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及其流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7833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及其流程方法,其结构包括:船艉平台、吊架结构、加长耙臂和弯管吊架,船艉平台设于耙吸挖泥船船尾,吊架结构与耙头和耙管连接,加长耙臂与船体连接,弯管吊架与加长耙臂连接。其中,加长耙臂包括:吸泥管弯头、吸泥软管、一字节、上耙管、上耙管吊环、第一万向节、第一旋转接头、中间耙管、中间耙管吊环、第二万向节、第二旋转接头、高压冲水软管、下耙管、下耙管吊环和加长吸泥软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加耙管的长度和增大耙管作业夹角,提高耙管的强度;通过对耙臂进行改进保证其运动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及其流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耙吸挖泥船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疏浚需求量大大增加。国际上相继有一大批大型疏浚和吹填工程需实施,随着深海取砂工程的逐渐增多,疏浚船舶的原有最大挖深无法满足这类工程的挖深要求,从而导致流失了一部分的订单,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有一定的下滑,鉴于这种情况,增加耙吸挖泥船最大挖深的设备研究和改造已经是企业刻不容缓的研发课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艉平台、吊架结构、加长耙臂和弯管吊架,所述船艉平台设于耙吸挖泥船船尾,所述吊架结构与耙头和耙管连接,所述加长耙臂与船体连接,所述弯管吊架与加长耙臂连接;其中,所述加长耙臂包括:吸泥管弯头、吸泥软管、一字节、上耙管、上耙管吊环、第一万向节、第一旋转接头、中间耙管、中间耙管吊环、第二万向节、第二旋转接头、高压冲水软管、下耙管、下耙管吊环和加长吸泥软管,所述吸泥软管通过一字节连接吸泥管弯头和上耙管,所述上耙管吊环设于上耙管上,所述上耙管通过第一万向节与第一旋转接头连接中间耙管,所述中间耙管吊环设于中间耙管上,所述中间耙管通过第二万向节与第二旋转接头连接下耙管,所述高压冲水软管与下耙管连接,所述下耙管吊环设于下耙管上,所述加长吸泥软管连接下耙管与耙头。进一步,所述吊架结构与耙头、上耙管和中间耙管连接,所述吊架结构包括:转移平台、鞍座、A型架、导向滑轮和起吊钢环,所述鞍座固定于转移平台上,所述A型架与鞍座连接,所述导向滑轮连接A型架与起吊钢环。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的流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耙吸挖泥船按照指定航速航行到作业地点时,将耙头吊架、中间耙管吊架、上耙管吊架和弯管吊架同时向外移动,操纵绞车以小角度放下加长耙臂,直到弯管滑块到位;步骤2:耙头吊架、中间耙管吊架、上耙管吊架通过绞车继续下放钢丝绳,直到耙头与海底淤泥接触;步骤3:此时耙头依靠自身的重量和高压冲水并且在耙吸船的拖曳下对海底土壤产生切削,泥泵将切削的泥土吸入泥舱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耙管的长度和增大耙管作业夹角,提高耙管的强度;通过对耙臂进行改进保证其运动灵活。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吊架结构的结构图。图3为加长耙臂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船艉平台100、吊架结构200、转移平台210、鞍座220、A型架230、导向滑轮240和起吊钢环250。加长耙臂300、吸泥管弯头310、吸泥软管320、一字节330、上耙管340、上耙管吊环350、第一万向节360、第一旋转接头370、中间耙管380和中间耙管吊环390。第二万向节3100、第二旋转接头3200、高压冲水软管3300、下耙管3400、下耙管吊环3500和加长吸泥软管3600和弯管吊架40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吊架结构的结构图。图3为加长耙臂的结构图。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包括:船艉平台100、吊架结构200、加长耙臂300和弯管吊架400,船艉平台100设于耙吸挖泥船船尾,吊架结构200与耙头和耙管连接,加长耙臂300与船体连接,弯管吊架400与加长耙臂300连接。其中,加长耙臂300包括:吸泥管弯头310、吸泥软管320、一字节330、上耙管340、上耙管吊环350、第一万向节360、第一旋转接头370、中间耙管380、中间耙管吊环390、第二万向节3100、第二旋转接头3200、高压冲水软管3300、下耙管3400、下耙管吊环3500和加长吸泥软管3600,吸泥软管320通过一字节330连接吸泥管弯头310和上耙管340,上耙管吊环350设于上耙管340上,上耙管340通过第一万向节360与第一旋转接头370连接中间耙管380,中间耙管吊环390设于中间耙管380上,中间耙管380通过第二万向节3100与第二旋转接头3200连接下耙管3400,高压冲水软管3300与下耙管3400连接,下耙管吊环3500设于下耙管3400上,加长吸泥软管3600连接下耙管3400与耙头。吊架结构200与耙头、上耙管340和中间耙管380连接,吊架结构200包括:转移平台210、鞍座220、A型架230、导向滑轮240和起吊钢环250,鞍座220固定于转移平台210上,A型架230与鞍座220连接,导向滑轮240连接A型架230与起吊钢环250。