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16速等速比阶全动力换挡变速箱
本专利技术属于变速箱
,具体涉及一种16速等速比阶全动力换挡变速箱。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农机行业中使用的变速箱大部分为手动变速箱,手动变速箱必须用手拨动变速杆,才能使变速器内不同齿轮之间实现啮合,改变传动比,达到变速的目的。这类变速箱的缺点是操作繁琐,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换挡时会切断发动机动力,产生明显的停顿感。随着现代农机设备工作情况的不断变化,实现农机设备的动力换挡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动力换挡技术,就是通过湿式离合器控制变速箱换挡,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实现变速箱的不间断换挡、换向操作。农机设备需要在不切断动力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工作要求变换档位来完成作业,而且要求档位之间速度分布合理,以保证农机设备行驶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结构紧凑、能实现全动力换挡的16速等速比阶全动力换挡变速箱。本专利技术包括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和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左右排列;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内设有一轴S1、二轴S2、三轴S3、四轴S4、五轴S5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16速等速比阶全动力换挡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和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左右排列;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内设有一轴(S1)、二轴(S2)、三轴(S3)、四轴(S4)、五轴(S5),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内设有六轴(S6);六根轴水平布置于整个变速箱内部;一轴(S1)、二轴(S2)、三轴(S3)位于变速箱内部左侧,从发动机方向看,三根轴位置关系为三角形,从上往下依次为一轴(S1)、二轴(S2)和三轴(S3);四轴(S4)和五轴(S5)位于变速箱内部中间,其中四轴(S4)与一轴(S1)同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6速等速比阶全动力换挡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和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左右排列;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内设有一轴(S1)、二轴(S2)、三轴(S3)、四轴(S4)、五轴(S5),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内设有六轴(S6);六根轴水平布置于整个变速箱内部;一轴(S1)、二轴(S2)、三轴(S3)位于变速箱内部左侧,从发动机方向看,三根轴位置关系为三角形,从上往下依次为一轴(S1)、二轴(S2)和三轴(S3);四轴(S4)和五轴(S5)位于变速箱内部中间,其中四轴(S4)与一轴(S1)同轴心排列;六轴(S6)位于变速箱内部右侧;所述的一轴(S1)上自左至右依次设有齿轮Z1、湿式离合器Ⅰ(C1)、齿轮Z2、湿式离合器Ⅱ(C2)和齿轮Z3,其中齿轮Z1与一轴(S1)固接,湿式离合器Ⅰ(C1)、齿轮Z2和湿式离合器Ⅱ(C2)套接于一轴(S1),齿轮Z3经轴承与一轴(S1)活动连接,齿轮Z1的右端面上固接有花键,湿式离合器Ⅰ(C1)中的摩擦片可以在花键上的沟槽内滑动,齿轮Z1通过花键和摩擦片与湿式离合器Ⅰ(C1)的离合器毂连接,齿轮Z3的左端面上固接有花键,湿式离合器Ⅱ(C2)中的摩擦片可以在花键上的沟槽内滑动,齿轮Z3通过花键和摩擦片与湿式离合器Ⅱ(C2)的离合器毂连接,湿式离合器Ⅰ(C1)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2左端,湿式离合器Ⅱ(C2)