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知雨专利>正文

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35451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水产养殖池的底壁为倾斜的缓坡结构,水产养殖池内设置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两个推水混氧装置分别为设置于底壁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和设置于底壁深水端的上方的面推水混氧装置,面推水混氧装置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底推水混氧装置;底推水混氧装置用于在水产养殖池内产生从浅水端至深水端的水流,面推水混氧装置用于在水产养殖池内产生从第二侧壁至第一侧壁流动的水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于两个不同端、不同深度处推水混氧装置的推水作用,使养殖水体分别在鱼池下部和上部进行对向不同面流动,当水流撞击对面鱼池内壁,改向下沉或上升形成立体内循环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
本技术涉及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鱼菜共生的养殖行业中,在养殖水体循环及残饵、鱼粪处理问题上,本行业传统的养殖系统主要是通过大量换水、平面推水循环、鱼粪分离机等高成本高能耗设施实现水循环和鱼粪分离。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传统养殖系统的水体采用大量换水和平面推水循环实现水体的循环,循环效果差;2.传统养殖水体中鱼粪难收集、鱼粪收集成本高;3.过量有机物在养殖池内发酵对水产产生毒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水体循环效果好;本技术还通过优选的技术方案,解决传统养殖水体中鱼粪难收集、收集成本高和过量有机物在养殖池内发酵对水产产生毒害等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所述水产养殖池的底壁为倾斜的缓坡结构,所述底壁的两端分别为浅水端和深水端,所述浅水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深水端,所述水产养殖池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为与所述浅水端对接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深水端对接的第二侧壁;所述水产养殖池内设置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两个推水混氧装置分别为设置于所述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和设置于所述深水端的上方的面推水混氧装置,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内产生从浅水端至深水端的水流,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内产生从第二侧壁至第一侧壁流动的水流。作为优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水口和气液混合出口,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气液混合出口连通的混合区,所述进水口与混合区之间设置有变径环,所述变径环的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混合区连通的变径区,所述推水混氧装置还具有与所述混合区连通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变径环设置,且所述进气口具有背向所述变径环的斜口结构。作为优选:所述进气口通过输气管道连接有空气加热机。作为优选: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气流开关。作为优选:所述底壁的深水端设置有鱼粪收集排泄装置,所述鱼粪收集排泄装置包括鱼粪收集容器和鱼粪排泄装置,所述鱼粪排泄装置设置在所述鱼粪收集容器内,所述鱼粪收集容器面向所述浅水端的侧壁为防吸网板。作为优选:所述防吸网板与所述第二侧壁平行。作为优选:所述防吸网板的下端与所述底壁相接,所述防吸网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等高。作为优选:所述防吸网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鱼粪收集容器上。作为优选:所述鱼粪收集容器内还设置有底排污面板和上排污面板,所述底排污面板与所述上排污面板组成V型结构,所述上排污面板位于所述底排污面板的上方,所述底排污面板的下端与所述防吸网板的下端相接,所述底排污面板和所述上排污面板将所述鱼粪收集容器的内腔分隔为下排泄区、上排泄区和收集缓冲区,所述底排污面板与所述上排污面板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收集缓冲区分别通过所述底排污面板上的通孔和所述上排污面板上的通孔连通所述下排泄区和所述上排泄区。作为优选:所述鱼粪排泄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排泄区内的水泵和设置在所述下排泄区内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周壁上开设有连通其内部和下排泄区的排污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于两个不同端、不同深度处推水混氧装置的推水作用,使养殖水体分别在鱼池下部和上部进行对向不同面流动,当水流撞击对面鱼池内壁,改向下沉或上升形成立体内循环流动。残饵、鱼粪随缓慢运动的水体保持基本完整并逐步沉降于养殖池深水区。通过本技术优选方案中设置的鱼粪排泄装置,使沉降于养殖池深水区的鱼粪随设置于养殖池深水区的鱼粪排泄装置排出水体,进而实现鱼粪在水产养殖池水体外的集中发酵。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鱼粪收集排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鱼粪收集排泄装置的侧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推水混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水产养殖池;101、底壁;102、第一侧壁;103、第二侧壁;111、底推水混氧装置;112、面推水混氧装置;1101、进水口;1102、进气口;1103、气液混合出口;1104、变径区;1105、变径环;1106、混合区;1107、气流开关;120、鱼粪收集容器;121、防吸网板;122、底排污面板;123、上排污面板;1201、下排泄区;1202、收集缓冲区;1203、上排泄区;130、鱼粪排泄装置;131、水泵;132、排污管;133、水泵座;140、空气加热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100。水产养殖池100的底壁101为倾斜的缓坡结构,底壁101的两端分别为浅水端和深水端。浅水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深水端,水产养殖池100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为与浅水端对接的第一侧壁102以及与深水端对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底壁(101)为倾斜的缓坡结构,所述底壁(101)的两端分别为浅水端和深水端,所述浅水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深水端,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为与所述浅水端对接的第一侧壁(102)以及与所述深水端对接的第二侧壁(103);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设置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两个推水混氧装置分别为设置于所述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111)和设置于所述深水端的上方的面推水混氧装置(112),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112)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111);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111)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浅水端至深水端的水流,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112)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第二侧壁(103)至第一侧壁(102)流动的水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包括水产养殖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底壁(101)为倾斜的缓坡结构,所述底壁(101)的两端分别为浅水端和深水端,所述浅水端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深水端,所述水产养殖池(100)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为与所述浅水端对接的第一侧壁(102)以及与所述深水端对接的第二侧壁(103);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设置有两个推水混氧装置,两个推水混氧装置分别为设置于所述浅水端的底推水混氧装置(111)和设置于所述深水端的上方的面推水混氧装置(112),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112)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111);所述底推水混氧装置(111)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浅水端至深水端的水流,所述面推水混氧装置(112)用于在所述水产养殖池(100)内产生从第二侧壁(103)至第一侧壁(102)流动的水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推水混氧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水口(1101)和气液混合出口(1103),所述推水混氧装置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1)和气液混合出口(1103)连通的混合区(1106),所述进水口(1101)与混合区(1106)之间设置有变径环(1105),所述变径环(1105)的内部具有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1)和混合区(1106)连通的变径区(1104),所述推水混氧装置还具有与所述混合区(1106)连通进气口(1102),所述进气口(1102)靠近所述变径环(1105)设置,且所述进气口(1102)具有背向所述变径环(1105)的斜口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1102)通过输气管道连接有空气加热机(14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循环、残饵鱼粪集中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1102)处设置有气流开关(1107)。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知雨
申请(专利权)人:陈知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