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晓建专利>正文

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824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包括砖墙、挡板、过滤框架、可渗透进水墙、还原反应墙、吸附反应墙、生物降解反应墙、连接层、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设有挡板,在反应墙与地面贴合后,将挡板主体向上拉,使所施力带动转杆在轴承上转动,让挡板主体呈向上运动状况,一直压到与地面贴合,且在向上压的同时其弹簧跟着做伸展运动,在配合密封板来密封贴合处的空隙,而后将反应墙与地面浇筑到一起即可,使其能有效保证反应墙安装连接处的紧密性,保证整个反应墙与安装处呈封闭状态,避免了连接处出现间隙的状况,从而加强整个地下水污染修复处理的质量,且密封性强、紧固性好。

A Permeable Reactive Wall for Rehabilit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ermeable reaction wall for 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which comprises a brick wall, a baffle, a filtering frame, a permeable water inlet wall, a reduction reaction wall, an adsorption reaction wall, a biodegradable reaction wall, a connecting layer and a permeable filtering water outlet wall.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ermeable reaction wall for 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which is equipped with a baffle. After the reaction wall is joined to the ground, the main body of the baffle is pulled upward so that the applied force drives the rotating rod to rotate on the bearing, so that the main body of the baffle is in upward motion until it is joined to the grou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pring of the baffle is stretched along with the upward pressure to seal the joint with the sealing plate. It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tightness of the installation connection of the reaction wall, ensure the closed state of the whole reaction wall and the installation place, avoid the gap situation at the connection place, thus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treatment, and has strong sealing and good tight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
本技术涉及地下水污染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
技术介绍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和饮用水源,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201520357977.9的一种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该可渗透反应墙包括由上游可渗透进水墙(1)、下游可渗透过滤出水墙(2)、以及两侧的砖墙(3)所组成墙腔(4),在所述墙腔(4)内设有隔板(5),所述隔板(5)将所述墙腔(4)的上部空间分割成反应区(4-1)和强化微生物富集区(4-2),所述反应区(4-1)和强化微生物富集区(4-2)的底部连通。该可渗透反应墙具有对环境的影响小,操作简便,处理费用低、运行稳定、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的优点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可渗透反应墙与地面连接处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空隙,容易让污水从空隙处流出,从而影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易做无用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以解决上述设备可渗透反应墙与地面连接处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空隙,容易让污水从空隙处流出,从而影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易做无用功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包括砖墙、挡板、过滤框架、可渗透进水墙、还原反应墙、吸附反应墙、生物降解反应墙、连接层、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所述砖墙相互堆砌成一个长方体结构,所述砖墙内四周设有过滤框架,所述过滤框架顶部紧固连接有挡板,所述过滤框架前表面设有可渗透进水墙,所述可渗透进水墙通过连接层与还原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还原反应墙后表面通过连接层与吸附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吸附反应墙后端表面通过连接层与生物降解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连接层共设有三个且相互呈平行排列,所述连接层底部设有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所述可渗透过滤出水墙设在整个砖墙另一面上;所述挡板由安装盒、轴承、转杆、连接板、弹簧、挡板主体、密封板组成,所述安装盒内部两侧固定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分别与转杆两端采用间隙配合,所述转杆两侧分别与连接板中段焊接,所述连接板前端与挡板主体后端紧固连接,所述挡板主体整体为一体化长方体结构,所述挡板主体上紧密铺设有密封板,所述连接板后端与弹簧紧固连接,所述弹簧共设有两个,且分别设在安装盒内部两侧上,所述安装盒与过滤框架焊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过滤框架内部设有可渗透进水墙、还原反应墙、吸附反应墙、生物降解反应墙、连接层、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可渗透进水墙、还原反应墙、吸附反应墙、生物降解反应墙、可渗透过滤出水墙相互之间皆通过连接层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安装盒内部设有轴承、转杆、连接板、弹簧。