearance of more than 2 cm between the stalk pulling rotor and the stalk pulling mechanism starts. During operation, the straw pulling device rotates to pull the straw toward the pulling rotor and attaches it to the pulling rotor. The pulling rotor rotates in contact with the straw to produce upward fri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pulling device, the wrapping angle between the straw and the pulling rotor becomes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 friction force becomes larger and larger. At the same time, the upward top impulse of the pulling device further increase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pulling rotor and the straw. When the friction force is greater than the standing force of the straw roots on the ground, the straw is uproo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machine is simple, and it is not easy to cause stalk leaking and stalk breaking,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mechanized culm pul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拔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和拔秆方法。
技术介绍
作物秸秆是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处理问题涉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及再生资源有效利用等持续发展。又因我国是世界第一的棉花生产大国,全国二十多个省区最大种植面积达到九千万亩,是我国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因此,作物秸秆中棉花秸秆的处理在我国就更加重要。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由于棉秆中遗留的病菌和虫卵会在来年继续传播,棉花采摘后的棉秆是必须拔除清理的,否则,即影响来年棉花产量及地表残膜回收,又影响机械化播种和铺膜作业质量。自古以来棉花秆的拔除工作都是采用人工拔秆和清理,由于棉花生长期长,茎杆粗壮,根深且发达,加上农民和机械频繁的田间管理活动又使得地面更加板结,棉秆拔除清理成为棉花种植的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工作,不可避免而又无可替代。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部门与企业的农机专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目前已有采用两条链条来夹持的方法进行拔秆,但由于棉秆大小不均、密度不匀,在作业时,漏拔与断秆情况严重,不能满足要求。中国专利号:201420364573.8公开了一种自走式不对行棉秆联合收获打捆机,该方案的拔秆机构采用拔秆辊、拨秆辊、拨禾轮组合进行拔秆,但是,其结构设计复杂,拔秆作业可靠性差、效率低,漏拔与断秆的情况严重,不能广泛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拔秆率高、效果好,尤其是可高效拔除棉花类作物的拔秆机构和拔秆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包括动力驱动装置、机架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拨秆装置和拔秆转子,所述拨秆装置回转轴心设于所述拔秆转子回转轴心上方,所述拨秆装置在作业前进方向上的前侧外缘在所述拔秆转子前侧外缘的前方;所述拨秆装置与所述拔秆转子间有2cm以上的间隙;拔秆机构作业时,所述拔秆转子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反,所述拨秆装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拔秆机构开始作业时,拨秆装置转动将秸秆拨向拔秆转子并使其绕附拔秆转子上,拔秆转子旋转与秸秆接触产生向上的摩擦力,秸秆在拨秆装置的作用下使秸秆与拔秆转子的包角越来越大,摩擦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拔杆转子向前的顶冲力进一步增加拔秆转子与秸秆的摩擦力,当摩擦力大于秸秆根部对地面驻扎力时,秸秆被向上连根拔起。该拔秆机构设置拨秆装置和拔秆转子,且拨秆装置位于拔秆转子前上方可以保证拨秆装置先接触秸秆,配合拨秆装置与拔秆转子反向旋转,可以将秸秆导向二者间的间隙,设置2cm以上的间隙才可容置秸秆,可实现拔秆工作。这种机构结构简单,且在工作前进方向上,在高密度的拔秆工况下,前后相近的秸秆也可以相互叠起绕附在拔秆转子上被连续拔起,不受株距和行距的影响,不容易产生漏秆、断秆现象,大大提升机械化拔秆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拔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驱动机架和设置机架上的拔秆转子和拨秆装置向秸秆方向靠近;S2:所述拨秆装置将秸秆拨向所述拔秆转子与所述拨秆装置的间隙内,并使秸秆绕在所述拔秆转子上形成包角;S3:所述拔杆转子继续向前移动,使包角越来越大;S4:所述拔秆转子冲顶秸秆,所述拔秆转子的迎秆前部向上旋转,使秸秆与所述拔秆转子间产生的向上摩擦力大于秸秆根部对地面驻扎力时,秸秆被连根拔起。上述方法的拔秆原理、效果:拔秆机构由动力驱动装置带动前进,其拨秆装置将秸秆的上部拨向后部的拔秆转子与拨秆装置的间隙内,使秸秆缠绕在拔秆转子上形成一个包角,拔秆转子继续向前移动顶撞秸秆的同时秸秆根部向后移动,使包角越来越大,此时,拔秆转子迎秆的前部向上旋转,当向前的顶撞力、向后的拨秆力及秸秆与拔秆转子间产生的向上摩擦力大于秸秆根部驻扎力时,秸秆被连根拔起并抛向后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拔秆转子与拨秆转子配合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拔秆转子与拨秆转子配合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拔秆转子与拨秆转子工作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拔秆转子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梳土器结构示意主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工作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工作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拨秆装置与拔秆转子位置关系示意图。