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8083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压缩机包括机体,机体内设有气缸、设于气缸内的活塞机构和储油部,储油部用于储存润滑流体;气缸的内壁开设有第一储油槽,第一储油槽内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吸油阀片;机体还设置有吸油管路,吸油管路的吸油端与储油部相连通,排油端连通至第一储油槽且由吸油阀片的弹性形变控制导通或阻断。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压缩机通过在气缸的内壁设置储油槽以及连通该储油槽的吸油管路,使得压缩机在运行时可以利用其往复运动产生的负压自动抽取润滑流体对活塞机构进行润滑,无需额外配置油泵装置就可以实现自动供油操作,简化了压缩机的内部结构,提高了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线性压缩机是目前机械领域一种比较常用的压缩机机型,其机体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外壳、供油装置及电磁铁组件等,具体零部件又包括电机组件、气缸、活塞、排气阀片、动子、弹簧支撑组件及马达等等;线性压缩机具有压缩效率高、整体体积小等优点。线性压缩机一般是采用活塞机构的往复运动进行压缩作业,因此,利于润滑油等润滑流体对活塞机构进行润滑是线性压缩机能够长期可靠工作的重要保证。现有线性压缩机主要通过独立的油泵装置作为润滑油的供油动力,这种供油方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元件多、成本高、生产工艺及组装性差;2、压缩机体积大,油泵装置占用了压缩机额外的高度空间,利用率低;3、可靠性差,由于增设了油泵装置,可能会导致压缩机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旨在解决现有压缩机采用油泵装置供油所存在的上述弊端。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包括机体,机体内设有气缸、驱动模块、设于气缸内的活塞机构和储油部,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活塞机构沿气缸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储油部用于储存润滑流体;气缸的内壁开设有第一储油槽,第一储油槽内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吸油阀片;机体还设置有吸油管路,吸油管路的吸油端与储油部相连通,排油端连通至第一储油槽且由吸油阀片的弹性形变控制导通或阻断。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吸油管路的排油端连通至第一储油槽的槽底部,吸油阀片贴靠于槽底部设置;吸油阀片的一端部与槽底部固定;另一端部与排油端位置对应,且能够弹性翘起和复位,以导通或阻断排油端。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活塞机构包括活塞头和活塞杆,活塞杆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储油槽;在活塞机构沿气缸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时,第一储油槽和第二储油槽之间能够在两者连通状态和分离状态切换。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储油槽与压缩机的排气端部的间距,不小于活塞机构运动至最大后退位置时其活塞头与排气端部的间距。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储油槽为沿活塞杆的周向开设的环形槽;机体还设置有排油管路,排油管路的入油端连通至气缸的内壁,且在活塞机构沿气缸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时,第二储油槽和排油管路的入油端之间能够在两者连通状态和分离状态切换。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储油槽的邻近入油端的一侧边沿与入油端之间沿气缸的轴向的间距,大于第二储油槽的沿气缸的轴向的槽宽度。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油管路的入油端与压缩机的排气端部的间距,不小于活塞机构运动至最大后退位置时其活塞头与排气端部的间距。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机构运动至最大前进位置时,入油端与第二储油槽相连通。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储油槽的槽空间体积不大于第二储油槽的槽空间体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应用如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的任一种的压缩机。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压缩机通过在气缸的内壁设置储油槽以及连通该储油槽的吸油管路,使得压缩机在运行时可以利用其往复运动产生的负压自动抽取润滑流体对活塞机构进行润滑,无需额外配置油泵装置就可以实现自动供油操作,简化了压缩机的内部结构,提高了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所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所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其中,其中,1、外壳;21、动子;22、定子;3、气缸;31、排气阀片;41、活塞头;42、活塞杆;5、储油部;61、第一储油槽;62、第二储油槽;63、吸油阀片;7、吸油管路;71、吸油端;72、排油端;8、排油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各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专利技术”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专利技术,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专利技术或专利技术构思。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所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中的活塞机构处于最大后退位置;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所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中的活塞机构处于最大前进位置。图3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B部放大图。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包括机体,其中,机体包括外壳1、设于外壳1内部的驱动模块,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活塞机构沿气缸3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驱动模块包括定子22和动子21,定子22和动子21的中轴线上形成有气缸3,气缸3内设置有沿气缸3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的活塞机构,气缸3的一端部为排气端部,排气端部设置有可开闭的排气阀片31,活塞机构压缩的气体可在排气阀片31打开时经由该排气端部排出。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还包括储油部5,储油部5用于储存润滑流体;图示中,压缩机的外壳1的内腔的底部空间是作为储存润滑流体的储油部5;这里,润滑流体包括但不限于润滑油等常规润滑介质,本专利技术对润滑流体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气缸3的内壁开设有第一储油槽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油槽61内凹于气缸3的内壁,第一储油槽61的槽边沿分别是沿气缸3的周向和轴向延伸成型,这样,第一储油槽61能够以最大的槽口面积与活塞机构相接触,以使尽量多的润滑流体能够流入活塞机构与气缸3之间的间隙,气缸3和活塞机构之间可以有足量的润滑流体进行润滑,保证了对活塞机构和气缸3的润滑效果。第一储油槽61内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吸油阀片63;具体的,吸油阀片63为薄片结构,贴靠第一储油槽61的槽底部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有气缸、驱动模块、设于所述气缸内的活塞机构和储油部,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活塞机构沿所述气缸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所述储油部用于储存润滑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的内壁开设有第一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内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吸油阀片;所述机体还设置有吸油管路,所述吸油管路的吸油端与所述储油部相连通,排油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储油槽且由所述吸油阀片的弹性形变控制导通或阻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有气缸、驱动模块、设于所述气缸内的活塞机构和储油部,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活塞机构沿所述气缸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所述储油部用于储存润滑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的内壁开设有第一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内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吸油阀片;所述机体还设置有吸油管路,所述吸油管路的吸油端与所述储油部相连通,排油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储油槽且由所述吸油阀片的弹性形变控制导通或阻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路的所述排油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储油槽的槽底部,所述吸油阀片贴靠于所述槽底部设置;所述吸油阀片的一端部与所述槽底部固定;另一端部与所述排油端位置对应,且能够弹性翘起和复位,以导通或阻断所述排油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头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外壁开设有第二储油槽;在所述活塞机构沿所述气缸的轴向进行往复压缩运动时,所述第一储油槽和第二储油槽之间能够在两者连通状态和分离状态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油槽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部的间距,不小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珊娜刘华宋斌高山吴远刚李衡国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