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201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包括流道板(1)、上模(2)、下模(3)和固定板(4),在所述上模(2)中设有至少一个上型腔(21),在该上型腔(21)中包括设置的第一缺口(22)、第一凸台(25)和芯块(26);在所述下模(3)上设有下型腔(31),在每个所述下型腔(31)内包括设置的芯套(34);在所述流道板(1)上包括设置的两个主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米字形的主流道结构,并适配足够多的型腔,在型腔中设置芯套和芯块插设固定所要连接的部件,并由硫化成型加工,使橡胶件与插设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组装件,提高了生产和安装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结构简单紧凑,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而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还需要有美观的外表。汽车上有许多零部件都是塑料件,其一般是通过硫化成型的方式制造而成。以汽车行李箱为例,其缓冲块即是通过硫化成型的方式制造而成,而缓冲块与其他部件安装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安装误差,直接影响对行李箱受力缓冲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浇注的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包括流道板、上模、下模和固定板,在所述上模中设有至少一个上型腔,每个所述上型腔均为椭圆形的结构,在该上型腔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另一侧设有第一过渡斜面段,在所述第一缺口处设有底端为外高内低的斜面槽,在该斜面槽上设有三个第一凸台,在所述上型腔中还竖直设有向外伸出的芯块;在所述下模上,对应上型腔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下型腔,在每个所述下型腔上,对应第一缺口的位置处均设有第二缺口,在该第二缺口内设有外高内低的第二过渡斜面段,在所述下型腔中还设有芯套;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面与下模的下端面抵接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对应下型腔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透气孔,所述芯套与透气孔连通;在所述注塑板的一端设有呈“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主流道,以及呈“X”形结构的第二主流道,两个主流道相交形成“米”字形结构,另一端设有进料口,该进料口与两个主流道的相交位置处连通,两个所述主流道的端口位置均设有一个斜“十”字形的分流道,每个斜“十”字形的所述分流道中都设有浇口,每个所述浇口都与上模中对应位置的上型腔连通。采用上述结构,上型腔与下型腔形成一个行李箱缓冲块外形的空腔结构,注塑橡胶材料经第一主流道、第二主流道、以及对应位置的分流道和浇口,同时往形成的对应空腔结构中注入流质的成型材料,充分利用空间,增加了型腔的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主流道的“X”形结构,在端口位置处设有弯曲段,可以缓冲注入该方向流质材料的流速,保证注入材料的均匀性;第一过渡斜面段、斜面槽以及三个第一凸台的设置便于拔模,同时也适配产品对应位置的外形;下型腔设有与第一过渡斜面段相适配的第二过渡斜面段,所设置的芯套便于插设所要配合连接的部件,而上型腔中设置的芯块正好压住插设部件的上端面,达到定位和固定的作用;硫化完成后,所形成的行李箱缓冲块与插设的部件固定配合在一起,避免了安装误差带来的装配问题,提高了产品安装合格率;插设配合的部件时,芯套内的空气与型腔隔离,即也能把型腔内的空气经透气孔排出,以免在注塑过程中在产品上形成气孔,确保产品质量,结构简单紧凑,操作便捷。为了进一步地便于拔模,作为优选,三个所述第一凸台相互平行设置且均为条形隆起结构,该第一凸台隆起一端的端面与斜面槽的倾斜角度一致,并与上型腔底面所在的平面连接为了使橡胶材料均匀地填满型腔,作为优选,三个平行设置的所述第一凸台中,居中的一个第一凸台上设有进料孔,该进料孔与浇口连通。为了减少与插设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压制的强度,保证插设部件与橡胶件之间的密封效果,作为优选,在所述芯块伸出端的端面上设有凹槽。为了减弱端面的接触应力作用,提高拔模效率,作为优选,在所述芯套的外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水平向外伸出的第二凸台,对应端的所述第二凸台与芯套的外侧壁形成一个台阶结构。为了避免插设部件与注塑件之间存在注塑间隙,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作为优选,在所述下型腔的底部设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环绕在芯套的外侧。为了提高出气效果,作为优选,所述透气孔为条型孔结构,且与芯套为相同轴向设置。有益效果:本技术设置米字形的主流道结构,并适配足够多的型腔,在型腔中设置芯套和芯块插设固定所要连接的部件,并由硫化成型加工,使橡胶件与插设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组装件,提高了生产和安装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结构简单紧凑,操作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流道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图4为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B处放大图。图6为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技术由流道板1、上模2、下模3和固定板4等组成,在所述流道板1的一端设有呈“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主流道11,以及呈“X”形结构的第二主流道12,两个主流道相交形成“米”字形结构,另一端设有进料口15,该进料口15与两个主流道的相交位置处连通,两个所述主流道的端口位置均设有一个斜“十”字形的分流道13,每个斜“十”字形的所述分流道13中都设有浇口14。