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155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5:32
提供一种具有高刚性、耐热性优异、且抗静电性也优异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的特征在于,其为至少2层以上的包含结晶性不同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层叠薄膜,所述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具有:A层,其由ΔH为78.0J/g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和,B层,其由ΔH低于82.0J/g、且具有比前述A层的ΔH低2.0~40.0J/g的ΔH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且前述B层存在于至少一个最表面侧,其中,所述ΔH表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以升温速度20℃/分钟测定的熔化吸热峰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详细而言,涉及耐热性、刚性优异、且抗静电性也优异的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
技术介绍
以往,聚丙烯的拉伸薄膜在食品、各种商品的包装用、电绝缘用、表面保护膜等广泛范围的用途中被通用地使用。然而,以往的聚丙烯薄膜的150℃下的收缩率有几十%,如果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等相比,则耐热性低,而且刚性也低,因此,用途受到限制。已提出有多种用于改良聚丙烯薄膜的物性的技术。例如已知有如下技术:通过使用包含基本等量的高分子量成分和低分子量成分(或低分子量成分少)、分子量分布宽、十氢萘可溶组分少的聚丙烯形成薄膜,从而获得刚性与加工性的均衡性(专利文献1)。然而,该技术中,可以说超过150℃那样的高温下的耐热性仍然不充分,尚未知具有高的耐热性、且耐冲击性、透明性优异的聚丙烯薄膜。本申请申请人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深入研究,结果,通过使用作为构成薄膜的聚丙烯树脂的立构规整性的指标的用13C-NMR测定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为96%以上的聚丙烯系聚合物,从而成功地提供高刚性、且耐热性高的拉伸聚丙烯薄膜(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40815号公报专利文献2:WO2015/012324号小册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前述专利文献2中,在抗静电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记载了如下课题:提供具有高的刚性、耐热性优异、且抗静电性也优异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如以下所述。1.一种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至少2层以上的包含结晶性不同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层叠薄膜,所述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具有:A层,其由ΔH为78.0J/g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和,B层,其由ΔH低于82.0J/g、且具有比前述A层的ΔH低2.0~40.0J/g的ΔH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且前述B层存在于至少一个最表面侧,其中,所述ΔH表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以升温速度20℃/分钟测定的熔化吸热峰面积。2.根据上述1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前述B层的总厚度相对于前述A层的总厚度之比(总B层/总A层)为0.01~0.5、且前述B层的总厚度为0.5~4μm。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在前述B层的最表面侧还具有:厚度为0.01~1.0μm、且由ΔH超过76.0J/g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其他层。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薄膜整体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2.0~10.5g/10分钟。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薄膜整体的表面电阻率值(LogΩ)为13.5以下。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薄膜整体的动摩擦系数为0.4以下。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150℃下的热收缩率在MD方向、TD方向上均为10.0%以下,MD方向的拉伸弹性模量为2.0GPa以上、TD方向的拉伸弹性模量为3.8GPa以上。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层压后的MD方向的层压强度为1.2N/15mm以上。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聚丙烯薄膜具有高结晶性的A层和低结晶性的B层的至少2层、且具备B层配置于最表面侧的层叠结构,因此,混炼于至少一个层的抗静电剂在配置于最表面侧的低结晶性的B层的表面渗出。其结果,可以在维持高结晶性的A层所具有的优异的耐热性、刚性不变的情况下,还发挥良好的抗静电性。