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2781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若干预制成型的外墙体、内墙体、楼面以及屋面拼接形成该建筑本体,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均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所述内墙体和所述屋面均包括由外至内包裹设置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在浇注时外墙体和楼面均需由外至内依次设置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其中受力层为主要承重部,内墙体和屋面均由外至内包裹设置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其中受力层为主要承重部;将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浇注好,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建筑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建筑施工周期长,且现场作业尘土多,且易有高空坠物,影响行人和施工者的人生安全;且对房屋的隔热、隔音、保温等要求越来越高了。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制造方法,具有成本低、施工周期短,且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若干预制成型的外墙体、内墙体、楼面以及屋面拼接形成该建筑本体,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均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所述内墙体和所述屋面均包括由外至内包裹设置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在浇注时外墙体和楼面均需由外至内依次设置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其中受力层为主要承重部,内墙体和屋面均由外至内包裹设置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其中受力层为主要承重部;将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浇注好,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即可。优选的,所述外墙体的厚度和楼面的厚度均大于25mm,所述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的厚度比为1:1:1.5:3:1.5:1;所述内墙体的厚度和屋面的厚度均大于30mm,所述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的厚度比为1:1:3。外墙体和楼面的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的厚度比为1:1:1.5:3:1.5:1,是为了使得外墙体和楼面具有良好的防水、隔热、承重能力、隔音以及保温效果;内墙体和屋面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的厚度比为1:1:3,是为了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承重和隔音功能。优选的,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外侧还均覆盖有外置涂层,该涂层包括三聚氰胺树脂粘结层、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和丙烯酸层。对外墙体和楼面做出进一步的防水处理,使其防水性能更优。优选的,所述述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厚度为2mm-4mm;丙烯酸层为厚度为3mm-6mm。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丙烯酸层具有良好的耐水性。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制造方法,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防水层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材料:选用强度不低于4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150份-250份;惰性材料15份-20份;粗砂河沙150份-300份;黏土为16份-25份;改性再生橡胶粉5份-10份;水200份-300份;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隔热层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材料:选用强度不低于4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150份-250份;惰性材料15份-20份;中砂河沙150份-300份;聚辛酰胺为15份-20份;黏土为16份-25份;硅酸铝为6份-9份;海泡石粉为27份-33份;双酚A环氧树脂为17份-18份;水为350-600份;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受力层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材料:选用强度不低于4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500份-950份;惰性材料60份-90份;中砂河沙450份-750份;若干交错设置的三级钢筋,且该三级钢筋的直径在6mm-10mm之间,且该三级钢筋的两端均向外延伸;双酚A环氧树脂为30份-45份;海泡石粉为30份-50份;水为450-750份;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隔音层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材料:选用强度不低于4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150份-250份;惰性材料15份-20份;中砂河沙150份-300份;聚辛酰胺为15份-20份;黏土为16份-25份;水为450-750份;以及包裹压实在上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隔音层中部的玻璃棉;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保温层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材料:选用强度不低于4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150份-250份;惰性材料15份-20份;粗砂河沙150份-300份;黏土为16份-25份;改性再生橡胶粉5份-10份;凝胶40份-80份;水为450-750份。优选的,内墙体和屋面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的材料配比与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的材料配比相同。优选的,所述凝胶包括石膏、粉煤灰和石灰,其石膏、粉煤灰和石灰的占比为3: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浇注时外墙体和楼面均需由外至内依次设置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其中受力层为主要承重部,内墙体和屋面均由外至内包裹设置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其中受力层为主要承重部;将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浇注好,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即可。(2)外墙体和楼面的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的厚度比为1:1:1.5:3:1.5:1,是为了使得外墙体和楼面具有良好的防水、隔热、承重能力、隔音以及保温效果;内墙体和屋面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的厚度比为1:1:3,是为了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承重和隔音功能。(3)外墙体和所述楼面外侧还均覆盖有外置涂层,该涂层包括三聚氰胺树脂粘结层、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和丙烯酸层;对外墙体和楼面做出进一步的防水处理,使其防水性能更优。(4)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厚度为2mm-4mm;丙烯酸层为厚度为3mm-6mm;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丙烯酸层具有良好的耐水性。(5)外墙体、楼面具有良好的防水、隔热、承重、隔音以及保温效果。(6)内墙体、屋面具有良好的隔音、保温和承重功能。(7)预先制作好各个墙体、不虚现场施工浇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例的外墙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例的外墙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例的内墙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例的隔音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例的建筑本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墙体;2、内墙体;3、楼面;4、屋面;5、防水层;6、隔热层;7、受力层;8、隔音层;9、保温层;10、三级钢筋;11、玻璃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若干预制成型的外墙体1、内墙体2、楼面3以及屋面4拼接形成该建筑本体,所述外墙体1和所述楼面3均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防水层5、隔热层6、受力层7、隔音层8和保温层9;所述内墙体2和所述屋面4均包括由外至内包裹设置的保温层9、隔音层8和受力层7。在浇注时外墙体1和楼面3均需由外至内依次设置防水层5、隔热层6、受力层7、隔音层8和保温层9,其中受力层7为主要承重部,内墙体2和屋面4均由外至内包裹设置保温层9、隔音层8和受力层7,其中受力层7为主要承重部;将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浇注好,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即可。实施例2: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外墙体1的厚度和楼面3的厚度均大于25mm,所述防水层5、隔热层6、受力层7、隔音层8和保温层9的厚度比为1;1.5;3;1.5:1;所述内墙体2的厚度和屋面4的厚度均大于30mm,所述保温层9、隔音层8和受力层7的厚度比为1:1:3。外墙体1和楼面3的防水层5、隔热层6、受力层7、隔音层8和保温层9的厚度比为1:1:1.5:3:1.5:1,是为了使得外墙体1和楼面3具有良好的防水、隔热、承重能力、隔音以及保温效果;内墙体2和屋面4的保温层9、隔音层8和受力层7的厚度比为1:1:3,是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若干预制成型的外墙体、内墙体、楼面以及屋面拼接形成该建筑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均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所述内墙体和所述屋面均包括由外至内包裹设置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若干预制成型的外墙体、内墙体、楼面以及屋面拼接形成该建筑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均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所述内墙体和所述屋面均包括由外至内包裹设置的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的厚度和楼面的厚度均大于25mm,所述防水层、隔热层、受力层、隔音层和保温层的厚度比为1:1:1.5:3:1.5:1;所述内墙体的厚度和屋面的厚度均大于30mm,所述保温层、隔音层和受力层的厚度比为1: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外侧还均覆盖有外置涂层,该涂层包括三聚氰胺树脂粘结层、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和丙烯酸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述藻泥活性硅酸盐层厚度为2mm-4mm;丙烯酸层为厚度为3mm-6mm。5.一种如权利要1-4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防水层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材料:选用强度不低于4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150份-250份;惰性材料15份-20份;粗砂河沙150份-300份;黏土为16份-25份;改性再生橡胶粉5份-10份;水200份-300份;所述外墙体和所述楼面的隔热层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材料:选用强度不低于4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150份-250份;惰性材料15份-20份;中砂河沙150份-300份;聚辛酰胺为15份-20份;黏土为16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金波张毅魏英杰博毅舒勤闫洪坤王虎杨雪李颖颖安偲玮陶扬威王豪唐柏林任启富苟元旭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