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力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泵领域,具体为热力泵系统。
技术介绍
热泵技术是现在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可以被用到许多领域,如医学的培养装置中即可使用热力泵产生热量进行温度控制,目前医学上的培养箱所使用的温控通过电能控制,加热慢且所需电能消耗大,造成成本的增加,但本专利技术装置能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热力泵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热力泵系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固定设置有热力泵,所述热力泵右侧设置有温控腔,所述温控腔与热力泵之间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内固定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温控腔内抵接设置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外周缠绕设置有循环水管,所述温控腔下侧设置有冷水腔,所述循环水管一端与所述冷水腔相通且与液压泵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水管另一端在所述冷水腔上端面右侧与所述冷水腔相通,所述温控腔右侧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侧设置有通气装置,所述排气管右侧相通设置有插配槽,所述插配槽下侧设置有锁定装置,所述机体右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滑动配合连接有开口 ...
【技术保护点】
1.热力泵系统, 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固定设置有热力泵,所述热力泵右侧设置有温控腔,所述温控腔与热力泵之间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内固定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温控腔内抵接设置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外周缠绕设置有循环水管,所述温控腔下侧设置有冷水腔,所述循环水管一端与所述冷水腔相通且与液压泵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水管另一端在所述冷水腔上端面右侧与所述冷水腔相通,所述温控腔右侧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侧设置有通气装置,所述排气管右侧相通设置有插配槽,所述插配槽下侧设置有锁定装置,所述机体右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滑动配合连接有开口朝右的培 ...
【技术特征摘要】
1.热力泵系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固定设置有热力泵,所述热力泵右侧设置有温控腔,所述温控腔与热力泵之间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内固定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温控腔内抵接设置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外周缠绕设置有循环水管,所述温控腔下侧设置有冷水腔,所述循环水管一端与所述冷水腔相通且与液压泵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水管另一端在所述冷水腔上端面右侧与所述冷水腔相通,所述温控腔右侧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侧设置有通气装置,所述排气管右侧相通设置有插配槽,所述插配槽下侧设置有锁定装置,所述机体右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滑动配合连接有开口朝右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左端面固定设置有插头,所述插头下端面内设置有开口朝下的锁定槽,所述插头内设置有连通孔,所述培养箱内设置有培养腔,所述培养腔左端壁上固定设置有温感仪,所述培养腔右侧设置有柱形放置口,所述培养箱箱体内有C形环状热量流通腔,所述培养腔前侧的所述流通腔右端面与外界空间相通,所述热量流通腔左端壁相通设置有上下对称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连通孔与流通腔,所述培养腔前侧的所述流通腔后端壁内相通设置有开口朝前的导滑槽,所述培养腔前侧的所述流通腔前端壁内相通设置有开口朝后的隔断槽,所述隔断槽内设置有隔断块,所述隔断块下端面固定设置有伸缩弹簧,所述隔断槽前侧设置有开口朝右的锁合腔,所述锁合腔前后端壁之间转动式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固定设置有锁合齿轮,所述培养箱右端壁后侧设置有前后贯穿且开口朝右的通腔,所述通腔上下端壁之间固定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转动连接有箱门,所述箱门内设置有环形腔,所述环形腔内侧于所述箱门内设置有开口朝左的T形柱状密封腔,所述密封腔内固定设置有上下对称的导杆,所述导杆上滑动连接有T形柱状密封块,所述密封块右端面内设置有开口朝右的螺纹凹槽,所述密封腔右侧固定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密封腔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驱动电机上动力连接有左端贯穿所述第一传动腔伸入所述螺纹凹槽内且与螺纹凹槽螺纹配合连接的丝杆,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所述丝杆上固定设置有主动转轮,所述第一传动腔前侧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一传动腔与所述第二传动腔之间设置有连接腔,所述第二传动腔内设置有从动转轮,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从动转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腔左侧设置有动力腔,所述从动转轮左端面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左端面贯穿所述第二传动腔伸入所述动力腔内且固定连接有主动锥齿轮的连接轴,所述主动锥齿轮前后对称啮合连接有从动锥齿轮,所述动力腔前侧设置有开口朝左的锁合槽,前侧所述从动锥齿轮前端面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前端与所述锁合槽前端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所述锁合槽内的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下端面啮合连接有锁合齿条,所述锁合齿条下端面与所述锁合槽下端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