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淑丽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2159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包括前车轮、健身助力移动机构、风扇机构、升降座椅机构、后车轮、支撑轴一、支撑轴二、可调减震前轮支架、圆管、车把支架、车把,装置的移动动力来源于人们的跑步,可以改变跑步装置的坡度增强人们锻炼强度,装置可以根据人们使用需求调节车座的高度,满足人们使用需求,装置具有风扇机构,可以为运动中人们降温,使人们舒适凉爽,具有多功能性,装置能够根据行驶不同路面改变缓冲装置的缓冲强度。前车轮的中间与支撑轴一轴承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的顶端与圆管相连接,圆管与健身助力移动机构的左端相连接,健身助力移动机构的右端与风扇机构相连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自行车。
技术介绍
不论是对于记忆力较强还是较弱的人来说,骑行都具有提高记忆力的作用,缓解帕金森,骑车可以改善与运动有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情况,骑行也可以防癌,日常缺乏运动,就是容易致癌的不良行为之一,长期坚持骑自行车可增强心血管功能,尤其是有氧运动,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力,起到健身防癌的作用,现有的自行车大多数为腿部骑行自行车,锻炼强度小,功能单一,所以设计一种多功能自行车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自行车,装置的移动动力来源于人们的跑步,可以改变跑步装置的坡度增强人们锻炼强度,装置可以根据人们使用需求调节车座的高度,满足人们使用需求,装置具有风扇机构,可以为运动中人们降温,使人们舒适凉爽,具有多功能性,装置能够根据行驶不同路面改变缓冲装置的缓冲强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包括前车轮、健身助力移动机构、风扇机构、升降座椅机构、后车轮、支撑轴一、支撑轴二、可调减震前轮支架、圆管、车把支架、车把,装置的移动动力来源于人们的跑步,可以改变跑步装置的坡度增强人们锻炼强度,装置可以根据人们使用需求调节车座的高度,满足人们使用需求,装置具有风扇机构,可以为运动中人们降温,使人们舒适凉爽,具有多功能性,装置能够根据行驶不同路面改变缓冲装置的缓冲强度。健身助力移动机构包括固定架、螺纹盲孔一、螺纹盲孔二、固定螺钉、跑步装置、轴一、活动杆、L型固定杆、链条一、双链条链轮、长方形通孔,固定架的底端依次设置有螺纹盲孔一、螺纹盲孔二,固定螺钉穿过活动杆的左端上的孔,固定螺钉与螺纹盲孔二螺纹连接,活动杆与跑步装置相连接,跑步装置的右端与链条一的一端相连接,链条一的另一端与双链条链轮相啮合,双链条链轮的中间与支撑轴二固定连接,活动杆的右端与轴一间隙连接,轴一与L型固定杆的右端间隙连接,活动杆的右端与L型固定杆接触连接,L型固定杆的左端与固定架底端固定连接,支撑轴二与双链条链轮固定连接,L型固定杆的右端与支撑轴二的两端轴承连接,L型固定杆的右端设置有长方形通孔;跑步装置包括跑带、跑板、跑带滚轮一、跑带滚轮二、跑带滚轮支撑杆一、跑带滚轮支撑杆二、跑带滚轮固定架一、跑带滚轮固定架二、链轮一、跑板支撑架、跑板支撑杆一、跑板固定架、缓冲弹簧一、圆柱凸起二、限位孔,跑带的一端与跑带滚轮一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一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一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一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一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一的底端与活动杆的左端固定连接,跑板与跑带间隙连接,跑板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杆一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杆一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架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圆柱凸起二,圆柱凸起二与缓冲弹簧一间隙连接,缓冲弹簧一的一端与跑板支撑架的底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一的另一端与跑板固定架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固定架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与圆柱凸起二间隙连接,跑板固定架的底端与活动杆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的另一端与跑带滚轮二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二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固定连接,链轮一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二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二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