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83544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左侧顶部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右侧通过第一出水管连接有排污仓,所述排污仓的内腔壁左右对称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过滤网,所述排污仓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二出水管连接有第一循环泵,通过活性炭过滤层、火山石过滤层和吸附异味层均呈S型,实现了对进入过滤仓的水质过滤接触面积的增大,通过清水仓的内腔右侧壁安装有紫外线消毒器的设置,便于对进入清水仓的水质再次进行杀菌消毒,紫外线消毒器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便于对紫外线消毒器起到保护的效果,大大提升了该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鱼池水质净化
,具体为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好的水质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尤其炎热夏季淡水水产养殖是鱼病流行的高峰期,必须加强鱼病预防工作,保持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质和养殖环境的卫生,另外还需要间隔地对鱼池内加氧。目前养鱼大都采用敞开式流水养鱼模式,为节约资源用到地下水,现有的循环水养殖处理系统成本较高,水处理效果差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左侧顶部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右侧通过第一出水管连接有排污仓,所述排污仓的内腔壁左右对称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过滤网,所述排污仓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二出水管连接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右侧通过第二进水管连接有过滤仓,所述过滤仓的右侧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呈L型,所述凹槽之间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把手,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安装有强力活性炭过滤层,所述支撑板的左侧中部通过第二连接板安装有火山石过滤层,所述支撑板的左侧底部通过第三连接板安装有吸附异味层,所述吸附异味层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三出水管连接有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二循环泵的右侧通过第三进水管连接有清水仓,所述清水仓的右侧底部通过第四出水管连接有鱼池。优选的,所述水泵的左侧连接有第一进水管。优选的,所述排污仓的顶部安装有上盖,所述上盖的顶部设有第一把手。优选的,所述强力活性炭过滤层、火山石过滤层和吸附异味层均呈S型设置。优选的,所述清水仓的内腔右侧壁安装有紫外线消毒器,所述紫外线消毒器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优选的,所述第二进水管伸入过滤仓的高度高于强力活性炭过滤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通过排污仓的内腔壁左右对称设有定位板,通过定位板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有过滤网的设置,便于将水质进行初步过滤,通过螺栓和上盖的设置,便于将过滤网进行拆卸与安装,避免长时间使用留太多残留物,影响过滤效果,通过排污仓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二出水管连接有第一循环泵,第一循环泵的右侧通过第二进水管连接有过滤仓的设置,便于将排污仓过滤好的水质输送至过滤仓,通过凹槽的形状呈L型的设置,便于将支撑板支撑住,还起到了方便对支撑板进行拆卸与安装,从而实现了对活性炭过滤层、火山石过滤层和吸附异味层的拆卸与安装,通过活性炭过滤层、火山石过滤层和吸附异味层均呈S型,实现了对进入过滤仓的水质过滤接触面积的增大,通过清水仓的内腔右侧壁安装有紫外线消毒器的设置,便于对进入清水仓的水质再次进行杀菌消毒,紫外线消毒器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便于对紫外线消毒器起到保护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了该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的过滤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的凹槽和支撑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水泵、3第一进水管、4第一出水管、5排污仓、6上盖、7第一把手、8定位板、9螺栓、10过滤网、11第二出水管、12第一循环泵、13第二进水管、14过滤仓、15凹槽、16支撑板、17第一连接板、18第二连接板、19第三连接板、20强力活性炭过滤层、21火山石过滤层、22吸附异味层、23第二把手、24第三出水管、25第二循环泵、26第三进水管、27清水仓、28紫外线消毒器、29保护壳、30第四出水管、31鱼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左侧顶部安装有水泵2,所述水泵2的右侧通过第一出水管4连接有排污仓5,所述排污仓5的内腔壁左右对称设有定位板8,所述定位板8的上端通过螺栓9连接有过滤网10,所述排污仓5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二出水管11连接有第一循