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及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7666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0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及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其中,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包括:夹持结构,对被绕制管路进行夹持;牵引组件,位于夹持结构的下方且与夹持结构连接,牵引组件向夹持结构施加向下的恒定作用力,且夹持结构将该恒定作用力传递至被绕制管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管路绕制的绕制效率低、绕制质量差的问题。

Winding Device for Pipe Winding and Winding System for Heat Exchang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winding device for pipe winding and a winding system for heat exchangers. Among them, a pipe winding device for pipeline winding includes: a clamping structure to clamp the wound pipeline; a traction component located below the clamping structure and connected with the clamping structure; a traction component exerts a downward constant force on the clamping structure, and the clamping structure transfers the constant force to the wound pipeline. The utility model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s of low winding efficiency and poor winding quality for pipeline winding in the prior 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及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管路绕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及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缠绕管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由于它具有管式换热器的耐高压的性能,同时又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的优点,特别适用于高压高效气体换热场合。其中,单管绕制是指绕管机带动换热器的中心管旋转,通过外力固定换热管并使其均匀地缠绕在中心管上。同时,单管绕制的绕制质量直接影响缠绕管式换热器芯体的外径,若芯体直径过大将无法装入壳体内,直径过小影响换热效果。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工作人员双手持续向下按压换热管以提供上述外力。通常地,换热管总长少则几百米多则几千米,采用此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工作人员向下按压换热管的作用力不均,导致芯体成型直径变化较大,则每层换热管绕制完成后需要通过直径的变化来调整下层单管绕制时向下按压的力度,难以保证单管绕制的质量;(2)在绕制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持续的按压换热管,导致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综上所述,采用工作人员手动按压换热管的方式不仅严重影响换热器的制造质量和生产周期,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及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管路绕制的绕制效率低、绕制质量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包括:夹持结构,对被绕制管路进行夹持;牵引组件,位于夹持结构的下方且与夹持结构连接,牵引组件向夹持结构施加向下的恒定作用力,且夹持结构将该恒定作用力传递至被绕制管路上。进一步地,夹持结构包括:夹持件,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滑轮,被绕制管路从两个滑轮之间形成的间隙穿过。进一步地,夹持结构还包括:夹持本体,具有容纳夹持件的容纳腔,夹持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进管口和出管口,被绕制管路从进管口进入至夹持本体内,穿过夹持件后从出管口穿出。进一步地,牵引组件包括:起重结构,给夹持结构提供恒定作用力;位移结构,起重结构的两端分别与夹持结构和位移结构连接,位移结构能够带动起重结构及夹持结构移动,以使被夹持结构夹持的被绕制管路能够随着位移结构一起移动。进一步地,起重结构为手拉葫芦,且手拉葫芦的处于上端的第一吊钩与夹持本体连接,手拉葫芦的处于下端的第二吊钩与位移结构连接。进一步地,绕管装置还包括:固定在待安装位置处的导轨,位移结构能够相对于导轨进行滑动,以实现夹持结构的移动。进一步地,位移结构包括:位移本体,第二吊钩与位移本体连接;移动组件,设置在导轨上且与位移本体可枢转地连接,移动组件能够相对于导轨滑动。进一步地,夹持本体靠近起重结构的一端具有第一突出部,位移本体靠近起重结构的一端具有第二突出部,第一吊钩挂设在第一突出部上,第二吊钩挂设在第二突出部上。进一步地,导轨为工字梁结构,导轨包括第一导轨段、第二导轨段及第三导轨段,其中,第一导轨段与第三导轨段平行设置,通过第二导轨段将第一导轨段与第三导轨段连接,第二导轨段与第一导轨段和第三导轨段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二导轨段与第一导轨段及第三导轨段之间形成两个安装槽。进一步地,移动组件为两个轮状结构,两个轮状结构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安装槽内且能够在两个安装槽内滑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包括上述的绕管装置。进一步地,绕制系统还包括被绕制管体及放置被绕制管路的支撑结构,绕管装置位于被绕制管体及支撑结构之间。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包括夹持结构及牵引组件。其中,夹持结构对被绕制管路进行夹持。