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式止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5321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嵌入式止血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现有技术中肢体结合部创伤不易止血,本申请采用止血装置包括储气模块、所述控制装置以及气囊;该装置利用一次性储气瓶和膨胀式止血气囊,在自适应压力调节系统的控制下,以伤道填充和加压膨胀方式,实现肢体结合部贯穿伤或盲道伤的阻断性止血和快速凝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嵌入式止血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止血装置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肢体结合部血管分布丰富,且血管粗、压力高,被枪弹击中、硬物扎入或刺穿后极易造成动脉血管壁的损伤或断裂,从而引起伤员的快速失血。该部位失血出血速度快、血流压力高,其构造结构又限制了加压包扎和止血带阻断等常规止血手段的使用,是造成失血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现有技术中缺乏针对上述肢体部位的贯穿伤或盲道伤的阻断性止血和快速凝血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嵌入式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装置包括储气模块、所述控制装置以及气囊;所述储气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气体快接插头和快接插座相连;所述控制模块中的电磁阀一端通过所述气体快接插头与所述储气模块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气囊的气体管路相连。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控制盒、电磁阀、快接插头;所述控制盒包括微处理器和供电电路,固定于所述电磁阀上方;所述压力传感器置于气室内,检测所述气囊内压力变化。优选的,所述储气模块具体为储气瓶,所述储气瓶最大耐压约为2Mpa,可内置8g液态CO2。优选的,所述储气模块包括流量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上部为流量调节旋钮,旋转所述流量调节旋钮可打开或关闭流量调节阀。优选的,所述快速插座和所述快接插头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密封部,保证两者结合时,无论所述储气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对旋转到任何角度都不会有气体或液体泄漏,所述密封部设置在所述快速插座和所述快接插头相互结合时,相对所述储气模块的分离按钮更加靠近所述储气模块的一侧。优选的,所述储气瓶包括内胆和外壳两层结构,在内胆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反射层,保温反射层可以采用多层镀膜结构,多层镀膜结构可以是多层铝箔或是多层红外反射层。优选的,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之间为真空层,真空层的真空度为0.1-0.01Pa。优选的,所述储气瓶内部还包括压力传感器。优选的,所述储气瓶瓶口设置防爆装置。优选的,所述控制盒的面板上设置有启动开关、状态指示灯和蜂鸣报警器。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装置利用一次性储气瓶和膨胀式止血气囊,在自适应压力调节系统的控制下,以伤道填充和加压膨胀方式,实现肢体结合部贯穿伤或盲道伤的阻断性止血和快速凝血。在完成伤道快速止血后,压力调节系统可检测血流搏动,自动降低止血气囊的充盈压力,从而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周围未损伤组织的供血,避免因长时间缺血造成未损伤组织的局部坏死。同时,在后期伤口清创和修复过程中,通过对止血气囊快速放气,实现止血装置快速从伤道中抽离,从而减少止血残留物,简化清创流程。(2)该装置不仅适用于肢体结合部贯穿伤和盲道伤的快速止血,还可应用于人体其他部位贯穿伤和盲道伤的快速填充性止血,进而提高血管损伤所引起快速失血的现场救治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嵌入式有源急救止血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储气模块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储气模块的流量调节阀示意图;图4-1是本专利技术控制模块的外观视角示意图;图4-2是本专利技术控制模块的剖切视角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控制模块的控制盒的示意图;图6是控制模块控制原理图。图中:1-流量调节旋钮,2-阀体,3-分离按钮,4-快速插座,5-气体通道,6-流量调节阀,7-高压储气瓶,10-储气模块,20-控制模块,30-伸缩式止血气囊,21-气体快接插头,22-控制盒,23-微型电磁阀,24-气囊支杆通气口,25-压力传感器通气口,26-压力传感器,221-启动开关,222-异常报警指示灯,223-加压完成指示灯,224-气瓶未移除指示灯,225-蜂鸣器。