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5803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涉及钢构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长支撑杆、短支撑杆、支撑板、第一夹固件和第二夹固件。长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地与第一夹固件连接,长支撑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与支撑板连接。短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地与第二夹固件连接,短支撑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与长支撑杆的杆身连接。第一夹固件和第二夹固件均固定于第一待支撑部件上,支撑板的板面与第二待支撑部件贴合,以支撑第二待支撑部件,其中,第二待支撑部件位于第一待支撑部件的上方,第二待支撑部件与第一待支撑部件相互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方便,提高了工效,可重复利用率高,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构辅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在钢结构制造厂,窄截面H型、T型、槽型等钢构件的制作过程中,焊接、总装、油漆等环节因构件容易倾倒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对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形成一定威胁。目前,传统的固定方法,主要是给通过焊接支撑给构件“长腿”,来达到稳定构件的目的,操作麻烦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更加方便地解决窄截面H型、T型、槽型等构件易倾倒、支撑加设成本高、操作麻烦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长支撑杆、短支撑杆、支撑板、第一夹固件和第二夹固件;所述长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一夹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第一夹固件转动;所述长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支撑板转动;所述短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与所述第二夹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三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第二夹固件转动;所述短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轴与所述长支撑杆的杆身连接,在所述第四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长支撑杆的杆身转动;所述第一夹固件和所述第二夹固件均固定于第一待支撑部件上,所述支撑板的板面与第二待支撑部件贴合,以支撑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其中,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相互接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第一方面,由于2个夹固件固定于第一待支撑部件上,而第二待支撑部件位于第一待支撑部件上,第二待支撑部件与第一待支撑部件相互接触,当该第二待支撑部件相对于该第一待支撑部件倾倒时,会对支撑板产生一个作用力,支撑板通过长支撑杆和短支撑杆将作用力传递到第一待支撑部件上,平衡掉第二待支撑部件倾倒对支撑装置的作用力,从而更加方便地解决了该第二待支撑部件于该第一待支撑部件上易倾倒的问题。第二方面,该支撑装置减少了使用过程焊接、割除及打磨等操作,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因此可以很好地提高工效,降低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支撑装置的使用效果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支撑装置的使用效果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长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夹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中支撑装置用于约束第一待支撑部件和第二待支撑部件,第一待支撑部件包括框架式结构的胎架和支柱式结构的胎架,第二待支撑部件包括H型、T型、槽型、矩型、梯型等构件,优选的,第一待支撑部件和第二待支撑部件的材料均为金属。为方便说明,在以下各实施例和各说明书附图中仅以梯型胎架和矩型构件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待支撑部件为梯型胎架,第二待支撑部件为矩型构件,且矩型构件位于梯型胎架上。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支撑装置10包括:长支撑杆1、短支撑杆2、支撑板4、第一夹固件3和第二夹固件5。需要说明的是,长支撑杆1和短支撑杆2的形状不限于杆状物,还可以是管状物、板状物等各种形状的物体。长支撑杆1的一端与通过第一转动轴(图1中未标示)第一夹固件3连接,在第一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第一夹固件3转动。长支撑杆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图1中未示出)与支撑板4连接,在第二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支撑板4转动。短支撑杆2的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图1中未示出)与第二夹固件5连接,在第三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第二夹固件5转动。短支撑杆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轴(图1中未示出)与长支撑杆1的杆身连接,在第四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长支撑杆1的杆身转动。综上,长支撑杆1、短支撑杆2、支撑板4、第一夹固件3和第二夹固件5都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两两之间0度至360度地相对转动。需要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长支撑杆1的长度大于短支撑杆2的长度,并且,短支撑杆2的另一端位于长支撑杆1的杆身的中点处,短支撑杆2的长度小于长支撑杆1的长度的一半,短支撑杆2与长支撑杆1之间的转动角度为0度至180度。于其他实施例中,长支撑杆1和短支撑杆2的长度不限于此,短支撑杆2的另一端可与长支撑杆1的杆身的任意位置相连接。进一步请参阅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支撑装置的使用效果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支撑装置的使用效果图。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夹固件3和第二夹固件5均固定于第一待支撑部件20上,支撑板4的板面与第二待支撑部件30贴合,以支撑第二待支撑部件30,短支撑杆2不与第二待支撑部件30干涉。