牵引组件位于夹持结构的下方且与夹持结构连接,牵引组件向夹持结构施加向下的恒定作用力,且夹持结构将该恒定作用力传递至被绕制管路上。这样,在进行被绕制管路的绕制时,采用夹持结构对被绕制管路进行夹持、固定,再使得牵引组件对夹持结构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使被绕制管路受到向下的恒定作用力。通过上述方式代替工作人员手动按压被绕制管路,一方面使得被绕制管路受到的下压力更加均匀、稳定,提升绕制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绕制效率,缩短绕制耗时,提升加工效率。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按压被绕制管路的方式相比,本申请中的绕管装置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管路绕制的绕制效率低、绕制质量差的问题,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消除工作人员在绕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的实施例的应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中的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的导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夹持结构;11、夹持件;111、滑轮;12、夹持本体;20、被绕制管路;30、牵引组件;31、起重结构;311、第一吊钩;312、第二吊钩;32、位移结构;321、位移本体;322、移动组件;40、导轨;41、第一导轨段;42、第二导轨段;43、第三导轨段;44、安装槽;50、被绕制管体;60、支撑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管路绕制的绕制效率低、绕制质量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及用于换热器的绕制系统。如图1所示,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包括夹持结构10及牵引组件30。其中,夹持结构10对被绕制管路20进行夹持。牵引组件30位于夹持结构10的下方且与夹持结构10连接,牵引组件30向夹持结构10施加向下的恒定作用力,且夹持结构10将该恒定作用力传递至被绕制管路20上。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进行被绕制管路20的绕制时,采用夹持结构10对被绕制管路20进行夹持、固定,再使得牵引组件30对夹持结构1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使被绕制管路20受到向下的恒定作用力。通过上述方式代替工作人员手动按压被绕制管路,一方面使得被绕制管路20受到的下压力更加均匀、稳定,提升绕制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绕制效率,缩短绕制耗时,提升加工效率。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按压被绕制管路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绕管装置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管路绕制的绕制效率低、绕制质量差的问题,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消除工作人员在绕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机械结构代替双手,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单台绕管装置的绕管周期缩短一半,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80%,绕制完成后形成的芯体总体直径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在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结构(10),对被绕制管路(20)进行夹持;牵引组件(30),位于所述夹持结构(10)的下方且与所述夹持结构(10)连接,所述牵引组件(30)向所述夹持结构(10)施加向下的恒定作用力,且所述夹持结构(10)将该恒定作用力传递至所述被绕制管路(20)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管路绕制的绕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结构(10),对被绕制管路(20)进行夹持;牵引组件(30),位于所述夹持结构(10)的下方且与所述夹持结构(10)连接,所述牵引组件(30)向所述夹持结构(10)施加向下的恒定作用力,且所述夹持结构(10)将该恒定作用力传递至所述被绕制管路(2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10)包括:夹持件(11),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滑轮(111),所述被绕制管路(20)从两个所述滑轮(111)之间形成的间隙穿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10)还包括:夹持本体(12),具有容纳所述夹持件(11)的容纳腔,所述夹持本体(12)具有相对设置的进管口和出管口,所述被绕制管路(20)从所述进管口进入至所述夹持本体(12)内,穿过所述夹持件(11)后从所述出管口穿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组件(30)包括:起重结构(31),给所述夹持结构(10)提供所述恒定作用力;位移结构(32),所述起重结构(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持结构(10)和所述位移结构(32)连接,所述位移结构(32)能够带动所述起重结构(31)及所述夹持结构(10)移动,以使被所述夹持结构(10)夹持的所述被绕制管路(20)能够随着所述位移结构(32)一起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结构(31)为手拉葫芦,且所述手拉葫芦的处于上端的第一吊钩(311)与所述夹持本体(12)连接,所述手拉葫芦的处于下端的第二吊钩(312)与所述位移结构(32)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管装置还包括:固定在待安装位置处的导轨(40),所述位移结构(32)能够相对于所述导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化龙刘绍宽王鑫薛宪彬韩永强景慧忠姜德龙晏涛刘军王忠莲王立新杨波韩雪原李明杰柳胤丞张晏崧蔡林钊李子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