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嵌入式有源急救止血装置由储气模块10、控制模块20和伸缩式止血气囊30等三部分构成。储气模块10与控制模块20通过气体快接插头和快接插座相连,便于拆卸。控制模块20控制气路电磁阀,对伸缩式止血气囊30充气、加压,并实现伸缩式止血气囊30充气时的压力保护和止血后的阶梯式降压。伸缩式止血气囊30以两级嵌套抽拉式支杆作为支撑,在气体压力推动下扩展和延伸,以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伤道;伸缩式止血气囊30采用高弹性硅胶囊体,外层覆盖止血材料,气囊膨胀后压迫止血材料与伤道出血组织充分接触,达到伤道内加压止血和局部凝血的目的。止血气囊的支杆采用医用不锈钢材料,在保证插入时支撑强度前提下,尽量减少支杆直径,便于急救止血时伸缩式止血气囊插入伤道。在制造过程中,为保证气囊与支杆之间的气密性,采用热压胶合方式将气囊与支撑杆外表面连接固定。止血气囊30的采用医用硅橡胶材料,气囊表面在内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可向外膨胀延伸,从而与伤道内的血管相接,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在使用时,考虑到止血气囊的上端和下端常常位于伤道的出口或入口处,如果气囊表面的膨胀系数相同,在伤道的出口或入口处的气囊将可能会从伤道中膨胀出来,其后果是止血气囊30将无法充气到预期的止血压力,造成止血失败,同时膨出气囊也不便于伤口的外部包扎。因此在进行气囊膨胀系数设计时,在气囊上端处,气囊与固定式支杆采用热压胶合的连接方式形成连接部,在气囊下端处,气囊与可延伸支撑杆采用热压胶合的连接方式形成连接部;在位于气囊上端和下端上下1-2cm区域范围内,其材料的弹性系数为中间区域的2倍,从而在保证伤道内气囊加压适形膨胀的前提下,方式气囊从伤道入口或出口膨出,达到预期加压止血效果。止血气囊内压力在大于人体血管收缩且能够与出血血管充分接触式时,理论上可将血管出血点封堵。但过高的压力或持续时间过长,将会对周边组织产生损伤,甚至会产生组织撕裂或坏死,从而造成二次损伤。因此在进行止血气囊设计时,需在气囊表面附着止血药物或材料,在压迫止血的同时,在血管出血点处进行凝血,产生局部血栓,从而利用血栓封堵出血点,进而可适当降低止血气囊内压力值,降低二次损伤的发生。因止血气囊在进行止血时,气囊充气后表面积可能扩大几倍到十几倍不等,如采用粉状或固态止血药物或材料,并不能保证在膨胀后的气囊表面均匀分布,局部位置达不到凝血效果。为此,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拟选用多态壳聚糖止血材料。该止血材料在23℃以下为液态,大于23℃时为胶体状态。因此在止血气囊加工制作时,保持生产环境温度为23℃以下,将多态壳聚糖止血材料灌装至止血气囊和水溶性保护膜之间,在止血气囊处于存储态时,可保证液态的壳聚糖止血材料均匀压缩在止血气囊和水溶性保护膜之间。在进行止血时,止血气囊插入的止血部位大量出血,温度至少高于35℃,此时多态壳聚糖止血材料成胶体状态,由于其与止血气囊表面的粘附作用,会随着气囊表面的膨胀而拉伸,故在止血气囊任意表面均有止血材料分布,从而保证了止血气囊的凝血效果。在日常存储状态时,止血气囊30封装于无菌包装袋内。包装袋采用聚乙烯材料,按照无菌物品消毒规范要求,止血气囊经环氧乙烷或γ射线消毒后,按密封于无菌包装袋内,经消毒后的止血气囊30无菌有效期为3年。在使用前,伸缩式止血气囊30处于收拢状态。其中,可延伸支撑杆收拢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嵌入式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装置包括储气模块、所述控制装置以及气囊;所述储气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气体快接插头和快接插座相连;所述控制模块中的电磁阀一端通过所述气体快接插头与所述储气模块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气囊的气体管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入式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装置包括储气模块、所述控制装置以及气囊;所述储气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气体快接插头和快接插座相连;所述控制模块中的电磁阀一端通过所述气体快接插头与所述储气模块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气囊的气体管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控制盒、电磁阀、快接插头;所述控制盒包括微处理器和供电电路,固定于所述电磁阀上方;所述压力传感器置于气室内,检测所述气囊内压力变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模块具体为储气瓶,所述储气瓶最大耐压约为2Mpa,可内置8g液态CO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模块包括流量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上部为流量调节旋钮,旋转所述流量调节旋钮可打开或关闭流量调节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插座和所述快接插头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晁勇于友涛帅万钧乔龙学张少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