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转杆分别与轴承和连接板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有与转杆、弹簧、挡板主体。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还原反应墙由改性沸石和纳米零价铁颗粒构成。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吸附反应墙为生物质吸附材料和硅酸盐构成。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本技术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设有挡板,在反应墙与地面贴合后,将挡板主体向上拉,使所施力带动转杆在轴承上转动,让挡板主体呈向上运动状况,一直压到与地面贴合,且在向上压的同时其弹簧跟着做伸展运动,在配合密封板来密封贴合处的空隙,而后将反应墙与地面浇筑到一起即可,使其能有效保证反应墙安装连接处的紧密性,保证整个反应墙与安装处呈封闭状态,避免了连接处出现间隙的状况,从而加强整个地下水污染修复处理的质量,且密封性强、紧固性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挡板连接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挡板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砖墙、2-挡板、201-安装盒、202-轴承、203-转杆、204-连接板、205-弹簧、206-挡板主体、207-密封板、3-过滤框架、4-可渗透进水墙、5-还原反应墙、6-吸附反应墙、7-生物降解反应墙、8-连接层、9-可渗透过滤出水墙。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内”、“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4,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挡板连接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挡板剖面示意图。本技术所述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包括砖墙1、挡板2、过滤框架3、可渗透进水墙4、还原反应墙5、吸附反应墙6、生物降解反应墙7、连接层8、可渗透过滤出水墙9,所述砖墙1相互堆砌成一个长方体结构,所述砖墙1内四周设有过滤框架3,所述过滤框架3顶部紧固连接有挡板2,所述过滤框架3前表面设有可渗透进水墙4,所述可渗透进水墙4通过连接层8与还原反应墙5,紧密连接,所述还原反应墙5后表面通过连接层8与吸附反应墙6紧密连接,所述吸附反应墙6后端表面通过连接层8与生物降解反应墙7紧密连接,所述连接层8共设有三个且相互呈平行排列,所述连接层8底部设有可渗透过滤出水墙9,所述可渗透过滤出水墙9设在整个砖墙1另一面上;所述挡板2由安装盒201、轴承202、转杆203、连接板204、弹簧205、挡板主体206、密封板207组成,所述安装盒201内部两侧固定设有轴承202,所述轴承202分别与转杆203两端采用间隙配合,所述转杆203两侧分别与连接板204中段焊接,所述连接板204前端与挡板主体206后端紧固连接,所述挡板主体206整体为一体化长方体结构,所述挡板主体206上紧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包括砖墙、挡板、过滤框架、可渗透进水墙、还原反应墙、吸附反应墙、生物降解反应墙、连接层、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所述砖墙相互堆砌成一个长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墙内四周设有过滤框架,所述过滤框架顶部紧固连接有挡板,所述过滤框架前表面设有可渗透进水墙,所述可渗透进水墙通过连接层与还原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还原反应墙后表面通过连接层与吸附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吸附反应墙后端表面通过连接层与生物降解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连接层共设有三个且相互呈平行排列,所述连接层底部设有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所述可渗透过滤出水墙设在整个砖墙另一面上;所述挡板由安装盒、轴承、转杆、连接板、弹簧、挡板主体、密封板组成,所述安装盒内部两侧固定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分别与转杆两端采用间隙配合,所述转杆两侧分别与连接板中段焊接,所述连接板前端与挡板主体后端紧固连接,所述挡板主体整体为一体化长方体结构,所述挡板主体上紧密铺设有密封板,所述连接板后端与弹簧紧固连接,所述弹簧共设有两个,且分别设在安装盒内部两侧上,所述安装盒与过滤框架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可渗透反应墙,包括砖墙、挡板、过滤框架、可渗透进水墙、还原反应墙、吸附反应墙、生物降解反应墙、连接层、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所述砖墙相互堆砌成一个长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墙内四周设有过滤框架,所述过滤框架顶部紧固连接有挡板,所述过滤框架前表面设有可渗透进水墙,所述可渗透进水墙通过连接层与还原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还原反应墙后表面通过连接层与吸附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吸附反应墙后端表面通过连接层与生物降解反应墙紧密连接,所述连接层共设有三个且相互呈平行排列,所述连接层底部设有可渗透过滤出水墙,所述可渗透过滤出水墙设在整个砖墙另一面上;所述挡板由安装盒、轴承、转杆、连接板、弹簧、挡板主体、密封板组成,所述安装盒内部两侧固定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分别与转杆两端采用间隙配合,所述转杆两侧分别与连接板中段焊接,所述连接板前端与挡板主体后端紧固连接,所述挡板主体整体为一体化长方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建
申请(专利权)人:陈晓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