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90254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炉装置,包括炉体、设置在炉体内用于传输钢坯的水梁,炉体包括炉顶和炉底,炉顶上设有若干个挡火结构,炉底上设有若干个挡火墙,挡火结构和挡火墙将炉体分隔成预热区、加热区、过渡加热区和均热区,预热区、加热区、过渡加热区和均热区均设有温度检测控制机构。过渡加热区设置在均热区和加热区之间,过渡加热区与加热区、均热区之间均设有挡火结构和挡火墙,过渡加热区设有单独控制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控制过渡加热区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使过渡加热区的温度与均热区的温度相同,过渡加热区与均热区的作用相同;控制过渡加热区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使过渡加热区的温度与加热区的温度相同,过渡加热区与加热区的作用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炉装置
本技术属于冶金
,具体涉及一种加热炉装置。
技术介绍
在线材的制造中,钢坯在连续加热炉中的加热质量,直接影响到线材的品质。现有的加热炉的炉体燃烧区域分为加热区域和均热区域两个主要功能区域。由于两个区域结构固定,所以在生产对加热温度有特殊需求的品种时,不能满足实际生产对温度场变化的需求;另外,一些品种对均热要求时间要长,原有均热区域会与生产节奏冲突。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方案是将原有的加热炉破坏,重新改造或制造加热炉,重新制造加热炉大概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整条生产线要停线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将对产品生产、公司的效益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基于此本专利技术人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加热炉装置,可以满足不同品种钢坯对均热要求时间长短不同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加热炉装置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在原有加热炉上进行改进,即可以满足不同品种对均热要求时间长短不同需求的加热炉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将原有的加热炉破坏,重新改造或者制造加热炉主体结构,造成生产线停线、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影响公司效益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热炉装置,包括炉体、设置在炉体内用于传输钢坯的水梁,所述炉体包括炉顶和炉底,所述炉顶上设有若干个挡火结构,所述炉底上设有若干个挡火墙,所述挡火结构和所述挡火墙将所述炉体分隔成预热区、加热区、过渡加热区和均热区,所述预热区、加热区、过渡加热区和均热区均设有温度检测控制机构。进一步的,所述过渡加热区设置在所述均热区和所述加热区之间,所述过渡加热区设有单独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进一步的,所述过渡加热区与所述加热区的炉壁上设有若干个烧嘴Ⅰ和烧嘴Ⅱ,所述烧嘴Ⅰ和烧嘴Ⅱ成对布置在所述水梁的上下两侧,所述均热区远离所述过渡加热区一端的炉顶和炉体端部设有烧嘴Ⅲ。进一步的,所述均热区的炉顶Ⅰ低于所述过渡加热区的炉顶Ⅱ,所述炉顶Ⅰ与所述炉顶Ⅱ之间通过U型结构连接,所述U型结构构成挡火结构Ⅰ,在炉底上与所述挡火结构Ⅰ对应处设有挡火墙Ⅰ,所述挡火结构Ⅰ与所述挡火墙Ⅰ构成所述均热区与所述过渡加热区的分隔板。进一步的,所述挡火结构Ⅰ的底面与所述水梁上的钢坯之间设有空隙,所述挡火墙Ⅰ的顶端与所述水梁之间设有空隙。进一步的,在所述过渡加热区与所述加热区之间设有用于分隔过渡加热区和加热区的挡火结构Ⅱ及挡火墙Ⅱ,所述挡火结构Ⅱ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炉顶上,所述挡火结构Ⅱ另一端的端面与所述水梁上的钢坯设有空隙。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区的炉顶Ⅲ高于所述预热区的炉顶Ⅳ,所述炉顶Ⅲ与所述炉顶Ⅳ通过倾斜面连接,所述倾斜面构成挡火结构Ⅲ,在炉底上设有挡火墙Ⅲ,所述挡火结构Ⅲ与所述挡火墙Ⅲ构成所述加热区与所述预热区的分隔机构。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检测控制机构包括热电偶和控制器,所述热电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为:1.本技术的过渡加热区设有单独控制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以满足不同品种对均热要求时间长短不同的需求。当生产品种需要较长时间的均热时,控制过渡加热区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使过渡加热区的温度与均热区的温度相同,增加均热区的长度和产品的均热时长;当生产品种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均热时,控制过渡加热区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使过渡加热区的温度与加热区的温度相同,此时,过渡加热区与加热区的作用相同。2.本技术提出的加热炉装置方案既可以用来制造新的加热炉,又可以在原有加热炉上进行改进即可实现增加均热区的长度和产品均热时长的目的,满足不同品种对均热要求时间长短不同的需求。