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板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477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面板灯,包括底盘、安装在底盘上的光源、按照光源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控光元件和第二控光元件。其中,第一控光元件和第二控光元件的同一方向表面上均设置有微结构,微结构包括多个紧密排布的多边形结构单元,且多边形结构单元中间向外凸起。第一控光元件和第二控光元件依次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配光,以控制面板灯的UGR小于1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两层控光元件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两次控光,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面板灯的UGR眩光,以使面板灯的UGR控制在小于16的范围内。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还可以使灯具的出光表面亮度均匀,从而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照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板灯
本技术涉及照明
,特别是涉及一种面板灯。
技术介绍
近年来,出口欧盟的室内灯具都有防眩光的标准,将UGR(UnifiedGlareRating,统一眩光值)限值作为灯具的一个强制标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参考。早在1995年,CIE(国际照明委员会)就已经把UGR作为评价室内照明环境不舒适眩光的指标。照明灯具对眩光及照明舒适度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市场中在教育、医疗、高端办公场所等环境也都会对UGR有很高要求。例如,在教育、医疗、高端办公场所都规定了灯具的最低眩光等级要求UGR<19。但这都是一般性要求,在实际使用时,客户还是会倾向于UGR更小的灯具。下表为UGR等级及人眼感受的对应表格,工作和学习场所的UGR值越小越好,UGR太大会导致使用者目眩、情绪紧张、焦虑等不舒服的感觉。UGR值不舒适眩光程度28严重刺眼25刺眼22略感晃眼19不舒服16略感不舒服13有轻微感觉传统的办公室防眩光灯具是荧光灯管格栅灯,它将光源隐藏到格栅反射罩内部,通过格栅片遮光角达到控制眩光的目的。但对于LED面板灯,其灯具结构及外观限制不适合做格栅处理,所以眩光比传统荧光灯管更难控制,目前LED面板灯控制眩光一般只能通过防眩光棱镜板板或控光膜将大角度(大于65度)的光收窄到中间区域,减少大角度光增加中心区域光强的方式来控制UGR。目前业内常见的防眩光棱镜板(膜)原理上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微结构来控制光线方向,将65度以外的光偏折到中心区域,实现减少大角度方向光强占比,增加中心区域光强的方式来减少眩光。从实现工艺上区分主要有3种:挤压成型棱镜板、热压成型棱镜板、微结构防眩光膜。而挤压成型棱镜板和热压成型棱镜板只是工艺上有所不同,产品在外观上很相似,区别不大,所以从外观上区分控光产品只有两种:有一定厚度的棱镜板、很薄的微结构控光膜。其中,挤压成型棱镜板和热压成型棱镜板的微结构都为边长1mm左右的六边锥形或四边锥形,由于工艺的问题这种棱镜板的微结构尺寸不能太大。如图1所示,棱镜板的微结构的最优尺寸应该为一般这种棱镜板的整体尺寸H≤2mm,板材太厚工艺成型很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实际使用,并且所有尖角处都会有大于0.2mm的倒角,所以这种棱镜板的微结构尺寸大小有一定上限,故防眩光效果也存在着极限。微结构防眩光膜是通过UV(UltravioletRays)转印的工艺将模具上的微结构“复印”在光学级透明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上,这种微结构的材料为光学级透明UV胶(即无影胶),由于UV胶的粘附性很强,流动性很差,所以对微结构尺寸有一定要求,一般最佳尺寸在20~50um,微结构尺寸太大很容易产生蒸汽而出现气泡,同时,太大的微结构可能会由于UV胶表面干的过快导致底层溶剂挥发不畅而产生气泡。并且,UV转印的方式对工艺环境要求也很苛刻,需要绝对的无尘环境,对温度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种膜的控光效果也存在一定的极限。由此,如何在节约工艺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灯具UGR值,以使灯具的出光表面亮度均匀,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照明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面板灯。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面板灯,包括:底盘、安装在底盘上的光源、按照所述光源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控光元件和第二控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控光元件的同一方向表面上均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多个紧密排布的多边形结构单元,且多边形结构单元中间向外凸起。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控光元件依次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配光,以控制所述面板灯的UGR小于16。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包括控光膜或棱镜板,所述第二控光元件包括控光膜或棱镜板。可选地,若所述第二控光元件采用控光膜,则所述面板灯还包括:透明板,其贴设在所述控光膜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以固定支撑所述控光膜。可选地,面板灯还包括:扩散板,设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一控光元件之间,以均匀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可选地,所述多边形结构单元采用正多边形结构单元。可选地,所述正多边形结构单元采用正六边形结构单元。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和第二控光元件上具有微结构的表面均背向所述光源。可选地,所述光源包括LED灯,所述LED灯以阵列的形式分布在所述底盘上。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两层控光元件的方案能够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两次控光,与目前常见的单层控光元件方案相比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面板灯的UGR眩光,以使面板灯的UGR控制在小于16的范围内。同时,本技术的方案还可以使灯具的出光表面亮度均匀,从而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照明效果。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棱镜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面板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面板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b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面板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c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面板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d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面板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棱镜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a至图5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不同实施例的控光膜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6示出了不同数量控光元件、不具有控光元件的面板灯的光强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灯,参见图2,面板灯1包括底盘11、安装在底盘11上的光源(图中未示出)、按照光源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控光元件12和第二控光元件13。其中,第一控光元件12和第二控光元件13的同一方向表面上均设置有微结构,微结构包括多个紧密排布的多边形结构单元,且多边形结构单元中间向外凸起。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光元件12和第二控光元件13依次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配光,以控制面板灯1的UGR小于16。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两层控光元件的方案能够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两次控光,与目前常见的单层控光元件方案相比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面板灯的UGR眩光,以使面板灯的UGR控制在小于16的范围内。同时,本技术的方案还可以使灯具的出光表面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板灯,包括:底盘、安装在底盘上的光源、按照所述光源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控光元件和第二控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控光元件的同一方向表面上均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多个紧密排布的多边形结构单元,且多边形结构单元中间向外凸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板灯,包括:底盘、安装在底盘上的光源、按照所述光源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控光元件和第二控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控光元件的同一方向表面上均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多个紧密排布的多边形结构单元,且多边形结构单元中间向外凸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和所述第二控光元件依次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配光,以控制所述面板灯的UGR小于1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光元件包括控光膜或棱镜板,所述第二控光元件包括控光膜或棱镜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灯,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控光元件采用控光膜,则所述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