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2右端;所述的二轴(S2)上自左至右依次设有齿轮Z4、湿式离合器Ⅲ(C3)、齿轮Z5、湿式离合器Ⅳ(C4)、齿轮Z6、齿轮Z7和齿轮Z8,湿式离合器Ⅲ(C3)、齿轮Z5和湿式离合器Ⅳ(C4)套接在二轴(S2)上,齿轮Z6、齿轮Z7和齿轮Z8与二轴(S2)固接,齿轮Z4经轴承与二轴(S2)活动连接,齿轮Z4的右端面上固接有花键,湿式离合器Ⅲ(C3)中的摩擦片可以在花键上的沟槽内滑动,齿轮Z4通过花键和摩擦片与湿式离合器Ⅲ(C3)的离合器毂连接,齿轮Z6的左端面上固接有花键,湿式离合器Ⅳ(C4)中的摩擦片可以在花键上的沟槽内滑动,齿轮Z6通过花键和摩擦片与湿式离合器Ⅳ(C4)的离合器毂连接,湿式离合器Ⅲ(C3)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5左端,湿式离合器Ⅳ(C4)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5右端;所述的三轴(S3)上自左至右依次设有湿式离合器Ⅴ(C5)、齿轮Z9、湿式离合器Ⅵ(C6)、齿轮Z10和齿轮Z11,齿轮Z11与三轴(S3)固接,湿式离合器Ⅴ(C5)、齿轮Z9和湿式离合器套接于三轴(S3),齿轮Z10经轴承与三轴(S3)活动连接,齿轮Z10的左端面上固接有花键,湿式离合器Ⅵ(C6)中的摩擦片可以在花键上的沟槽内滑动,齿轮Z10通过花键和摩擦片与湿式离合器Ⅵ(C6)的离合器毂连接,湿式离合器Ⅴ(C5)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9左端,湿式离合器Ⅵ(C6)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9右端;所述的四轴(S4)上自左至右依次设有齿轮Z12、齿轮Z13、湿式离合器Ⅶ(C7)和齿轮Z14,齿轮Z12和齿轮Z13与四轴(S4)固接,湿式离合器Ⅶ(C7)套接于四轴(S4),齿轮Z14经轴承与四轴(S4)活动连接,齿轮Z14的左端面上固接有花键,湿式离合器Ⅶ(C7)中的摩擦片可以在花键上的沟槽内滑动,齿轮Z14通过花键和摩擦片与湿式离合器Ⅶ(C7)的离合器毂连接,湿式离合器Ⅶ(C7)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13的右端面;所述的五轴(S5)上自左至右依次设有齿轮Z15、湿式离合器Ⅷ(C8)、齿轮Z16和齿轮Z17,湿式离合器Ⅷ(C8)套接于五轴(S5),齿轮Z16和齿轮Z17与五轴(S5)固接,齿轮Z15经轴承与五轴(S5)活动连接,齿轮Z15的右端面上固接有花键,湿式离合器Ⅷ(C8)中的摩擦片可以在花键上的沟槽内滑动,齿轮Z15通过花键和摩擦片与湿式离合器Ⅷ(C8)的离合器毂连接,湿式离合器Ⅷ(C8)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轮Z16的左端面;所述的六轴(S6)上自左至右依次设有齿轮Z18、湿式离合器Ⅸ(C9)、制动器(D)、齿圈Zr和太阳轮Zs,齿轮Z18、湿式离合器Ⅸ(C9)和太阳轮Zs固接于六轴(S6),齿圈Zr套接于六轴(S6),制动器(D)与湿式离合器Ⅸ(C9)经摩擦片连接;湿式离合器Ⅸ(C9)的离合器毂固接于齿圈Zr的左端面;齿圈Zr和太阳轮Zs的中间设有行星轮Zp和行星架(P),行星轮Zp与齿圈Zr和太阳轮Zs始终啮合,行星架(P)左端与行星轮Zp经轴承连接;一轴(S1)上的齿轮Z1、齿轮Z2和齿轮Z3分别与二轴(S2)上的齿轮Z4、齿轮Z5和齿轮Z6啮合;二轴(S2)上的齿轮Z6和齿轮Z7分别与三轴(S3)上的齿轮Z10和齿轮Z11啮合,二轴上的齿轮Z8与四轴上的齿轮Z12啮合;三轴(S3)上的齿轮Z9与一轴(S1)上的齿轮Z2啮合;四轴上的齿轮Z13和齿轮Z14分别与五轴上的齿轮Z15和齿轮Z16啮合;五轴上的齿轮Z17与六轴上的齿轮Z18啮合;定轴式动力换挡区段(Ⅰ)中一轴(S1)左端与发动机(A)的输出轴连接,行星式动力换挡区段(Ⅱ)中行星架(P)右端与动力输出轴(B)连接。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16速等速比阶全动力换挡变速箱,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湿式离合器Ⅰ(C1)、湿式离合器Ⅱ(C2)、湿式离合器Ⅲ(C3)、湿式离合器Ⅳ(C4)、湿式离合器Ⅶ(C7)、湿式离合器Ⅷ(C8)、湿式离合器Ⅸ(C9)、制动器(D)的接合与分离,能实现十六个前进挡位的变换,具体为:当湿式离合器Ⅱ(C2)、湿式离合器Ⅲ(C3)、湿式离合器Ⅶ(C7)接合,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结合,湿式离合器Ⅱ(C2)与齿轮Z3固接,湿式离合器Ⅲ(C3)与齿轮Z4固接,湿式离合器Ⅶ(C7)与齿轮Z14固接,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