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系统和空调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288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和空调器,其中,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传统家用空调只是对温湿度的调节已经满足不了部分顾客的需求。新风空调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得到了很多顾客的青睐。新风空调是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满足空调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使室内具有适度温度的同时具有高品质的空气。新风系统是一种新型室内通风排气设备,属于开放式的循环系统,让人们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呼吸到新鲜、干净、高品质的空气。新风可以将室内使用过后含氧量降低的空气排到室外,同时可以将室外新鲜的含氧丰富的空气带入室内。但是,新风系统的使用会将室内外的温度相互平衡,要满足温度适宜且空气新鲜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目前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制约了新风空调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和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的壁面至少部分共用,共用壁面形成热质交换结构。进一步地,热质交换结构包括热质交换主体和设置在热质交换主体上的换热体,热质交换主体处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至少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换热体。进一步地,换热体为设置在热质交换主体表面的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进一步地,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相间隔地均匀分布在热质交换主体的表面。进一步地,换热体整体呈流线型,或者换热体为设置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的条形结构。进一步地,热质交换主体与换热体一体成型。进一步地,热质交换结构为导热材料制成。进一步地,导热材料为铝、铜、铝合金或者铜合金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进一步地,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以使部分新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具有两个共用壁面。进一步地,双风道盘至少具有一组。进一步地,双风道盘为多组,各组双风道盘相互叠放,相邻两组双风道盘上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排布相反,以使部分新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具有多个共用壁面。进一步地,新风风道包括新风道主体、设置在新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新风出口和设置在新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设置在室内,新风入口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包括排风道主体、设置在排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排风入口和设置在排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排风出口,排风入口设置在室内,排风出口设置在室外。进一步地,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处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一电动风阀;其中,第一过滤装置覆盖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第一电动风阀包括设置在新风出口内侧的新风风阀和设置在排风入口内侧的排风风阀。进一步地,新风入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流体输送机械包括设置在新风入口处的新风风机,和/或,排风出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流体输送机械包括设置在排风出口处的排风风机。进一步地,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包括新风过滤结构和排风过滤结构,新风过滤结构比新风风机的设置位置靠近新风入口;排风过滤结构比排风风机的设置位置靠近排风出口。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室内机,室内机设置在室内,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室内机内;室外机,室外机设置在室外,室外机上安装有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连接的流体输送机械。进一步地,室内机挂接在墙体上,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至少部分地靠近墙体的后壳体和远离墙体的前壳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双风道盘安装在后壳体上。进一步地,双风道盘盘旋至中间位置时,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向远离后壳体的方向延伸,并与壳体对接,壳体上开设有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端部相适配的风口。进一步地,热质交换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电动风阀,第二电动风阀设置在新风风道中靠近新风入口的部分。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组件和遥控器,控制组件与第一电动风阀、第二电动风阀和流体输送机械电连接。进一步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新风出口感温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主体和与空调器主体相配合使用的新风系统。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新风风道用来将室外的空气流入到室内中,排风风道用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部分地相邻地设置是为了使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相邻设置的部分可以将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即将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一定程度上回收排出室外的气体的热量或冷量,进而降低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新风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示出了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安装后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热质交换主体和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热质交换结构的平面视图;以及图6示出了控制装置与各组件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新风风道;20、排风风道;30、热质交换结构;31、热质交换主体;32、换热体;40、流体输送机械;41、新风风机;42、排风风机;50、第一电动风阀;51、新风风阀;52、排风风阀;60、第二电动风阀;70、墙体;80、控制装置;90、新风出口感温组件;91、室内感温组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新风风道10用来将室外的空气流入到室内中,排风风道20用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部分地相邻地设置是为了使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相邻设置的部分可以将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即将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一定程度上回收排出室外的气体的热量或冷量,进而降低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的壁面至少部分共用,共用壁面形成热质交换结构30。上述结构中采用共用壁面作为热质交换结构30可以具有更强的热交换效率,进而使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进一步降低。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热质交换结构30包括热质交换主体31和设置在热质交换主体31上的换热体32,热质交换主体31处于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至少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风道(10);排风风道(20),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风道(10);排风风道(20),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的壁面至少部分共用,所述共用壁面形成热质交换结构(3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结构(30)包括热质交换主体(31)和设置在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上的换热体(32),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处于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的至少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换热体(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32)为设置在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表面的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起和/或多个所述凹槽相间隔地均匀分布在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32)整体呈流线型,或者所述换热体(32)为设置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的条形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与所述换热体(32)一体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结构(30)为导热材料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为铝、铜、铝合金或者铜合金材料制成。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以使部分所述新风风道(10)与所述排风风道(20)具有两个所述共用壁面。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盘至少具有一组。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盘为多组,各组所述双风道盘相互叠放,相邻两组所述双风道盘上的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排布相反,以使部分所述新风风道(10)与所述排风风道(20)具有多个所述共用壁面。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10)包括新风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新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新风出口和设置在所述新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新风入口,所述新风出口设置在室内,所述新风入口设置在室外;所述排风风道(20)包括排风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排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排风入口和设置在所述排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排风出口,所述排风入口设置在室内,所述排风出口设置在室外。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排风入口处设置有第一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秋实吴一迪程竹李慧李思怡朱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