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1287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树脂泡沫材的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包含直径为0.05mm-2.0mm的开放单元,开放率为20%以上,密度为10kg/m↑[3]-25kg/m↑[3],抗压强度为5kgf/314cm↑[2]-15kgf/314cm↑[2]的树脂泡沫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可有效吸收及分散(减震)碰撞带来的噪音和振动,从而有效遮蔽碰撞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尤其是涉及具有优异的隔热性及减震性,而且可有效分散(减震)吸收冲击带来的噪音和振动,具有优秀的层间隔音效果的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
技术介绍
建筑物,比如多层住宅、连排住宅型建筑物,内部分隔成很多办公室的建筑物、公寓、学校、医院、宿舍等共同居住型的多层建筑物,其墙面和地板上均设有隔音材料。而来自楼上的冲击导致的噪音给楼下的用户带来不少的麻烦。因此,冲击吸收用的减震材料以及遮蔽噪音用的隔音材料对建筑物的地板施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韩国专利第0166993号公开了一种碰撞噪音防止用的地板结构施工方法,即在地板水泥面铺上橡胶材料,在其上面铺一层聚乙烯泡沫海绵,由上述橡胶材和聚乙烯泡沫海绵形成隔断层后,在上述聚乙烯泡沫海绵上方粘接形成地板层(地板材)。另外,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6-0038862号公开了一种热塑性阻燃性泡沫材料,其使用于建筑物的楼层间噪音防止材料(隔音材),具有5至200倍的发泡率,并具有10至3,000μm直径的发泡单元。上述现有专利中,作为防噪音的构件,普遍使用树脂泡沫材。另外,树脂泡沫材也可使用于隔热或冲击减震的目的。这种树脂泡沫材通常在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基底树脂中添-->加发泡剂经发泡而制造,其具有多数的开放单元(Open cell)和封闭单元(Closed cell)。但是,现有的树脂泡沫材不能有效地吸收、分散(减震)冲击带来的噪音和振动,从而无法有效防止楼层间的噪音的传递。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包括树脂泡沫材,并通过对上述树脂泡沫材的发泡结构以及物理性能进行改善,从而可有效吸收(消音)及分散(减震)冲击导致的噪音和振动,并具有优异的隔音性能的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之包含树脂泡沫材的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树脂泡沫材包括直径为0.05mm-2.0mm的开放单元(Opencell),其开放率为20%以上,密度为10kg/m3-25kg/m3,抗压强度为5kgf/314cm2-15kgf/314cm2。上述树脂泡沫材的动态弹性系数优选为1.0MN/m3-20.0MN/m3之内。另外上述树脂泡沫材的厚度为15mm以上,优选为20mm-60mm。本专利技术之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结构中至少包含上述树脂泡沫材,优选将上述树脂泡沫材作为基体材料,在其基体材料层叠或粘接尺寸稳定膜、防水膜、隔热材以及强化板等功能性构件。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可有效吸收和分散(减震)碰撞带来的噪音和振动,并对楼层间碰撞噪音具有优异的隔音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方式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4实施方式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5实施方式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6实施方式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截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7实施方式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的使用状态剖视图。*附图符号说明*10:树脂泡沫材                 15:开放单元20:尺寸稳定膜                 30:防水膜40:隔热材                     45:凸部46:缓冲区                     50:板100: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以帮助读者对本专利技术有更加具体的理解,但这些实施例并不能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中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中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聚氨酯(PU)泡沫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首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100中,作为具有隔音性,减震性及隔热性的基体材料,至少包括树脂泡沫材10。