固接,一轴(S1)中齿轮Z1输入动力,经齿轮Z4、湿式离合器Ⅲ(C3)、齿轮Z5、齿轮Z2、湿式离合器Ⅱ(C2)、齿轮Z3、齿轮Z6、齿轮Z7、齿轮Z8,二轴(S2)上的齿轮Z8输出动力,四轴(S4)中齿轮Z12输入动力,经齿轮Z13、湿式离合器Ⅶ(C7)、齿轮Z14、齿轮Z16、齿轮Z17、齿轮Z18、太阳轮Zs、行星轮Zp、行星架(P),由行星架(P)输出动力,此为前进一挡;当湿式离合器Ⅰ(C1)、湿式离合器Ⅱ(C2)、湿式离合器Ⅶ(C7)接合,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结合,湿式离合器Ⅰ(C1)与齿轮Z1固接,湿式离合器Ⅱ(C2)与齿轮Z3固接,湿式离合器Ⅶ(C7)与齿轮Z14固接,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固接,一轴(S1)中齿轮Z1输入动力,经湿式离合器Ⅰ(C1)、齿轮Z2、湿式离合器Ⅱ(C2)、齿轮Z3、齿轮Z6、齿轮Z7、齿轮Z8,二轴(S2)上的齿轮Z8输出动力,四轴(S4)中齿轮Z12输入动力,经齿轮Z13、湿式离合器Ⅶ(C7)、齿轮Z14、齿轮Z16、齿轮Z17、齿轮Z18、太阳轮Zs、行星轮Zp、行星架(P),由行星架(P)输出动力,此为前进二挡;当湿式离合器Ⅲ(C3)、湿式离合器Ⅳ(C4)、湿式离合器Ⅶ(C7)接合,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结合,湿式离合器Ⅲ(C3)与齿轮Z4固接,湿式离合器Ⅳ(C4)与齿轮Z6固接,湿式离合器Ⅶ(C7)与齿轮Z14固接,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固接,一轴(S1)中齿轮Z1输入动力,经齿轮Z4、湿式离合器Ⅲ(C3)、齿轮Z5、湿式离合器Ⅳ(C4)、齿轮Z6、齿轮Z7、齿轮Z8、二轴(S2)上的齿轮Z8输出动力,四轴(S4)中齿轮Z12输入动力,经齿轮Z13、湿式离合器Ⅶ(C7)、齿轮Z14、齿轮Z16、齿轮Z17、齿轮Z18、太阳轮Zs、行星轮Zp、行星架(P),由行星架(P)输出动力,此为前进三挡;当湿式离合器Ⅰ(C1)、湿式离合器Ⅳ(C4)、湿式离合器Ⅶ(C7)接合,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结合,湿式离合器Ⅰ(C1)与齿轮Z1固接,湿式离合器Ⅳ(C4)与齿轮Z6固接,湿式离合器Ⅶ(C7)与齿轮Z14固接,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固接,一轴(S1)中齿轮Z1输入动力,经湿式离合器Ⅰ(C1)、齿轮Z2、齿轮Z5、湿式离合器Ⅳ(C4)、齿轮Z6、齿轮Z7、齿轮Z8,二轴(S2)上的齿轮Z8输出动力,四轴(S4)中齿轮Z12输入动力,经齿轮Z13、湿式离合器Ⅶ(C7)、齿轮Z14、齿轮Z16、齿轮Z17、齿轮Z18、太阳轮Zs、行星轮Zp、行星架(P),由行星架(P)输出动力,此为前进四挡;当湿式离合器Ⅱ(C2)、湿式离合器Ⅲ(C3)、湿式离合器Ⅷ(C8)接合,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结合,湿式离合器Ⅱ(C2)与齿轮Z3固接,湿式离合器Ⅲ(C3)与齿轮Z4固接,湿式离合器Ⅷ(C8)与齿轮Z15固接,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固接,一轴(S1)中齿轮Z1输入动力,经齿轮Z4、湿式离合器Ⅲ(C3)、齿轮Z5、齿轮Z2、湿式离合器Ⅱ(C2)、齿轮Z3、齿轮Z6、齿轮Z7、齿轮Z8,二轴(S2)上的齿轮Z8输出动力,四轴(S4)中齿轮Z12输入动力,经齿轮Z13、齿轮Z15、湿式离合器Ⅷ(C8)、齿轮Z16、齿轮Z17、齿轮Z18、太阳轮Zs、行星轮Zp、行星架(P),由行星架(P)输出动力,此为前进五挡;当湿式离合器Ⅰ(C1)、湿式离合器Ⅱ(C2)、湿式离合器Ⅷ(C8)接合,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结合,湿式离合器Ⅰ(C1)与齿轮Z1固接,湿式离合器Ⅱ(C2)与齿轮Z3固接,湿式离合器Ⅷ(C8)与齿轮Z15固接,湿式离合器Ⅸ(C9)与制动器(D)固接,一轴(S1)中齿轮Z1输入动力,经湿式离合器Ⅰ(C1)、齿轮Z2、湿式离合器Ⅱ(C2)、齿轮Z3、齿轮Z6、齿轮Z7、齿轮Z8,二轴(S2)上的齿轮Z8输出动力,四轴(S4)中齿轮Z12输入动力,经齿轮Z13、齿轮Z15、湿式离合器Ⅷ(C8)、齿轮Z16、齿轮Z17、齿轮Z18、太阳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辉,代太栋,吕建华,龙刚,张宇晨,常志勇,佟金,马云海,李默,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