二的底端与活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链轮一与链条一的一端相啮合;风扇机构包括风扇叶片、风扇固定叶轮、小皮带轮、风扇固定杆、皮带、大皮带轮、皮带支撑轴、链轮二、链条二、蜗杆、风扇固定架、皮带支撑轴固定架、涡轮,链条二的一端与双链条链轮相啮合,链条二的另一端与链轮二相啮合,链轮二的中间与蜗杆的两端键连接,蜗杆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的顶端轴承连接,蜗杆的中间与涡轮相啮合,涡轮与皮带支撑轴键连接,皮带支撑轴的一端与皮带支撑轴固定架轴承连接,皮带支撑轴固定架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皮带支撑轴的另一端与大皮带轮键连接,大皮带轮与皮带的一端摩擦连接,皮带的另一端与小皮带轮摩擦连接,小皮带轮的中间与风扇固定杆的一端轴承连接,风扇固定杆的另一端与风扇固定架的中间固定连接,风扇固定架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小皮带轮与风扇固定叶轮固定连接,风扇固定叶轮与风扇叶片固定连接;升降座椅机构包括车座、海绵垫、支撑方杆、伸缩装置、连接杆、限位钮、固定支架、定位杆、螺纹盲孔三、定位螺钉、轴二、轴三,车座设置有海绵垫,车座的底端与支撑方杆的中间固定连接,支撑方杆的两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限位钮穿过长方形通孔,限位钮与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方杆的两端与轴三的一端固定连接,轴三的另一端与伸缩装置的顶端间隙连接,支撑方杆的两端与伸缩装置的顶端接触连接,伸缩装置的底端与轴二间隙连接,轴二与固定支架的顶端间隙连接,轴二与定位杆的左端间隙连接,定位杆的左端与固定支架的一侧接触连接,固定支架的另一侧与伸缩装置接触连接,固定支架的底端与L型固定杆的左端固定连接,定位杆设置有螺纹盲孔三,并且多个螺纹盲孔三均布在定位杆上,定位螺钉穿过伸缩装置底端上的孔,定位螺钉与螺纹盲孔三螺纹连接,定位杆的右端与L型固定杆的右端固定连接;伸缩装置包括短曲杆一、短曲杆二、轴四、轴五、长曲杆一、长曲杆、轴六,短曲杆一的一端与轴三间隙连接,短曲杆二的一端与轴三间隙连接,短曲杆一的一端与短曲杆二的一端接触连接,短曲杆一的另一端与轴五间隙连接,轴五与长曲杆的一端间隙连接,短曲杆一的另一端与长曲杆的一端接触连接,短曲杆二的另一端与轴四间隙连接,轴四与长曲杆一的一端间隙连接,长曲杆一的中间与轴六间隙连接,轴六与长曲杆的中间间隙连接,长曲杆一的中间与长曲杆的中间接触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包括前车轮支架一、支撑架、活动压板、定位板、圆杆、缓冲弹簧二、前车轮支架二、缓冲弹簧三、粗钢丝绳、改向轮一、改向轮支撑杆一、改向轮二、改向轮支撑杆二、调节螺母、螺纹杆、L支撑架、圆柱凸起,前车轮支架一顶端与活动压板的两端滑轨连接,活动压板的中间与粗钢丝绳的底端固定连接,前车轮支架一顶端与支撑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架与定位板接触连接,圆杆的底端穿过支撑架顶端上的孔,圆杆的底端与定位板固定连接,圆杆与缓冲弹簧二间隙连接,缓冲弹簧二的底端与支撑架的顶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二的顶端与前车轮支架二的底端固定连接,圆杆顶端与前车轮支架二的底端固定连接,前车轮支架二的顶端设置有圆柱凸起,圆柱凸起与圆管中间上的孔间隙连接,改向轮支撑杆一的一端与圆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改向轮支撑杆一的另一端与改向轮一轴承连接,改向轮一与粗钢丝绳接触连接,粗钢丝绳与改向轮二接触连接,改向轮二与改向轮支撑杆二的一端轴承连接,改向轮支撑杆二的另一端与圆柱凸起的顶端固定连接,粗钢丝绳的顶端与缓冲弹簧三的一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三的另一端与螺纹杆的左端固定连接,螺纹杆穿过L支撑架的右端上的孔,螺纹杆的右端与调节螺母螺纹连接,调节螺母与L支撑架的右端接触连接,L支撑架的左端与圆柱凸起的顶端固定连接;前车轮的中间与支撑轴一轴承连接,支撑轴一的两端与可调减震前轮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的顶端与车把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车把支架的顶端与车把的中间固定连接,可调减震前轮支架的顶端与圆管相连接,圆管与健身助力移动机构的左端相连接,健身助力移动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包括前车轮(1)、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风扇机构(3)、升降座椅机构(4)、后车轮(5)、支撑轴一(6)、支撑轴二(7)、可调减震前轮支架(8)、圆管(9)、车把支架(10)、车把(11),其特征在于: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包括固定架(2‑1)、螺纹盲孔一(2‑2)、螺纹盲孔二(2‑3)、固定螺钉(2‑4)、跑步装置(2‑5)、轴一(2‑6)、活动杆(2‑7)、L型固定杆(2‑8)、链条一(2‑9)、双链条链轮(2‑10)、长方形通孔(2‑11),固定架(2‑1)的底端依次设置有螺纹盲孔一(2‑2)、螺纹盲孔二(2‑3),固定螺钉(2‑4)穿过活动杆(2‑7)的左端上的孔,固定螺钉(2‑4)与螺纹盲孔二(2‑3)螺纹连接,活动杆(2‑7)与跑步装置(2‑5)相连接,跑步装置(2‑5)的右端与链条一(2‑9)的一端相连接,链条一(2‑9)的另一端与双链条链轮(2‑10)相啮合,