其中,第二待支撑部件30位于第一待支撑部件20的上方,第二待支撑部件30与第一待支撑部件20相互接触。需要说明的是,该支撑装置10主要适用于制作易倾倒第二待支撑部件30的二次加工或临时堆放时的防护,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调节相邻的第一夹固件3和第二夹固件5的间距可实现支撑装置10的倾角和高度的变化,适用于多种规格和截面的第二待支撑部件30,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进一步地,参见图4,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长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长支撑杆1包括:长杆主体11和3个长杆连接部12,长杆主体11的两端和两端之间分别设有1个长杆连接部12。参见图5,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短支撑杆2包括:短杆主体21和2个短杆连接部22,短杆主体21的两端各设有1个短杆连接部22。进一步参见图6,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6所示,其中1个短杆连接部22通过第四转动轴可转动地与设置于长杆主体11的两端之间的长杆连接部12连接。进一步地,参见图7,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夹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夹固件3包括:夹固主体31、调节件33和1个夹固连接部32。夹固主体31为U型卡槽,具有底板311以及2个相对设置于底板311上的侧板312、侧板313,底板311和侧板312、侧板313之间形成夹固空间314,以容纳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支撑杆、短支撑杆、支撑板、第一夹固件和第二夹固件;所述长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一夹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第一夹固件转动;所述长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支撑板转动;所述短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与所述第二夹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三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第二夹固件转动;所述短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轴与所述长支撑杆的杆身连接,在所述第四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长支撑杆的杆身转动;所述第一夹固件和所述第二夹固件均固定于第一待支撑部件上,所述支撑板的板面与第二待支撑部件贴合,以支撑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其中,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相互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支撑杆、短支撑杆、支撑板、第一夹固件和第二夹固件;所述长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一夹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第一夹固件转动;所述长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支撑板转动;所述短支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与所述第二夹固件连接,在所述第三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第二夹固件转动;所述短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动轴与所述长支撑杆的杆身连接,在所述第四转动轴限制的转动范围内相对于所述长支撑杆的杆身转动;所述第一夹固件和所述第二夹固件均固定于第一待支撑部件上,所述支撑板的板面与第二待支撑部件贴合,以支撑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其中,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的上方,所述第二待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相互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支撑杆包括:长杆主体和3个长杆连接部;所述长杆主体的两端和所述两端之间分别设有1个所述长杆连接部;所述短支撑杆包括:短杆主体和2个短杆连接部;所述短杆主体的两端各设有1个所述短杆连接部;其中1个所述短杆连接部通过所述第四转动轴可转动地与设置于所述两端之间的所述长杆连接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固件与所述第二夹固件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夹固主体、调节件和1个夹固连接部;所述夹固主体为U型卡槽,包括:底板以及2个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侧板;所述底板和2个所述侧板之间形成夹固空间,以容纳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其中一个所述侧板具有安装孔,所述调节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将所述第一待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夹固空间内,所述夹固连接部同不与所述夹固空间接触的另一个所述侧板的一侧面相连接;所述长杆主体的一端的所述长杆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轴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夹固件的夹固连接部连接,另一个所述短杆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三转动轴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二夹固件的夹固连接部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固连接部上靠近所述夹固主体的一端具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通过第五转动轴同不与所述夹固空间接触的另一个所述侧板的一侧面铰接,所述第五转动轴的纵轴线与所述侧板的侧面垂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杆、把手和顶头;所述调节杆为螺杆,所述安装孔为螺纹孔,所述螺杆与所述螺纹孔尺寸匹配;所述调节杆的一端设有所述把手,所述把手为手柄或手轮;所述顶头设置于所述夹固空间内,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顶头连接。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金伟张海清魏万库刘凡张宏章韩二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钢构四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