具体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100形成为由树脂泡沫材10单独构成的单层结构,或优选为,将上述树脂泡沫材10作为隔音/减震/隔热的主材料,在上述树脂泡沫材10的一面或两面层叠或粘接功能性构件而成的多层结构。图2为树脂泡沫材10的一面粘接尺寸稳定膜20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中的″粘接″是指,通过固体粘接剂、高温融化粘接剂、热量,超声波、双面胶等结合手段对本专利技术中构成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100的构件之间进行结合,包括相互接触的面之间整体结合和局部结合。另外,″层叠″是指,在不使用结合手段的情况下构件相互重叠的状态。如图3所示,上述树脂泡沫材10包括多个直径为0.05mm-2.0mm的开放单元(Open cell)15,并具有大于等于20%的开放率。具体是,树脂泡沫材10为发泡单元结构,具有开放单元15和封闭单元(closedcell),可只由开放单元15构成(即开放率为100%),也可以由开放单-->元15和封闭单元混合构成,其中开放单元15占全体单元体积的20%(开放率为20%)以上。优选具有20%-90%的开放率。本专利技术中,只要单元的一个面开放都称为开放单元15。另外,上述树脂泡沫材10具有10kg/m3-25kg/m3的密度。在此密度范围内,隔音性,物理性能以及减震性均良好。即当密度低于10kg/m3时,虽然隔音性好,物理性能及减震性较差,而当密度超过25kg/m3时,虽然物理性能和减震性好,但碰撞噪音的隔音性能较差。上述树脂泡沫材10具有上述密度范围以及5kgf/314cm2-15kgf/314cm2的抗压强度。这里的抗压强度是根据KS M 6579的标准KS规格算出的值。当抗压强度低于5kgf/314cm2(约等于0.016kgf/cm2)时,因其过于柔软,有可能被重物(如家具)压坏,故无法使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楼层间隔音用的地板材料。另外,抗压强度大于15kgf/314cm2(约等于0.048kgf/cm2)时,虽然物理性能好,但碰撞噪音的隔音性能较差。根据本专利技术,当树脂泡沫材10具有上述的开放单元(15)和密度以及抗压强度等优异的物理性能时,具有很高的碰撞噪音隔音性能。另外,上述树脂泡沫材10的动态弹性系数优选为1.0MN(兆牛顿)/m3-20.0MN/m3,对损失系数虽无特别限定,优选为0.05-0.2。这里的上述动态弹性系数和损失系数均为根据KS F 2868的标准KS规格得出的值上述树脂泡沫材10中的基底树脂由至少含发泡剂的泡沫树脂组合物制造。优选其发泡率为500%(5倍)以上。另外,根据需要,本专利技术中使用于树脂泡沫材10的材料的上述泡沫树脂组合物还可添加,磷类、-->卤素类等阻燃剂,颜料,作为填充剂的无机物、分散剂以及表面活性剂中选择的其他添加剂。上述基底树脂具有热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含树脂泡沫材的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树脂泡沫材具有直径为0.05mm-2.0mm的开放单元,且其开放率为20%以上,密度为10kg/m↑[3]-25kg/m↑[3],抗压强度为5kgf/314cm↑[2]-15kgf/314cm↑[2]。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6-9-21 10-2006-00919281.一种包含树脂泡沫材的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树脂泡沫材具有直径为0.05mm-2.0mm的开放单元,且其开放率为20%以上,密度为10kg/m3-25kg/m3,抗压强度为5kgf/314cm2-15kgf/314cm2。2.如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树脂泡沫材的动态弹性系数为1.0MN/m3-20.0MN/m3。3.如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树脂泡沫材的厚度为20mm-6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树脂泡沫材为,聚氨酯泡沫材料、聚脲泡沫材料、聚氯乙烯泡沫材料、聚丙烯泡沫材料、聚乙烯泡沫材料、聚苯乙烯泡沫材料、多乙酸乙烯酯泡沫材料、三聚氰胺泡沫材料、苯酚泡沫材料或丙烯酸泡沫材料。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包括层叠或粘接在上述树脂泡沫材的一面或两面上的尺寸稳定膜。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包括,层叠或粘接在上述树脂泡沫材的一面或两面上的防水膜。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建筑用的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其特征为,上述楼层间隔音/减震材料包括,层叠或粘接在上述树脂泡沫材的一面或两面上的尺寸稳定膜以及层叠或粘接在上述尺寸稳定膜上的防水膜。8.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和金成灿金俊烨姜宪成申世永朴性赞金哲焕
申请(专利权)人:LG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