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小车提梁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4492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小车提梁机,包括主梁、支脚和底座,所述主梁两端的底端安装有支脚,支脚的底端安装有稳定座,所述底座的底端安装有滚轮,所述主梁之间两端的中央均安装有连接座,且主梁的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小车和第二小车,第一小车和第二小车的顶部均安装有卷扬机,卷扬机的输出端安装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端安装有防坠器,防坠器的输出端固定有提梁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安装有主梁、支脚和底座,主梁之间两端的中央均安装有连接座,连接座的两端均延伸至主梁的内部并通过固定杆固定,便于装置根据起吊需求调节主梁与连接座之间的距离,便于装置调节使用间距,便于增加装置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小车提梁机
本技术涉及提梁机
,具体为一种双小车提梁机。
技术介绍
提梁机是一种为桥梁建设而专门设计的一种门式起重机,提梁机主要由拼装式主梁、支腿、天车等组成,构件间采用销轴及高强螺栓连接,易于拆装、运输,与普通门式起重机相比,安装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现有的提梁机大多为单车提梁,小车在滑轨上滑动行驶的过程中稳定性不佳,易产生晃动,从而使得起吊的物件发生晃动,易使得起吊物件倾斜或坠落,而且现有的提梁机多为固定式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根据使用需求调节使用间距,适用性不佳,同时现有的提梁机的滑轨外露,易使得环境中的灰尘杂质落入滑轨内部,造成滑轨堵塞,不仅易造成小车车轮的磨损,也易影响小车的滑动,从而影响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小车提梁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小车提梁机,包括主梁、支脚和底座,所述主梁两端的底端均通过法兰盘可拆卸安装有支脚,支脚的底端均通过法兰盘安装有稳定座,且稳定座的底端设有底座,底座顶部的中央皆均匀安装有液压伸缩柱,液压伸缩柱两端稳定座的底部均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均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小车提梁机,包括主梁(1)、支脚(3)和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1)两端的底端均通过法兰盘(17)可拆卸安装有支脚(3),支脚(3)的底端均通过法兰盘(17)安装有稳定座(5),且稳定座(5)的底端设有底座(7),底座(7)顶部的中央皆均匀安装有液压伸缩柱(25),液压伸缩柱(25)两端稳定座(5)的底部均铰接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的底端均安装有第一滚轮(21),第一滚轮(21)均与底座(7)固定连接,且支撑杆(6)的一侧均通过弹簧(20)与稳定座(5)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杆(6)一侧底座(7)顶部的边缘位置处均安装有限位块(26),所述底座(7)的底端通过固定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小车提梁机,包括主梁(1)、支脚(3)和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1)两端的底端均通过法兰盘(17)可拆卸安装有支脚(3),支脚(3)的底端均通过法兰盘(17)安装有稳定座(5),且稳定座(5)的底端设有底座(7),底座(7)顶部的中央皆均匀安装有液压伸缩柱(25),液压伸缩柱(25)两端稳定座(5)的底部均铰接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的底端均安装有第一滚轮(21),第一滚轮(21)均与底座(7)固定连接,且支撑杆(6)的一侧均通过弹簧(20)与稳定座(5)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杆(6)一侧底座(7)顶部的边缘位置处均安装有限位块(26),所述底座(7)的底端通过固定架(22)安装有第二滚轮(8),且支脚(3)的一侧均安装有防护爬梯(4),所述主梁(1)之间两端的中央均安装有连接杆(24),连接杆(24)的两端均延伸至主梁(1)的内部并通过固定杆(23)固定,且主梁(1)顶部的边缘位置处皆均匀安装有防护栏(16),所述主梁(1)顶部的一端均安装有控制室(15),控制室(15)一端主梁(1)的顶部皆均匀安装有滑轨(30),且主梁(1)的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一小车(9)和第二小车(12),第一小车(9)和第二小车(12)底部的边缘位置处均安装有车轮(29),车轮(29)均与滑轨(3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小车(9)和第二小车(12)之间均通过连接座(11)固定连接,第一小车(9)和第二小车(12)的顶部均安装有卷扬机(28),卷扬机(28)的输出端通过收卷座均匀安装有钢丝绳(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伟杨自乾崔廷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路港起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