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的流程方法包括:步骤1:耙吸挖泥船按照指定航速航行到作业地点时,将耙头吊架、中间耙管吊架、上耙管吊架和弯管吊架(400)同时向外移动,操纵绞车以小角度放下加长耙臂(300),直到弯管滑块到位;步骤2:耙头吊架、中间耙管吊架、上耙管吊架通过绞车继续下放钢丝绳,直到耙头与海底淤泥接触;步骤3:此时耙头依靠自身的重量和高压冲水并且在耙吸船的拖曳下对海底土壤产生切削,泥泵将切削的泥土吸入泥舱内。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整个耙吸挖泥船的改进,从而增加挖深能力。首先在传统的船艉位置上增加了船艉平台100,一方面是方便检修和维护,另一方面是从性能考虑,避免因为耙吸挖泥船艉线型收的大,影响耙管收回到位角度和耙头吊架行程。考虑到耙吸挖泥船原有的舱内泥泵位置和吸口位置不变,尽量改动的工作量变少点,为了确保挖深增加,我们选择加长耙管。通过弯管吊架400把加长耙臂300沿水平方向平移到舷外,滑块沿着导轨慢慢下滑,其用于连接吸泥管弯头310和耙吸挖泥船船体,通过一字节330和吸泥软管320连接上耙管340,一字节330可以保证加长耙臂300在一定角度的摆动不会影响到管路的畅通,而上耙管的吊架结构200通过钢丝绳连接上耙管吊环350,上耙管340通过第一万向节360和第一旋转接头370连接中间耙管380,而第一万向节360使得上耙管340和中间耙管380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可以在一定角度内移动,第一旋转接头370保证中间耙管380能沿其纵轴回转,而中间耙管的吊架结构200通过钢丝绳连接中间耙管吊环390,而新增了第二万向节3100和第二旋转接头3200连接下耙管3400,通过其保证下耙管3400无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可以在一定角度内移动,而第二旋转接头3200保证下耙管3400能沿其回转中心转动,在下耙管3400的高压冲水管有一端高压冲水软管3300,也是保证下耙管3400的回转,耙头的吊架结构200通过钢丝绳连接下耙管吊环3500,而下耙管3400通过一段加长吸泥软管3600连接耙头,耙头通过自身的重量和高压冲水来切削泥土,舱内泥泵将泥砂通过耙臂输送到耙吸挖泥船的泥舱内。最后增大耙管作业夹角从49°调整至55°,通过增加三个55°的吊架结构200来满足整个耙管的强度,这三个吊架结构200分别与耙头、上耙管340和中间耙管380连接,从而满足整个耙管的强度。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宗旨,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艉平台(100)、吊架结构(200)、加长耙臂(300)和弯管吊架(400),所述船艉平台(100)设于耙吸挖泥船船尾,所述吊架结构(200)与耙头和耙管连接,所述加长耙臂(300)与船体连接,所述弯管吊架(400)与加长耙臂(300)连接;其中,所述加长耙臂(300)包括:吸泥管弯头(310)、吸泥软管(320)、一字节(330)、上耙管(340)、上耙管吊环(350)、第一万向节(360)、第一旋转接头(370)、中间耙管(380)、中间耙管吊环(390)、第二万向节(3100)、第二旋转接头(3200)、高压冲水软管(3300)、下耙管(3400)、下耙管吊环(3500)和加长吸泥软管(3600),所述吸泥软管(320)通过一字节(330)连接吸泥管弯头(310)和上耙管(340),所述上耙管吊环(350)设于上耙管(340)上,所述上耙管(340)通过第一万向节(360)与第一旋转接头(370)连接中间耙管(380),所述中间耙管吊环(390)设于中间耙管(380)上,所述中间耙管(380)通过第二万向节(3100)与第二旋转接头(3200)连接下耙管(3400),所述高压冲水软管(3300)与下耙管(3400)连接,所述下耙管吊环(3500)设于下耙管(3400)上,所述加长吸泥软管(3600)连接下耙管(3400)与耙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耙吸挖泥船的挖深增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艉平台(100)、吊架结构(200)、加长耙臂(300)和弯管吊架(400),所述船艉平台(100)设于耙吸挖泥船船尾,所述吊架结构(200)与耙头和耙管连接,所述加长耙臂(300)与船体连接,所述弯管吊架(400)与加长耙臂(300)连接;其中,所述加长耙臂(300)包括:吸泥管弯头(310)、吸泥软管(320)、一字节(330)、上耙管(340)、上耙管吊环(350)、第一万向节(360)、第一旋转接头(370)、中间耙管(380)、中间耙管吊环(390)、第二万向节(3100)、第二旋转接头(3200)、高压冲水软管(3300)、下耙管(3400)、下耙管吊环(3500)和加长吸泥软管(3600),所述吸泥软管(320)通过一字节(330)连接吸泥管弯头(310)和上耙管(340),所述上耙管吊环(350)设于上耙管(340)上,所述上耙管(340)通过第一万向节(360)与第一旋转接头(370)连接中间耙管(380),所述中间耙管吊环(390)设于中间耙管(380)上,所述中间耙管(380)通过第二万向节(3100)与第二旋转接头(3200)连接下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霖张戟金华郑金龙石启正吴士国杨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