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969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包括外壳,外壳前后两端设有安装冷却管的管板;冷却管安装在冷却器的轴向方向上;冷却管的垂直方向上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靠近管板端的外壳上设有进风口;第三隔板靠近管板端的外壳上,且与进风口在同一平面处设有出风口。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之间距离相等。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却器结构能大大提高冷却管的使用率,降低冷却系统内部的死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机的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
本技术涉及冷却器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
技术介绍
目前,电机上采用的冷却器通常采用三种通风方式:径向、轴向及混合通风。从电机冷却器的发展来看,早期全部采用径向通风,至今仍有大部分生产厂家采用这种传统的径向通风方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开始出现采用混合通风和轴向通风的方式取代径向通风。这两种通风方式使电机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减少零部件、节省材料,降低制造成本。但是,对于混合通风型冷却器来说,冷却器的内部会存在死角,从而导致冷却器的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冷却器内部死角的混合通风型冷却器,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前后两端设有安装冷却管的管板;所述冷却管安装在冷却器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冷却管的垂直方向上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靠近管板端的外壳上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三隔板靠近管板端的外壳上,且与进风口在同一平面处设有出风口。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之间距离相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三块等距离安装的隔板,使得风从冷却器的进风口进入后,会沿着“上—下—上—下”的路线贯穿冷却器内部,大大提高了冷却管的使用率,同时减少了冷却系统内部的死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冷却管,3-管板,4-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6-第三隔板,7-进风口,8-出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包括外壳1,外壳1前后两端设有安装冷却管2的管板3,冷却器的轴向方向安装有冷却管2,用于对进入冷却器的风进行冷却。垂直于冷却管2的方向上设有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和第三隔板6,优选的,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和第三隔板6等距离安装在垂直于冷却管2的方向上,以便于通风的均匀流通。第一隔板4靠近管板3端的外壳1上设有进风口7;第三隔板6靠近管板3端的外壳1上,且与进风口7在同一平面处设有出风口8。由于设有三块隔板,使得风从冷却器的进风口7进入后,风向会沿着“上—下—上—下”的路线贯穿冷却器内部,最后从出风口8流出进入电机内部。此循环更大程度的提高了冷却管的使用率,减少了冷却系统内部的死角。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前后两端设有安装冷却管(2)的管板(3);所述冷却管(2)安装在冷却器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冷却管(2)的垂直方向上设有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和第三隔板(6);所述第一隔板(4)靠近管板(3)端的外壳(1)上设有进风口(7);所述第三隔板(6)靠近管板(3)端的外壳(1)上,且与进风口(7)在同一平面处设有出风口(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通风型冷却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前后两端设有安装冷却管(2)的管板(3);所述冷却管(2)安装在冷却器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冷却管(2)的垂直方向上设有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和第三隔板(6);所述第一隔板(4)靠近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峰超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双超风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