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吸尘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家用电器
,涉及一种吸尘器,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吸尘器;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便携式吸尘器的主控制电路板。
技术介绍
吸尘器按结构可分为立式、卧式和便携式。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尘屑。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吸尘器电机高速旋转,从吸入口吸入空气,使尘箱产生一定的真空,灰尘通过地刷、接管、手柄、软管、主吸管进入尘箱中的滤尘袋,灰尘被留在滤尘袋内,过滤后的空气再经过一层过滤片进入电机,这层过滤片是防止尘袋破裂灰尘吸入电机的一道保护屏障,进入电机的空气经电机流出,由于电机运行中碳刷不断的磨损,因此流出吸尘器前又加了一道过滤。为了便于车辆等场所使用,近几年出现了车载吸尘器。车载吸尘器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车载电源,通过车辆发出的电能为车载吸尘器供电;采用这种方式的吸尘器依然离不开电源,而车辆发电消耗的汽油成本高,用电效率极低,不能进一步应用于其他场景。另一种是通过锂电池为吸尘器供电;由于锂电池的储电量有限,采用这种方式的便携式吸尘器无法长时间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便需要寻找电网充电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抽风机、滤尘机构、集尘机构、主控制电路板、水氢机;所述壳体内设置两个分隔开的空间,一个空间放置抽风机、滤尘机构、集尘机构,另一空间放置水氢机;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进气口设置滚尘机构,滚尘机构连接有滚尘电机,第一排气口处设置滤尘机构;所述主控制电路板分别连接抽风机、水氢机,控制抽风机、水氢机的工作,水氢机连接抽风机、主控制电路板,为抽风机、主控制电路板提供电能;所述水氢机包括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氢燃料电池、气泵,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气泵分别连接氢燃料电池;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连接原料存储容器,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抽风机、滤尘机构、集尘机构、主控制电路板、水氢机;所述壳体内设置两个分隔开的空间,一个空间放置抽风机、滤尘机构、集尘机构,另一空间放置水氢机;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进气口设置滚尘机构,滚尘机构连接有滚尘电机,第一排气口处设置滤尘机构;所述主控制电路板分别连接抽风机、水氢机,控制抽风机、水氢机的工作,水氢机连接抽风机、主控制电路板,为抽风机、主控制电路板提供电能;所述水氢机包括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氢燃料电池、气泵,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气泵分别连接氢燃料电池;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连接原料存储容器,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设有液体泵,液体泵将原料存储容器中的甲醇水原料输送至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利用原料存储容器中的甲醇水重整制得氢气,将氢气输送至氢燃料电池,气泵将含氧气体泵入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及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发电,同时生成水;所述壳体设有第二进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二进气口为含氧气体的进气口,气泵通过第二进气口向氢燃料电池泵入含氧气体;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通过第二排气口排放尾气;所述壳体由壳体壁围成,壳体壁的部分区域为中空结构,各中空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第一原料输送通道,第一原料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原料通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温度传感器分别连接主控制电路板;第一原料输送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原料储存容器、甲醇水重整制氢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进气口连接喉管,喉管的一端设有吸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机构设置于壳体的底部,集尘机构的上部设有滚筒,滚筒由电机驱动,将落在滚筒上的灰尘翻滚至集尘机构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沉机构设有红外线传感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吸尘器还包括至少一子吸尘器,所述便携式吸尘器包括第一无线通讯单元,子吸尘器与便携式吸尘器无线通讯;所述子吸尘器为扫地机器人;子吸尘器包括子壳体、控制器、第二无线通讯单元、子抽风机、行走驱动电机、行走轮、电池;所述电池分别连接控制器、第二无线通讯单元、子抽风机、行走驱动电机,为控制器、第二无线通讯单元、子抽风机、行走驱动电机提供电能;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二无线通讯单元、子抽风机、行走驱动电机、电池,控制第二无线通讯单元、子抽风机、行走驱动电机、电池的工作;行走驱动电机连接行走轮,驱动行走轮行走;所述子壳体周边设有若干距离传感器,各距离传感器分别连接控制器;所述电池设有充电电路,充电电路通过线缆连接水氢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吸尘器控制电路包括第十一芯片U11、第十二芯片U12、第二接口JP2;第十一芯片U11为单片机,第十二芯片为无线发射接收器,第二接口JP2为代码程序烧写口;第二接口JP2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五十四引脚,第二接口JP2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五十五引脚,第二接口JP2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五十六引脚,JP2的第七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五十七引脚;复位电路包括第五十四R54,第二十四二极管D24,第三十八电容C38,其中第五十四电阻R54与第十四二极管D14并联,第十四二极管D14负极连接至电源+5V,第十四二极管D14正极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五十八引脚,第三十八电容C38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五十八引脚与地之间;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一时钟信号包括第四晶振Y4,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二十八电容C28连接在第四晶振Y4的第一引脚与地之间,第三十四电容C34连接在第四晶振Y4的第二引脚与地之间,第四晶振Y4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五十二引脚,第四晶振Y4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五十三引