双链条链轮(2‑10)的中间与支撑轴二(7)固定连接,活动杆(2‑7)的右端与轴一(2‑6)间隙连接,轴一(2‑6)与L型固定杆(2‑8)的右端间隙连接,活动杆(2‑7)的右端与L型固定杆(2‑8)接触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左端与固定架(2‑1)底端固定连接,支撑轴二(7)与双链条链轮(2‑10)固定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右端与支撑轴二(7)的两端轴承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右端设置有长方形通孔(2‑11);跑步装置(2‑5)包括跑带(2‑5‑1)、跑板(2‑5‑2)、跑带滚轮一(2‑5‑3)、跑带滚轮二(2‑5‑4)、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链轮一(2‑5‑9)、跑板支撑架(2‑5‑10)、跑板支撑杆一(2‑5‑11)、跑板固定架(2‑5‑12)、缓冲弹簧一(2‑5‑13)、圆柱凸起二(2‑5‑14)、限位孔(2‑5‑15),跑带(2‑5‑1)的一端与跑带滚轮一(2‑5‑3)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一(2‑5‑3)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左端固定连接,跑板(2‑5‑2)与跑带(2‑5‑1)间隙连接,跑板(2‑5‑2)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杆一(2‑5‑11)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杆一(2‑5‑11)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架(2‑5‑10)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架(2‑5‑10)的底端设置有圆柱凸起二(2‑5‑14),圆柱凸起二(2‑5‑14)与缓冲弹簧一(2‑5‑13)间隙连接,缓冲弹簧一(2‑5‑13)的一端与跑板支撑架(2‑5‑10)的底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一(2‑5‑13)的另一端与跑板固定架(2‑5‑12)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固定架(2‑5‑12)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孔(2‑5‑15),限位孔(2‑5‑15)与圆柱凸起二(2‑5‑14)间隙连接,跑板固定架(2‑5‑12)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2‑5‑1)的另一端与跑带滚轮二(2‑5‑4)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二(2‑5‑4)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固定连接,链轮一(2‑5‑9)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右端固定连接,链轮一(2‑5‑9)与链条一(2‑9)的一端相啮合;风扇机构(3)包括风扇叶片(3‑1)、风扇固定叶轮(3‑2)、小皮带轮(3‑3)、风扇固定杆(3‑4)、皮带(3‑5)、大皮带轮(3‑6)、皮带支撑轴(3‑7)、链轮二(3‑8)、链条二(3‑9)、蜗杆(3‑10)、风扇固定架(3‑11)、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涡轮(3‑13),链条二(3‑9)的一端与双链条链轮(2‑10)相啮合,链条二(3‑9)的另一端与链轮二(3‑8)相啮合,链轮二(3‑8)的中间与蜗杆(3‑10)的两端键连接,蜗杆(3‑10)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轴承连接,蜗杆(3‑10)的中间与涡轮(3‑13)相啮合,涡轮(3‑13)与皮带支撑轴(3‑7)键连接,皮带支撑轴(3‑7)的一端与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轴承连接,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固定连接,皮带支撑轴(3‑7)的另一端与大皮带轮(3‑6)键连接,大皮带轮(3‑6)与皮带(3‑5)的一端摩擦连接,皮带(3‑5)的另一端与小皮带轮(3‑3)摩擦连接,小皮带轮(3‑3)的中间与风扇固定杆(3‑4)的一端轴承连接,风扇固定杆(3‑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自行车,包括前车轮(1)、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风扇机构(3)、升降座椅机构(4)、后车轮(5)、支撑轴一(6)、支撑轴二(7)、可调减震前轮支架(8)、圆管(9)、车把支架(10)、车把(11),其特征在于:健身助力移动机构(2)包括固定架(2-1)、螺纹盲孔一(2-2)、螺纹盲孔二(2-3)、固定螺钉(2-4)、跑步装置(2-5)、轴一(2-6)、活动杆(2-7)、L型固定杆(2-8)、链条一(2-9)、双链条链轮(2-10)、长方形通孔(2-11),固定架(2-1)的底端依次设置有螺纹盲孔一(2-2)、螺纹盲孔二(2-3),固定螺钉(2-4)穿过活动杆(2-7)的左端上的孔,固定螺钉(2-4)与螺纹盲孔二(2-3)螺纹连接,活动杆(2-7)与跑步装置(2-5)相连接,跑步装置(2-5)的右端与链条一(2-9)的一端相连接,链条一(2-9)的另一端与双链条链轮(2-10)相