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155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5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重载用轮胎,能够抑制胎面橡胶的偏磨损。重载用轮胎(1)在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胎面部(2)的轮廓包括:包含轮胎赤道(C)的第1轮廓(21);从胎面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2轮廓(22);和连接第1轮廓(21)与第2轮廓(22)的一对第3轮廓(23)。第1轮廓(21)和第2轮廓(22)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第3轮廓(23)是直线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重载用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重载用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抑制胎面橡胶的偏磨损,已知有下述重载用轮胎:通过包含轮胎赤道的圆弧状的第1轮廓和配置在第1轮廓的两外侧的一对圆弧状的第2轮廓构成胎面部的轮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重载用轮胎中,由于第1轮廓的圆弧与第2轮廓的圆弧的阶差量不同,胎面端附近的接地压力过高,有可能成为偏磨损的起点。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重载用轮胎,将第2轮廓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第1轮廓的曲率半径小。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重载用轮胎中,在第2轮廓的两端附近处,局部的外径的落差变大,有可能在第2轮廓的两端附近产生打滑而产生胎肩(肩落ち)磨损和轨道磨损。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16482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22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重载用轮胎,能够抑制胎面端附近的偏磨损。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重载用轮胎,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用轮胎的5%内压状态是将该重载用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所述胎面部的轮廓包括: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2轮廓;和连接所述第1轮廓与所述第2轮廓的一对第3轮廓,所述第1轮廓和所述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所述第3轮廓是直线状。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第2轮廓的曲率半径TR2大于所述第1轮廓的曲率半径TR1。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曲率半径TR2与所述曲率半径TR1之比TR2/TR1为1.20~1.38。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胎面部的最靠所述胎面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主槽,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槽与胎面端之间形成胎肩陆部,所述第2轮廓与所述第3轮廓的连接点位于所述胎肩陆部内。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胎肩陆部上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宽度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辅助槽,由此所述胎肩陆部被划分为所述胎肩主槽侧的主体陆部和所述胎面端侧的辅助陆部,在所述主体陆部内,所述第3轮廓的轮胎轴向长度A3与所述第2轮廓的轮胎轴向长度A2之比A3/A2为4~9。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从所述主体陆部的踏面起的所述胎肩辅助槽的深度为10mm以下。在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重载用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用轮胎的5%内压状态是将该重载用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在所述胎面部的最靠所述胎面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主槽,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槽与胎面端之间形成胎肩陆部,在所述胎肩陆部上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宽度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辅助槽,由此所述胎肩陆部被划分为所述胎肩主槽侧的主体陆部和所述胎面端侧的辅助陆部,所述胎面部的轮廓包括: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所述主体陆部的轮胎轴向外端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2轮廓;和连接所述第1轮廓与所述第2轮廓的一对第3轮廓,所述第1轮廓和所述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所述第3轮廓是直线状,所述辅助陆部的踏面相对于所述主体陆部的所述踏面向所述第2轮廓的中心侧位置偏移1mm~3mm。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辅助陆部的轮胎轴向长度A4与所述主体陆部的轮胎轴向长度A1之比A4/A1小于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在所述胎肩陆部上设置有多个胎肩刀槽,所述多个胎肩刀槽从所述胎肩主槽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在该胎肩陆部内具有末端。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胎肩刀槽的轮胎轴向长度为所述主体陆部的轮胎轴向长度A1的8~10%。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胎肩刀槽在轮胎周向上隔开15mm~18mm的距离而等间隔地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当将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陆部在轮胎轴向上进行二等分并将轮胎轴向内侧的区域设为内侧半部、将轮胎轴向外侧的区域设为外侧半部时,在标准负载状态下,所述外侧半部处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P2与所述内侧半部处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P1之比P2/P1为0.80~0.90,其中所述标准负载状态是如下状态:所述重载用轮胎被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承受着标准载荷并以外倾角为0度而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当将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陆部在轮胎轴向上进行三等分并将最靠所述胎肩主槽侧的区域设为内侧胎肩区域、将最靠所述胎面端侧的区域设为外侧胎肩区域、将所述内侧胎肩区域与所述外侧胎肩区域之间的区域设为中央胎肩区域时,在所述标准负载状态下,所述内侧胎肩区域中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3与所述中央胎肩区域中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5之比P3/P5为1.10~1.50,在所述标准负载状态下,所述最大值P5与所述外侧胎肩区域中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4之比P5/P4为0.95~1.20。本专利技术的重载用轮胎在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胎面部的轮廓具有: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2轮廓;以及连接第1轮廓与第2轮廓的第3轮廓。第1轮廓和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第3轮廓是直线状。由此,胎面部的从第1轮廓经由第3轮廓到达第2轮廓的轮廓平滑地连接,能够容易地减小对于第1轮廓与第3轮廓的连接点附近以及第3轮廓与第2轮廓的连接点附近的周边区域的外径的局部落差,能够抑制胎肩磨损和轨道磨损。另外,通过圆弧状的第2轮廓,容易抑制胎面端附近的接地压力,从而能够抑制胎肩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重载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2是将图1的胎面部放大的剖视图。图3是将图2的胎肩陆部放大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5是将图2的胎肩陆部放大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重载用轮胎;2:胎面部;11:胎冠主槽;12:胎肩主槽;13:胎肩辅助槽;14:胎肩刀槽;16:胎冠陆部;17:中间陆部;18:胎肩陆部;18a:主体陆部;18b:辅助陆部;18c:踏面;18d:踏面;20:轮廓;21:第1轮廓;22:第2轮廓;23:第3轮廓;24:连接点;25:连接点;31:内侧半部;32:外侧半部;33:内侧胎肩区域;34:外侧胎肩区域;35:中央胎肩区域;TE:胎面端;TR1:曲率半径;TR2:曲率半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1在标准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这里,标准状态是指将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标准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该标准按每一轮胎所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Rim)”,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Rim)”。“标准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按每一轮胎所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LOA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载用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用轮胎的5%内压状态是将该重载用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所述胎面部的轮廓包括: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2轮廓;和连接所述第1轮廓与所述第2轮廓的一对第3轮廓,所述第1轮廓和所述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所述第3轮廓是直线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14 JP 2017-117039;2018.05.01 JP 2018-088291.一种重载用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用轮胎的5%内压状态是将该重载用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所述胎面部的轮廓包括: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2轮廓;和连接所述第1轮廓与所述第2轮廓的一对第3轮廓,所述第1轮廓和所述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所述第3轮廓是直线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所述第2轮廓的曲率半径TR2大于所述第1轮廓的曲率半径TR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所述曲率半径TR2与所述曲率半径TR1之比TR2/TR1为1.20~1.38。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在所述胎面部的最靠所述胎面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主槽,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槽与胎面端之间形成胎肩陆部,所述第2轮廓与所述第3轮廓的连接点位于所述胎肩陆部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在所述胎肩陆部上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宽度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辅助槽,由此所述胎肩陆部被划分为所述胎肩主槽侧的主体陆部和所述胎面端侧的辅助陆部,在所述主体陆部内,所述第3轮廓的轮胎轴向长度A3与所述第2轮廓的轮胎轴向长度A2之比A3/A2为4~9。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从所述主体陆部的踏面起的所述胎肩辅助槽的深度为10mm以下。7.一种重载用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用轮胎的5%内压状态是将该重载用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在所述胎面部的最靠胎面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主槽,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槽与胎面端之间形成胎肩陆部,在所述胎肩陆部上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宽度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辅助槽,由此所述胎肩陆部被划分为所述胎肩主槽侧的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华奈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