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2030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包括承载底座、承载立柱、防护顶板、隔板、充电桩、布线架、充电母线、收线器、充电导线及充电接头,承载立柱位于承载底座上端面,承载立柱侧表面设定位槽,充电桩安装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嵌于定位槽内,防护顶后端与承载立柱上端面连接,防护顶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与一个隔板相互连接,布线架轴线与防护顶板下端面平行分布,充电母线嵌于布线架内,充电导线后端通过收线器与布线架前端面连接,充电导线前端与充电接头电气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可有效的满足对充电桩设备进行安装定位作业的需要,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充电桩设备运行时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站,确切地说是一种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技术介绍
充电桩是当前为电动车辆等设备进行充电的重要工具之一,使用量巨大,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的充电桩在对车辆进行充电作业时,往往直接安装在户外的工作位置上,或在充电桩上安装必要的遮阳防护结构,虽然可以满足对车辆进行充电作业的需要,但对充电桩及在充电作业中的车辆设备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因外力冲击或局部发生的漏电等事故而导致充电桩自身及充电桩周边的各车辆、其他设备及工作人员受到伤害,严重影响了充电桩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当前充电桩在进行充电作业时,用于充电的导线直接与充电桩本身电气连接,因此当发生漏电等事故时,极易导致充电桩设备受损,也严重影响了充电桩设备运行安全性,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充电桩设备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该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可有效的满足对充电桩设备进行安装定位作业的需要,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包括承载底座、承载立柱、防护顶板、隔板、充电桩、布线架、充电母线、收线器、充电导线及充电接头,所述的承载底座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台状结构,其上端面高出地平面至少10厘米,所述的承载立柱位于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所述的承载立柱侧表面设定位槽,所述的定位槽轴线与承载立柱轴线平行分布,所述的充电桩至少一个,安装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嵌于定位槽内,且所述的充电桩前端面不低于承载立柱外表面,所述的防护顶板数量与充电桩数量一致,所述防护顶板后端与承载立柱上端面连接,且防护顶板下端面与承载立柱轴线呈0°—1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包括承载底座、承载立柱、防护顶板、隔板、充电桩、布线架、充电母线、收线器、充电导线及充电接头,所述的承载底座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台状结构,其上端面高出地平面至少10厘米,所述的承载立柱位于承载底座上端面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所述的承载立柱侧表面设定位槽,所述的定位槽轴线与承载立柱轴线平行分布,所述的充电桩至少一个,安装在承载底座上端面并嵌于定位槽内,且所述的充电桩前端面不低于承载立柱外表面,所述的防护顶板数量与充电桩数量一致,所述防护顶板后端与承载立柱上端面连接,且防护顶板下端面与承载立柱轴线呈0°—120°夹角,所述的防护顶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与一个隔板相互连接,所述的隔板与水平垂直分布,其下端面与承载底座及地平面连接,后端面与承载立柱侧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的承载立柱、防护顶板、隔板共同构成一个充电室,每个充电室对应的防护顶板下端面均设至少1—4个充电位,所述的充电位在充电室内均布,且每个充电位对应的防护顶板下端面均设一个布线架,所述的布线架轴线与防护顶板下端面平行分布,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治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灵雀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