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9553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包括热泵主机、地源单元、空气换热器和智能控制器,热泵主机的能量输入侧两端口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对应与地源单元的两端口连接构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一循环泵,空气换热器的两端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热泵主机的能量输出侧两端口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与用户终端连接构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二循环泵,智能控制器分别与热泵主机和地源单元电连接。其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容易、能效比高、稳定性好、实用性强的优点,可使土壤能量保持平衡状态,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具体涉有一种地源和空气源的混合式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日趋匮乏,土壤能、空气能等自然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利用土壤能的重要技术手段,因具有高效节能、综合能效比高的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但在我国北方一些比较寒冷的地区,因供暖需求及时长往往远大于制冷需求和时长,甚至有些地方只需供暖而无制冷需求,现有的地源热泵系统经过一定年限的运行后,地下岩土体温度会逐年衰减,破坏了土壤能量平衡,影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后续制热供暖效果和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容易、能效比高、稳定性好、实用性强的优点,可使土壤能量保持平衡状态,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包括热泵主机、地源单元、空气换热器和智能控制器,所述热泵主机的能量输入侧两端口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对应与地源单元的两端口连接构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一循环泵,空气换热器的两端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热泵主机的能量输出侧两端口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与用户终端连接构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二循环泵,智能控制器分别与热泵主机和地源单元电连接。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均设置于热泵主机中。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对应设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对应设有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第一控制阀处于地源单元和第一管路与第三管路的连接点之间,第二控制阀处于地源单元和第二管路与第四管路的连接点之间。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分别与智能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中,所述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上对应设有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中,所述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分别与智能控制器电连接。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设置热泵主机、地源单元、空气换热器和智能控制器,让热泵主机的能量输入侧两端口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对应与地源单元的两端口连接构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并在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置第一循环泵;让空气换热器的两端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让热泵主机的能量输出侧两端口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与用户终端连接构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并在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置第二循环泵,同时,让智能控制器分别与热泵主机和地源单元电连接。由此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控制容易、能效比高、稳定性好、实用性强的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本技术通过让空气换热器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使空气换热器与地源单元共同参与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运行。在冬季供暖工况下,空气换热器的补热作用可降低地源单元从土壤提取的热量。在春秋季储热工况下,关闭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只让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运行,通过空气换热器和地源单元向土壤储存热量,可使土壤能量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本技术通过设置智能控制器可使系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智能调配最佳运行模式,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效比。另外,在夏季制冷工况下,通过空气换热器的旁通平衡作用,可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并能向土壤中储存一定的热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需要说明的,本技术中所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只是根据附图进行的描述,以便于理解,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请求保护范围进行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热泵主机1、地源单元2、空气换热器3和智能控制器4。让热泵主机1的能量输入侧两端口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对应与地源单元2的两端口连接构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并在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置第一循环泵。让空气换热器3的两端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让热泵主机1的能量输出侧两端口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与用户终端5连接构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并在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置第二循环泵。且让智能控制器4分别与热泵主机1和地源单元2电连接,以便于实现智能控制。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控制容易、能效比高、稳定性好、实用性强的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本技术通过让空气换热器3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使空气换热器3与地源单元2共同参与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运行。在冬季供暖工况下,空气换热器3的补热作用可降低地源单元从土壤提取的热量。在春秋季储热工况下,关闭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只让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运行,通过空气换热器3和地源单元2向土壤储存热量,可使土壤能量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本技术通过设置智能控制器4可使系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智能调配最佳运行模式,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效比。另外,夏季制冷工况下,通过空气换热器3的旁通平衡作用,可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并能向土壤中储存一定的热量。作为优化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让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均设置于热泵主机1中,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简化了安装工序。同时,本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对应设置了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在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对应设置了第三控制阀31和第四控制阀32;并使第一控制阀21处于地源单元2和第一管路与第三管路的连接点之间,第二控制阀22处于地源单元2和第二管路与第四管路的连接点之间。并使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2、第三控制阀31和第四控制阀32分别与智能控制器4电连接。这一结构设置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灵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不需要空气换热器3参与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的运行时,只需切断第三控制阀31和第四控制阀32即可,不需要地源单元2参与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的运行时,只需要切断第一控制阀21和第二控制阀22即可,使系统可根据环境变化和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的水温参数实现智能控制,有利于节能和提高系统的整体能效比。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技术还在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上对应设置了第五控制阀11和第六控制阀12,并使第五控制阀11和第六控制阀12分别与智能控制器4电连接。可在需要时通过切断五控制阀11和第六控制阀12使热泵主机1与用户终端5的隔离,有利于控制、维护。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技术请求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形式的变形,均应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主机(1)、地源单元(2)、空气换热器(3)和智能控制器(4),所述热泵主机(1)的能量输入侧两端口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对应与地源单元(2)的两端口连接构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一循环泵,空气换热器(3)的两端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热泵主机(1)的能量输出侧两端口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与用户终端连接构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二循环泵,智能控制器(4)分别与热泵主机(1)和地源单元(2)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主机(1)、地源单元(2)、空气换热器(3)和智能控制器(4),所述热泵主机(1)的能量输入侧两端口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对应与地源单元(2)的两端口连接构成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一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一循环泵,空气换热器(3)的两端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对应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热泵主机(1)的能量输出侧两端口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与用户终端连接构成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第二热交换循环回路中设有第二循环泵,智能控制器(4)分别与热泵主机(1)和地源单元(2)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要1所述的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均设置于热泵主机(1)中。3.根据权利要求要2所述的一种地源空气源混合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占一
申请(专利权)人:中兵占一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