标号说明:1、动力驱动装置;2、机架;3、拔秆转子;4、拨秆装置(拨秆转子);31、拔秆栅条;32、V型齿开口角;41、拨秆横条5、梳土器;51、心轴;52、压膜轮;53、条形梳齿6、分秆器;7、排秆轮;8、升降调节机构H、拨秆装置(拨秆转子)与拔秆转子的间隙A、拨杆装置最前外缘点B、拔秆转子前侧外缘在拨杆装置外缘上投影点C、拔秆转子前侧外缘L、水平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拔秆机构工作时,拨秆装置将秸秆拨向拔秆转子,并使秸秆绕附在拔秆转子上形成的包角越来越大,拨秆装置拨秆产生的拨秆力、拔秆转子迎秆面向上旋转与秸秆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拔秆转子前进对秸秆产生顶撞力,三力共同作用秸秆,当该作用力大于秸秆根部对地面驻扎力时,秸秆被向上连根拔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包括动力驱动装置1、机架2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拨秆装置4和拔秆转子3,所述拨秆装置4回转轴心设于所述拔秆转子3回转轴心上方,所述拨秆装置4在作业前进方向上的前侧外缘在所述拔秆转子3前侧外缘的前方;所述拨秆装置4与所述拔秆转子3间有2cm以上的间隙;拔秆机构作业时,所述拔秆转子3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反,所述拨秆装置4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同。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拨秆装置将秸秆拨向拔秆转子,并使秸秆绕附在拔秆转子上,通过拨秆装置与拔秆转子的配合实现可快速拔起秸秆,在高密度的拔秆工况下,前后相近的秸秆也可以实现相互叠起绕附在拔秆转子上被连续拔起,不受株距和行距的影响。上述机构结构简单、拔秆效果好。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在所述拔秆转子3外表面沿法线方向形成有四条或四条以上拔秆栅条31。由上述描述可知,拔秆栅条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拔秆转子迎秆面向上旋转与秸秆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提高拔秆效率。特别是当拔秆栅条为六条以上时,拔秆效果更有明显提高。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拔秆栅条31可以是平板栅条、弧型齿栅条和V型齿栅条。其中,V型齿栅条是较常采用的栅条形式,该V型齿栅条可有效避免拔秆转子迎秆面向上旋转与秸秆接触时的打滑现象,有利于秸秆拔起,尤其是V型齿开口角32角度为20~120度时,效果最好。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所述拨秆装置4为拨秆转子,所述拨秆转子沿轴向设置有的五条或五条以上拨秆横条41。由上述描述可知,拨秆装置设置为带拨秆横条的拨秆转子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拨秆效果好。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拔秆转子3和拨秆转子4的直径比为2~8。通常选择拔秆转子3的直径小于平均秸秆高度的二分之一。由上述描述可知,拔秆转子和拨秆转子的直径比为2~8,最优的是,同时拔秆转子的直径小于平均秸秆高度的二分之一,这样可以确保秸秆拨秆及绕附的可靠性和有效提高拨秆效果。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拨秆装置4除上述拨秆转子结构,还可以采用联合收割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拔秆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驱动装置、机架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拨秆装置和拔秆转子,所述拨秆装置回转轴心设于所述拔秆转子回转轴心上方,所述拨秆装置在作业前进方向上的前侧外缘在所述拔秆转子前侧外缘的前方;所述拨秆装置与所述拔秆转子间有2cm以上的间隙;拔秆机构作业时,所述拔秆转子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反,所述拨秆装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24 CN 2018100672346;2018.01.24 CN 201810061.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驱动装置、机架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拨秆装置和拔秆转子,所述拨秆装置回转轴心设于所述拔秆转子回转轴心上方,所述拨秆装置在作业前进方向上的前侧外缘在所述拔秆转子前侧外缘的前方;所述拨秆装置与所述拔秆转子间有2cm以上的间隙;拔秆机构作业时,所述拔秆转子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反,所述拨秆装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驱动轮的转向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秆转子外表面沿法线方向形成有四条或四条以上拔秆栅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秆栅条为六条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秆栅条为平板栅条、弧型齿栅条和V型齿栅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秆栅条为V型齿栅条,V型齿开口角度为20~120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秆装置为拨秆转子,所述拨秆转子沿轴向设置有的五条或五条以上拨秆横条。7.根据权利要求2和6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秆转子和所述拨秆转子的直径比为2~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梳土器,所述梳土器位于拔秆转子作业前进方向的下方,该梳土器设有条形梳齿,所述条形梳齿顶端位于拔秆转子外缘的正下方或前下方。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梳土器包括所述条形梳齿间设有的压膜轮,所述压膜轮通过心轴连接,并固定在梳土器上。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排秆轮,所述排秆轮固定机架上,位于所述拔秆转子后方,且所述排秆轮回转轴心高于所述拔秆转子回转轴心,所述排秆轮与所述拔秆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反并具有10-50cm旋转间隙。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杆装置从作业前进方向上的最前外缘点旋转至所述拔秆转子前侧外缘垂直投影在拔杆装置外缘上的投影点所用时长,形成第一时间;所述拨杆装置最前外缘点在第一时间内移动轨迹形成对应的水平距离,所述机架行进所述水平距离所用时长,形成第二时间;所述的第二时间是第一时间的1.2~5倍。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作物秸秆拔秆机构的拔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驱动机架和设置机架上的拔秆转子和拨秆装置向秸秆方向靠近;S2:所述拨秆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培坤王又沐谢玉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永顺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