在所述上模2中设有至少一个上型腔21,每个所述上型腔21均为椭圆形的结构,在该上型腔21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22,另一侧设有第一过渡斜面段23,在所述第一缺口22处设有底端为外高内低的斜面槽24,在该斜面槽24上设有三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凸台25,居中的一个第一凸台25上设有进料孔251,每个所述进料孔251都与对应位置型腔的浇口14相互连通;三个所述第一凸台25相互平行设置且均为条形隆起结构,该第一凸台25隆起一端的端面与斜面槽24的倾斜角度一致,并与上型腔21底面所在的平面连接,在所述上型腔21中还竖直设有向外伸出的芯块26,在所述芯块26伸出端的端面上设有凹槽。在所述下模3上,对应上型腔21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下型腔31,在每个所述下型腔31上,对应第一缺口22的位置处均设有第二缺口32,在该第二缺口32内设有外高内低的第二过渡斜面段33,在所述下型腔31中还设有芯套34,在所述芯套34的外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水平向外伸出的第二凸台35,对应端的所述第二凸台35与芯套34的外侧壁形成一个台阶结构;在所述下型腔31的底部设有一圈凹槽36,所述凹槽36环绕在芯套34的外侧。所述固定板4的上端面与下模3的下端面抵接固定,在所述固定板4上对应下型腔31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透气孔41,所述透气孔41为条型孔结构,且与芯套34为相同轴向设置,所述芯套34与透气孔41连通。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到图6所示,加工前,先在下模3的一个下型腔31以及第二缺口32中放入一个产品模型,以便确认上模2和下模3的固定方向,以及上型腔21与下型腔31之间的对位准确性,并保证上模2和下模3之间的外沿位置对齐,然后固定上模2和下模3。加工时,所设置的芯套34便于插设所要配合连接的部件(未标示),当上模2与下模3贴合紧闭时,上型腔21中设置的芯块26正好压住插设部件的上端面,达到定位和固定的作用;此时,上型腔21与下型腔31形成一个行李箱缓冲块外形的空腔结构,注塑材料经“十”字形的第一主流道11、“X”形的第二主流道12、以及对应位置的分流道13和浇口14,同时往形成的对应空腔结构中注入流质的成型材料,主流道和分流道的设置充分利用空间,增加了型腔的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第二主流道的“X”形结构,在端口位置处设有弯曲段,可以缓冲注入该方向流质材料的流速,保证注入材料的均匀性。第一过渡斜面段23、斜面槽24以及三个第一凸台25的设置便于拔模,同时也适配产品对应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包括流道板(1)、上模(2)、下模(3)和固定板(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2)中设有至少一个上型腔(21),每个所述上型腔(21)均为椭圆形的结构,在该上型腔(21)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22),另一侧设有第一过渡斜面段(23),在所述第一缺口(22)处设有底端为外高内低的斜面槽(24),在该斜面槽(24)上设有三个第一凸台(25),在所述上型腔(21)中还竖直设有向外伸出的芯块(26);在所述下模(3)上,对应上型腔(21)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下型腔(31),在每个所述下型腔(31)上,对应第一缺口(22)的位置处均设有第二缺口(32),在该第二缺口(32)内设有外高内低的第二过渡斜面段(33),在所述下型腔(31)中还设有芯套(34);所述固定板(4)的上端面与下模(3)的下端面抵接固定,在所述固定板(4)上对应下型腔(31)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透气孔(41),所述芯套(34)与透气孔(41)连通;在所述流道板(1)的一端设有呈“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主流道(11),以及呈“X”形结构的第二主流道(12),两个主流道相交形成“米”字形结构,另一端设有进料口(15),该进料口(15)与两个主流道的相交位置处连通,两个所述主流道的端口位置均设有一个斜“十”字形的分流道(13),每个斜“十”字形的所述分流道(13)中都设有浇口(14),每个所述浇口(14)都与上模(2)中对应位置的上型腔(2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李箱缓冲块的橡胶模,包括流道板(1)、上模(2)、下模(3)和固定板(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2)中设有至少一个上型腔(21),每个所述上型腔(21)均为椭圆形的结构,在该上型腔(21)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22),另一侧设有第一过渡斜面段(23),在所述第一缺口(22)处设有底端为外高内低的斜面槽(24),在该斜面槽(24)上设有三个第一凸台(25),在所述上型腔(21)中还竖直设有向外伸出的芯块(26);在所述下模(3)上,对应上型腔(21)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下型腔(31),在每个所述下型腔(31)上,对应第一缺口(22)的位置处均设有第二缺口(32),在该第二缺口(32)内设有外高内低的第二过渡斜面段(33),在所述下型腔(31)中还设有芯套(34);所述固定板(4)的上端面与下模(3)的下端面抵接固定,在所述固定板(4)上对应下型腔(31)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透气孔(41),所述芯套(34)与透气孔(41)连通;在所述流道板(1)的一端设有呈“十”字形结构的第一主流道(11),以及呈“X”形结构的第二主流道(12),两个主流道相交形成“米”字形结构,另一端设有进料口(15),该进料口(15)与两个主流道的相交位置处连通,两个所述主流道的端口位置均设有一个斜“十”字形的分流道(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恒孝张兴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顺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