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聚丙烯薄膜为一种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至少2层以上的包含结晶性不同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层叠薄膜,所述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具有:A层,其由ΔH为78.0J/g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和,B层,其由ΔH低于82.0J/g、且具有比前述A层的ΔH低2.0~40.0J/g的ΔH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且前述B层存在于至少一个最表面侧,其中,所述ΔH表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以升温速度20℃/分钟测定的熔化吸热峰面积(总熔解热)。此处,上述ΔH是成为结晶性的指标的值。结晶性越高,其晶体熔解所需的能量变得越大,因此,ΔH越大,表示越为高结晶性。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对于薄膜制膜中使用的原料,分别以升温速度20℃/分钟测定DSC曲线而求出ΔH。首先,对最赋予本专利技术特征的A层、B层的ΔH进行说明。A层为承担耐热性、刚性、层压后的机械强度等的高结晶性的层,ΔH必须为78.0J/g以上,更优选80.0J/g以上、进一步优选81.0J/g以上、进而82.0J/g以上。A层的ΔH小时,拉伸弹性模量等刚性变小,故不优选。另外,A层的ΔH优选104.0J/g以下,更优选102.0J/g以下,进一步优选100.0J/g以下。A层的ΔH过大时,需要高温长时间的制造,有现实的工业制造变困难的担心。另一方面,B层为比A层位于最表面侧的低结晶性的层,混炼于低结晶性的B层(表皮层)的抗静电剂当然在最表面侧的B层表面渗出,混炼于高结晶性的A层(芯层)的抗静电剂也在最表面侧的B层表面渗出,承担赋予优异的抗静电性的作用。为此,B层的ΔH必须低于82.0J/g、且具有比A层的ΔH低2.0~40.0J/g的ΔH。B层的ΔH为82.0J/g以上时,抗静电剂的渗出量变少,抗静电性变得不充分。另外,有薄膜的滑动性差的倾向,有无法进行稳定的制膜的担心。进而,后述的层压强度有时变小。优选的B层的ΔH为81.0J/g以下,更优选80.0J/g以下,特别优选低于78.0J/g。B层的ΔH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ΔH优选60.0J/g以上。ΔH小于60.0J/g时,拉伸弹性模量变小、或热收缩率变大、或透明性降低、或有时会附着于辊。另外,A层的ΔH与B层的ΔH之差(A层的ΔH-B层的ΔH)为2.0~40.0J/g。该差小于2.0J/g时,有将高结晶性层与低结晶性层层叠而实现兼顾目标耐热性和抗静电性的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变得不充分的担心。另一方面,该差大于40.0J/g时,低结晶性层通过拉伸时的热而施加热,有发生白化等问题。ΔH的差的优选的范围为3.0~25J/g、更优选4.0~15J/g。本专利技术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中,为了增大A层的聚丙烯系树脂的结晶性(ΔH),有:降低A层的分子量;减少聚丙烯系树脂中的共聚单体;提高作为树脂的立构规整性的指标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增多分子量约为10万以下的低分子量成分的量;等方法。这是由于,分子量约为10万以下的低分子量成分的加快结晶速度的作用较大。另外,分子量约为100万以上的高分子量成分作为结晶成核剂发挥作用,有促进低分子量成分的结晶速度的作用,因此,将低分子量成分与少量的高分子量成分混合并增大分子量分布(Mw/Mn)也是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了减小B层的聚丙烯系树脂的结晶性(ΔH),有:增大B层的分子量;增多聚丙烯系树脂中的共聚成分;降低内消旋五单元组分率;等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层叠薄膜如上述有如下特征:A层、B层的ΔH(总熔解热)、和限定它们的差,DSC曲线中的熔化吸热峰温度也成为结晶性的标准之一。A层的熔化吸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至少2层以上的包含结晶性不同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层叠薄膜,所述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具有:A层,其由ΔH为78.0J/g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和,B层,其由ΔH低于82.0J/g、且具有比所述A层的ΔH低2.0~40.0J/g的ΔH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且所述B层存在于至少一个最表面侧,其中,所述ΔH表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以升温速度20℃/分钟测定的熔化吸热峰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28 JP 2016-0640511.一种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至少2层以上的包含结晶性不同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层叠薄膜,所述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具有:A层,其由ΔH为78.0J/g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和,B层,其由ΔH低于82.0J/g、且具有比所述A层的ΔH低2.0~40.0J/g的ΔH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形成,且所述B层存在于至少一个最表面侧,其中,所述ΔH表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以升温速度20℃/分钟测定的熔化吸热峰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所述B层的总厚度相对于所述A层的总厚度之比(总B层/总A层)为0.01~0.5、且所述B层的总厚度为0.5~4μ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拉伸层叠聚丙烯薄膜,其中,在所述B层的最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下理山田浩司多贺敦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