3.本技术加热炉均热区的目的:一是,使钢坯表面温度与芯部温度接近;二是,使钢坯长度方向温度均匀;所以增加均热区的长度和产品均热时长,可以降低钢坯表面温度与芯部温度的温度差,降低钢坯长度方向各部分的温度差。4.本技术在均热区和加热区之间设置过渡加热区,使钢坯通条自身的温度差(即钢坯表面温度与芯部温度的温度差和钢坯长度方向各部分的温度差)由原来的20℃~50℃降低至10℃~20℃,显著提高钢坯加热质量,有效的改善了高品质线材的产品质量,使关键指标满足了客户需求。根据MES数据统计,产品的关键指标的CPK值由0.03提高到了1.15。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加热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炉体;11、炉顶;111、炉顶Ⅰ;112、炉顶Ⅱ;113、炉顶Ⅲ;114、炉顶Ⅳ;12、炉底;13、烧嘴Ⅰ;14、烧嘴Ⅱ;15、烧嘴Ⅲ;2、水梁;3、挡火结构;31、挡火结构Ⅰ;32、挡火结构Ⅱ;33、挡火结构Ⅲ;4、挡火墙;41、挡火墙Ⅰ;42、挡火墙Ⅱ;43、挡火墙Ⅲ;5、预热区;6、加热区;7、过渡加热区;8、均热区;9、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1、热电偶;92、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加热炉装置,包括炉体1、设置在炉体1内用于传输钢坯的水梁2,炉体1包括炉顶11和炉底12,炉顶11上设有若干个挡火结构3,炉底12上设有若干个挡火墙4,挡火结构3和挡火墙4将炉体1分隔成预热区5、加热区6、过渡加热区7和均热区8,预热区5、加热区6、过渡加热区7和均热区8均设有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过渡加热区7设置在均热区8和加热区6之间,过渡加热区7设有单独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本技术在加热区6与均热区8之间设置过渡加热区7,过渡加热区7与加热区6、均热区8之间均设有挡火结构3和挡火墙4,过渡加热区7设有单独控制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其工作原理为:当生产品种需要较长时间的均热时,控制过渡加热区7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使过渡加热区7的温度与均热区8的温度相同,此时,过渡加热区7与均热区8的作用相同,增加了均热区的长度,从而增加产品的均热时长;当生产品种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均热时,控制过渡加热区7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使过渡加热区7的温度与加热区6的温度相同,此时,过渡加热区7与加热区的作用相同。加热炉均热区的目的:一是,使钢坯表面温度与芯部温度一致;二是,使钢坯长度方向温度均匀;所以增加均热区的长度和产品均热时长,可以降低钢坯表面温度与芯部温度的温度差,降低钢坯长度方向各部分的温度差。本技术提出的加热炉装置方案既可以用来制造新的加热炉,又可以在原有加热炉上进行改进即可实现增加均热区的长度和产品均热时长的目的,满足不同品种钢坯对均热要求时间长短不同的需求。制造新的加热炉时按照本技术给出的方案加工即可;在原有加热炉上进行改进,需要在加热区6靠近均热区的一端设置挡火结构3和挡火墙4,挡火结构3与挡火墙4在加热区6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需求的均热区8的长度来决定,挡火结构3、挡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炉装置,包括炉体(1)、设置在炉体(1)内用于传输钢坯的水梁(2),所述炉体(1)包括炉顶(11)和炉底(12),其特征在于:所述炉顶(11)上设有若干个挡火结构(3),所述炉底(12)上设有若干个挡火墙(4),所述挡火结构(3)和所述挡火墙(4)将所述炉体(1)分隔成预热区(5)、加热区(6)、过渡加热区(7)和均热区(8),所述预热区(5)、加热区(6)、过渡加热区(7)和均热区(8)均设有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炉装置,包括炉体(1)、设置在炉体(1)内用于传输钢坯的水梁(2),所述炉体(1)包括炉顶(11)和炉底(12),其特征在于:所述炉顶(11)上设有若干个挡火结构(3),所述炉底(12)上设有若干个挡火墙(4),所述挡火结构(3)和所述挡火墙(4)将所述炉体(1)分隔成预热区(5)、加热区(6)、过渡加热区(7)和均热区(8),所述预热区(5)、加热区(6)、过渡加热区(7)和均热区(8)均设有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加热区(7)设置在所述均热区(8)和所述加热区(6)之间,所述过渡加热区(7)设有单独的温度检测控制机构(9)。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加热区(7)与所述加热区(6)的炉壁上设有若干个烧嘴Ⅰ(13)和烧嘴Ⅱ(14),所述烧嘴Ⅰ(13)和烧嘴Ⅱ(14)成对布置在所述水梁(2)的上下两侧,所述均热区(8)远离所述过渡加热区(7)一端的炉顶和炉体端部设有烧嘴Ⅲ(15)。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热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区(8)的炉顶Ⅰ(111)低于所述过渡加热区(7)的炉顶Ⅱ(112),所述炉顶Ⅰ(111)与所述炉顶Ⅱ(112)之间通过U型结构连接,所述U型结构构成挡火结构Ⅰ(31),在炉底(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鸿旭陈智龚志翔彭进明完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