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及搭载该系统的测试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3187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以及搭载该系统的测试车。该测试系统包括包括电网模拟模块、功率分析仪、BMS模拟器、电子负载模块,示波器、集控平台,做到检测充电设备的同时,完成了能量回收,减小了能耗,减轻了系统散热压力。该测试车通过设置隔板和设备位置分区,以及统一了电缆连接,使得测试结果更稳定,测试过程标准化,解决了现有技术测试费时费力不准确且车辆可能过高无法进入地下停车库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及搭载该系统的测试车
本技术属于充电桩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及搭载该系统的测试车。
技术介绍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套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数量迅速增长,对这些充电设施的安全保障和管理尤为重要。市场上,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固定充电设施主要是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机。交流充电桩是本质上只提供一个交流电接口,能量转换在车内的车载充电机进行,故测试相对简单,便携式装置即可完成测试。由于现有充电设施性能参数参差不齐,且现场设施分散性较大,因此需要一种功能全、准确度高、移动便捷尤其能下地下车库的检测车按照标准来规范充电设施。为了保证充电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定期到现场检测充电设施。然而,现场缺乏专业的测试装置,测试人员通常采用电动汽车进行现场测试,此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无法全面验证充电设施对不同型号车辆的兼容性;(2)现场测试安全性差、效率低,采用电动汽车作为负载放电耗时耗力;(3)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充电设施检测车,有的由于车高过高,无法进入地下车库测试,有的由于功率过小,达不到测试要求;有的由于操作间无法维持恒定的温湿度环境,导致测量仪器使用时达不到要求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及搭载该系统的测试车。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用以测试以市电网为电源的直流充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网模拟模块、功率分析仪、BMS模拟器、电子负载模块,示波器、集控平台;所述电网模拟模块为一个可编程交流电源,其输入端接入电网,其输出端连接被测直流充电机的输入端,直流充电机的输出端连接BMS模拟器的充电端口,BMS模拟器的电池连接端连接所述电子负载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功率分析仪包括至少四对电压电流测试通道,其中第一至三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单端接地,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三个交流电流互感器,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处;第四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采用差分测试,测试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一个直流电流互感器,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任一线上;所述功率分析仪对充电机的输入输出电压电流进行测试,得到充电机的工作性能参数。所述示波器的测试线使用差分探头连接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用以测试直流充电机的输出纹波。所述集控平台的通讯端,分别连接电网模拟模块的通讯端、功率分析仪的通讯端、示波器的通讯端、电子负载模块的通讯端;从而集控平台可以对电网模拟模块输出电压进行调整,对电子负载模块模拟的电池电压进行调整,获得功率分析仪采集并生成的数据和示波器得到的纹波电压数据。进一步优化在于,还包括并网逆变器,所述并网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连接电子负载模块的输出端,并网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连接电网模拟模块的输出端,使得本来需要发热的电力通过逆变回到交流电部分。这样通过电力回馈,整个系统的耗电只有直流充电机输入功率的15%左右,降低了能耗,降低了散热系统的需求,也即不需要传统测试车庞大的电子负载散热系统,测试装备体积减小。进一步优化在于,所述并网逆变器为一个输出三相电的并网逆变器,以匹配其连接处的电力制式。一种应用该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的测试车,所述测试车包括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将车辆空间分割为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所述示波器、集控平台、功率分析仪均位于前部空间,这样前部空间内,测试仪器和测试人员可以共享空调,而后部空间设备不需要稳定的环境温度,共享空调也可能导致前部空间的设备受到高温影响。所述测试车还包括:第一电缆,用于连接电网与电网模拟模块,第二电缆,用于连接电网模拟模块输出端与固定在地面上的直流充电机的输入端,第三电缆,用于连接固定在地面上的直流充电机的输出端与BMS模拟器充电端。进一步优化在于,所述隔板由铁质中隔板和前后铝塑板组成,保温性能良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BMS模拟器模拟车载端通讯协议,测试充电设备的协议一致性,从而测试充电设备的兼容性;2)本技术,通过电网模拟模块,模拟电网电压波动,测试直流充电机的电性能是否满足标准要求;3)本技术通过设置并网逆变器,解决了电阻负载发热的问题,整个测试系统不需要巨大的散热器来耗散充电机输出的电能,且能节省充电测试耗费的电能。