环泵12,所述第一循环泵12的右侧通过第二进水管13连接有过滤仓14,所述过滤仓14的右侧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呈L型,所述凹槽15之间连接有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把手23,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17安装有强力活性炭过滤层20,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中部通过第二连接板18安装有火山石过滤层21,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底部通过第三连接板19安装有吸附异味层22,所述吸附异味层22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三出水管24连接有第二循环泵25,所述第二循环泵25的右侧通过第三进水管26连接有清水仓27,所述清水仓27的右侧底部通过第四出水管30连接有鱼池31。具体的,所述水泵2的左侧连接有第一进水管3。具体的,所述排污仓5的顶部安装有上盖6,所述上盖6的顶部设有第一把手7。具体的,所述强力活性炭过滤层20、火山石过滤层21和吸附异味层22均呈S型设置。具体的,所述清水仓27的内腔右侧壁安装有紫外线消毒器28,所述紫外线消毒器28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29。具体的,所述第二进水管13伸入过滤仓14的高度高于强力活性炭过滤层20。工作原理:本技术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使用时,通过排污仓5的内腔壁左右对称设有定位板8,通过定位板8的上端通过螺栓9连接有过滤网10的设置,便于将水质进行初步过滤,通过螺栓9和上盖6的设置,便于将过滤网10进行拆卸与安装,避免长时间使用留太多残留物,影响过滤效果,通过排污仓5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二出水管11连接有第一循环泵12,第一循环泵12的右侧通过第二进水管13连接有过滤仓14的设置,便于将排污仓5过滤好的水质输送至过滤仓14,通过凹槽15的形状呈L型的设置,便于将支撑板16支撑住,还起到了方便对支撑板16进行拆卸与安装,从而实现了对活性炭过滤层20、火山石过滤层21和吸附异味层22的拆卸与安装,通过活性炭过滤层20、火山石过滤层21和吸附异味层22均呈S型,实现了对进入过滤仓14的水质过滤接触面积的增大,通过清水仓27的内腔右侧壁安装有紫外线消毒器28的设置,便于对进入清水仓27的水质再次进行杀菌消毒,紫外线消毒器28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29,便于对紫外线消毒器28起到保护的效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左侧顶部安装有水泵(2),所述水泵(2)的右侧通过第一出水管(4)连接有排污仓(5),所述排污仓(5)的内腔壁左右对称设有定位板(8),所述定位板(8)的上端通过螺栓(9)连接有过滤网(10),所述排污仓(5)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二出水管(11)连接有第一循环泵(12),所述第一循环泵(12)的右侧通过第二进水管(13)连接有过滤仓(14),所述过滤仓(14)的右侧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呈L型,所述凹槽(15)之间连接有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把手(23),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17)安装有强力活性炭过滤层(20),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中部通过第二连接板(18)安装有火山石过滤层(21),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底部通过第三连接板(19)安装有吸附异味层(22),所述吸附异味层(22)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三出水管(24)连接有第二循环泵(25),所述第二循环泵(25)的右侧通过第三进水管(26)连接有清水仓(27),所述清水仓(27)的右侧底部通过第四出水管(30)连接有鱼池(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池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左侧顶部安装有水泵(2),所述水泵(2)的右侧通过第一出水管(4)连接有排污仓(5),所述排污仓(5)的内腔壁左右对称设有定位板(8),所述定位板(8)的上端通过螺栓(9)连接有过滤网(10),所述排污仓(5)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二出水管(11)连接有第一循环泵(12),所述第一循环泵(12)的右侧通过第二进水管(13)连接有过滤仓(14),所述过滤仓(14)的右侧开设有凹槽(15),且凹槽(15)呈L型,所述凹槽(15)之间连接有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把手(23),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17)安装有强力活性炭过滤层(20),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中部通过第二连接板(18)安装有火山石过滤层(21),所述支撑板(16)的左侧底部通过第三连接板(19)安装有吸附异味层(22),所述吸附异味层(22)的底部右侧通过第三出水管(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立灏赵贵兵杨安平朱树文岳桂存车勤富李树琼岳轩岩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博曦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