脚;第十一芯片U11第二时钟信号由第六晶振Y6提供,第六Y6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八引脚和第九引脚之间;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一引脚连接电源+5V,第四十四电容C44连接在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一引脚与地之间;第十一芯片U11的第六十四引脚连接电源+5V,第四十二电容C42连接在第十一芯片U11的第六十四引脚与地之间;第二无线通讯单元包括第十二芯片U12,第五晶振Y5,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七电容C37,第四十电容C40,第四十一电容C41,第二天线E2,电阻R48;第十二芯片U12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对应连接至第十一芯片U11的第三十三引脚,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引脚,第二十九引脚,第二十八引脚,第十二芯片U12的第七引脚接电源+3.3V,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八引脚接地,第十二芯片U12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五晶振Y5的第一引脚,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引脚连接至第五晶振Y5的第二引脚,第四十电容C40连接至第五晶振Y5的第一引脚与地之间,第四十一电容C41连接至第五晶振Y5的第二引脚与地之间,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三十六C36并联连接在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一引脚与地之间,第六电感L6一端连接至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一引脚,另一端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二引脚,第五电感L5连接在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二引脚和第十三引脚之间,第四电感L4一端连接第十二芯片U12的第十三引脚,另一端串联连接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三电容C33另一端连接第二天线E2,第二十二电容C22连接在第二天线E2与地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布设至少一风向传感器、至少一风速传感器、至少一温度传感器,壳体外设有红外传感器,各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分别连接主控制电路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电路板包括主控电路及无线模块、红外传感器电路、风速传感器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抽风机及滚尘电机驱动电路、电磁阀控制电路,主控电路及无线模块分别连接红外传感器电路、风速传感器电路、温度传感器电路、抽风机及滚尘电机驱动电路、电磁阀控制电路;所述主控电路及无线模块包括第五芯片U5,第六芯片U6,第一显示数码管DS1,第一按键S1,第二按键S2,第三按键S3,第四按键S4,第五按键S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一晶振Y1,第二晶振Y2,第三晶振Y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天线E1,第二电阻R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八电阻R8,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五电容C15,第十七电容C17,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九二极管D9;第五芯片U5为单片机,第六芯片U6为无线发射接收芯片,第一按键S1为功能按键,第二按键S2为功能按键,第三按键S3为功能按键,第四按键S4为功能按键,第五按键S5为功能按键,第一接口JP1作为代码程序烧写口;第一接口JP1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四引脚,第一接口JP1的第三引脚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五引脚,第一接口JP1的第五引脚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六引脚,第一接口JP1的7第七引脚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七引脚,第三十二电阻R32与第九二极管D9并联,第九二极管D9负极连接至电源+5V,第九二极管D9正极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八引脚,第十九电容C19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八引脚与地之间,第七电容C7连接在第一晶振Y1的第一引脚与地之间,第十一电容C11连接在第一晶振Y1的第二引脚与地之间,第一晶振Y1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二号引脚,第一晶振Y1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五十三引脚,第三晶振Y3连接在第五芯片U5的第八引脚和第五芯片U5的第九引脚之间;第五芯片U5的第一引脚连接+5V电源,第二十六电容C26连接在第五芯片U5的第一引脚与地之间;第五芯片U5的第六十四引脚连接+5V电源,第二十五电容C25连接在第五芯片U5的第六十四引脚与地之间,第一按键S1,第二按键S2,第三按键S3,第四按键S4,第五按键S5的一端均接地,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第五芯片U5的第四十七引脚47,第四十八引脚,第四十九引脚,第五十引脚,第五十一引脚,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一端均连接+5V电源,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第五芯片U5的第四十七引脚47,第四十八引脚,第四十九引脚,第五十引脚,第五十一引脚,第一数码管DS1的第十一引脚,第七引脚,第四引脚,第二引脚,第一引脚,第十引脚,第五引脚,第三引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五芯片U5的第四十二引脚,第四十一引脚,第四十引脚,第三十九引脚,第三十八引脚,第三十七引脚,第三十六引脚,第三十五引脚,第一数码管DS1的第十二引脚,第九引脚,第八引脚,第六引脚分别对应连接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均连接至电源+5V,第八电阻R8连接在第五芯片U5的第四十三引脚和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第五电阻R5连接在第五芯片U5的第四十四引脚和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第四电阻R4连接在第五芯片U5的第四十五引脚和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第二电阻R2连接在第五芯片U5的第四十六引脚和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第六芯片U6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对应连接至第五芯片U5的第三十三引脚,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一引脚,第三十引脚,第二十九引脚,第二十八引脚,第六芯片U6的第七引脚接电源+3.3V,第六芯片U6的第八引脚接地,第六芯片U6的第九引脚连接至第二晶振Y2的第一引脚,第六芯片U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