4)本技术中测试车设置了隔板,将精密仪器和不精密仪器做了区分放置,精密仪器与测试人员共享车内空调,不精密仪器通过自然通风散热,优化了测试环境,保证了精密仪器的高精度工作条件。5)本技术中的测试车可以对40kW功率的直流充电机进行测试,车高低于2.2m可以进入地下车库进行测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测试车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用以测试以市电网为电源的直流充电机,包括电网模拟模块、功率分析仪、BMS模拟器、电子负载模块、并网逆变器、示波器、集控平台;所述电网模拟模块为一个可编程交流电源,其型号为艾诺ANFC045T,其输入端接入电网,其输出端连接被测直流充电机的输入端,直流充电机的输出端连接BMS模拟器的充电端口,BMS模拟器的电池连接端连接所述电子负载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子负载模块为回馈式电子负载模块,型号为科威尔EVD-40,其输出端连接其选配件DC-AC模块,亦即所述并网逆变器,DC-AC模块的输出端三相交流电对应连接至电网模拟模块的输出端,完成电能的回收。所述功率分析仪型号为横河WT1800,含有6个电压电流测试通道,其中第一至三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单端接地,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三个交流电流互感器(型号为日置的9272-10),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处;第四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采用差分测试,测试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一个直流电流互感器(型号为横河CT1000),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任一线上;所述示波器的测试线使用差分探头连接(型号为横河的700924)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所述集控平台的通讯端,分别连接电网模拟模块的通讯端、功率分析仪的通讯端、示波器的通讯端、电子负载模块的通讯端。集控平台控制电网模拟模块、电子负载模块调整到合适电压,进行充电模拟测试,并将示波器和功率分析仪的数据采集集成,生成测试报告。本实施例采用的设备可以实现车高小于2.2m,进入地下车库进行测试,能够满足40kW直流充电机的测试。实施例2一种应用该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的测试车,所述测试车包括一个隔板,所述隔板由铁质中隔板和前后铝塑板组成,保温性能良好,所述隔板将车辆空间分割为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所述示波器、集控平台、功率分析仪均位于前部空间,这样前部空间内,测试仪器和测试人员可以共享空调,而后部空间设备不需要稳定的环境温度,进行单独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用以测试以市电网为电源的直流充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网模拟模块、功率分析仪、BMS模拟器、电子负载模块、示波器、集控平台;所述电网模拟模块为一个可编程交流电源,其输入端接入电网,其输出端连接被测直流充电机的输入端,直流充电机的输出端连接BMS模拟器的充电端口,BMS模拟器的电池连接端连接所述电子负载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功率分析仪包括至少四对电压电流测试通道,其中第一至三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单端接地,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三个交流电流互感器,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处;第四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采用差分测试,测试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一个直流电流互感器,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任一线上;所述示波器的测试线差分连接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所述集控平台的通讯端,分别连接电网模拟模块的通讯端、功率分析仪的通讯端、示波器的通讯端、电子负载模块的通讯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充电机测试系统,用以测试以市电网为电源的直流充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网模拟模块、功率分析仪、BMS模拟器、电子负载模块、示波器、集控平台;所述电网模拟模块为一个可编程交流电源,其输入端接入电网,其输出端连接被测直流充电机的输入端,直流充电机的输出端连接BMS模拟器的充电端口,BMS模拟器的电池连接端连接所述电子负载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功率分析仪包括至少四对电压电流测试通道,其中第一至三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单端接地,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三个交流电流互感器,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三相电输入端口处;第四通道的电压测试端口采用差分测试,测试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电流测试端口连接一个直流电流互感器,采样点设置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任一线上;所述示波器的测试线差分连接在直流充电机的直流输出端口;所述集控平台的通讯端,分别连接电网模拟模块的通讯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安平潘宗岭吴名功张梅陈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