啮合,双链条链轮(2-10)的中间与支撑轴二(7)固定连接,活动杆(2-7)的右端与轴一(2-6)间隙连接,轴一(2-6)与L型固定杆(2-8)的右端间隙连接,活动杆(2-7)的右端与L型固定杆(2-8)接触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左端与固定架(2-1)底端固定连接,支撑轴二(7)与双链条链轮(2-10)固定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右端与支撑轴二(7)的两端轴承连接,L型固定杆(2-8)的右端设置有长方形通孔(2-11);跑步装置(2-5)包括跑带(2-5-1)、跑板(2-5-2)、跑带滚轮一(2-5-3)、跑带滚轮二(2-5-4)、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链轮一(2-5-9)、跑板支撑架(2-5-10)、跑板支撑杆一(2-5-11)、跑板固定架(2-5-12)、缓冲弹簧一(2-5-13)、圆柱凸起二(2-5-14)、限位孔(2-5-15),跑带(2-5-1)的一端与跑带滚轮一(2-5-3)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一(2-5-3)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一(2-5-5)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一(2-5-7)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左端固定连接,跑板(2-5-2)与跑带(2-5-1)间隙连接,跑板(2-5-2)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杆一(2-5-11)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杆一(2-5-11)的两端与跑板支撑架(2-5-10)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支撑架(2-5-10)的底端设置有圆柱凸起二(2-5-14),圆柱凸起二(2-5-14)与缓冲弹簧一(2-5-13)间隙连接,缓冲弹簧一(2-5-13)的一端与跑板支撑架(2-5-10)的底端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一(2-5-13)的另一端与跑板固定架(2-5-12)的顶端固定连接,跑板固定架(2-5-12)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孔(2-5-15),限位孔(2-5-15)与圆柱凸起二(2-5-14)间隙连接,跑板固定架(2-5-12)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2-5-1)的另一端与跑带滚轮二(2-5-4)摩擦连接,跑带滚轮二(2-5-4)的中间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固定连接,链轮一(2-5-9)与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的两端固定连接,跑带滚轮支撑杆二(2-5-6)的两端与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的顶端轴承连接,跑带滚轮固定架二(2-5-8)的底端与活动杆(2-7)的右端固定连接,链轮一(2-5-9)与链条一(2-9)的一端相啮合;风扇机构(3)包括风扇叶片(3-1)、风扇固定叶轮(3-2)、小皮带轮(3-3)、风扇固定杆(3-4)、皮带(3-5)、大皮带轮(3-6)、皮带支撑轴(3-7)、链轮二(3-8)、链条二(3-9)、蜗杆(3-10)、风扇固定架(3-11)、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涡轮(3-13),链条二(3-9)的一端与双链条链轮(2-10)相啮合,链条二(3-9)的另一端与链轮二(3-8)相啮合,链轮二(3-8)的中间与蜗杆(3-10)的两端键连接,蜗杆(3-10)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轴承连接,蜗杆(3-10)的中间与涡轮(3-13)相啮合,涡轮(3-13)与皮带支撑轴(3-7)键连接,皮带支撑轴(3-7)的一端与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轴承连接,皮带支撑轴固定架(3-12)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固定连接,皮带支撑轴(3-7)的另一端与大皮带轮(3-6)键连接,大皮带轮(3-6)与皮带(3-5)的一端摩擦连接,皮带(3-5)的另一端与小皮带轮(3-3)摩擦连接,小皮带轮(3-3)的中间与风扇固定杆(3-4)的一端轴承连接,风扇固定杆(3-4)的另一端与风扇固定架(3-11)的中间固定连接,风扇固定架(3-11)的两端与L型固定杆(2-8)的顶端固定连接,小皮带轮(3-3)与风扇固定叶轮(3-2)固定连接,风扇固定叶轮(3-2)与风扇叶片(3-1)固定连接;升降座椅机构(4)包括车座(4-1)、海绵垫(4-2)、支撑方杆(4-3)、伸缩装置(4-4)、连接杆(4-5)、限位钮(4-6)、固定支架(4-7)、定位杆(4-8)、螺纹盲孔三(4-9)、定位螺钉(4-10)、轴二(4-11)、轴三(4-12),车座(4-1)设置有海绵垫(4-2),车座(4-1)的底端与支撑方杆(4-3)的中间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淑丽
申请(专利权)人:赵淑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