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839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第一电极端子以及第一固定板。顶盖板具有第一凸台、第一凹槽及第一通孔,第一凸台从顶盖板的上表面向上延伸,第一凹槽从顶盖板的下表面向上凹陷,第一通孔从第一凹槽的底壁向上延伸至第一凸台的顶面。第一电极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主体部收容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固定板固定于顶盖板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在上下方向上,第一主体部位于第一凹槽的底壁和第一固定板之间,第一主体部经由第二通孔露出。二次电池包括所述顶盖组件、电极组件以及壳体;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且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顶盖组件的顶盖板固定于壳体并封闭所述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通常包括电极组件、收容电极组件的壳体以及固定于壳体的顶盖组件,顶盖组件的顶盖板将壳体密封。顶盖组件还包括凸出于顶盖板的电极端子,用于与外部设备电连接。为了实现电极组件的充放电,电极端子则需要贯通顶盖板并延伸到壳体的内部,以将电极组件和外部设备电连接。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电极端子的安装和连接,电极端子会占用二次电池的内部空间,降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其能减小电极端子占用的内部空间,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其中,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第一电极端子以及第一固定板。顶盖板具有第一凸台、第一凹槽及第一通孔,第一凸台从顶盖板的上表面向上延伸,第一凹槽从顶盖板的下表面向上凹陷,第一通孔从第一凹槽的底壁向上延伸至第一凸台的顶面。第一电极端子包括第一主体部,第一主体部收容于第一凹槽内。第一固定板固定于顶盖板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在上下方向上,第一主体部位于第一凹槽的底壁和第一固定板之间,第一主体部经由第二通孔露出。二次电池包括所述顶盖组件、电极组件以及壳体;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且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顶盖组件的顶盖板固定于壳体并封闭所述开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顶盖组件中,第一固定板将第一主体部固定在第一凹槽内;由于第一电极端子的第一主体部完全收容于第一凹槽内,第一主体部的位置高于顶盖板的下表面,所以第一电极端子不会占用二次电池的内部空间,从而给电极组件预留更多的空间,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顶盖组件的分解图。图3为图1中顶盖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分解图。图5为图1中顶盖组件的另一部分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分解图。图7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图7中顶盖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顶盖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1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顶盖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顶盖组件的分解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顶盖组件143第一延伸部11顶盖板15第一隔离件111第一凸台151第一隔离部112第一凹槽152第二隔离部1121底壁153第三隔离部113第一通孔16第二电极端子114第二凹槽161第二主体部115第二凸台162第二凸部116第三凹槽17第二固定板1161底壁171第五通孔117第四通孔18第二隔离件12第一电极端子19第二密封件121第一主体部1A绝缘框1211第一端子板2电极组件1212第二端子板21本体部122第一凸部22极耳13第一固定板3壳体131第二通孔4转接片14第一密封件S1上表面141第一密封部S2下表面142第三通孔Z上下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二次电池及用于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图1至图6为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包括顶盖组件1、电极组件2以及壳体3。电极组件2包括本体部21以及从本体部21中伸出的极耳22。本体部21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隔膜设置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可以顺序堆叠并卷绕为果冻卷状,从而形成电极组件2的本体部21。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例如铝箔)以及涂覆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例如钴酸锂),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例如铜箔)以及涂覆于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例如硅)。极耳22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连接于正极集流体,负极极耳连接于负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的边缘处可具有未被正极活性材料覆盖的空白区,正极极耳可直接通过裁切所述空白区形成。同样的,负极极耳可直接通过裁切负极集流体的空白区形成。壳体3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且在一端具有开口。电极组件2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所述容纳空间内。壳体3可为圆柱状、六面体状或其它形状。参照图2,顶盖组件1包括顶盖板11、第一电极端子12以及第一固定板13。参照图3和图4,顶盖板11具有第一凸台111、第一凹槽112及第一通孔113,第一凸台111从顶盖板11的上表面S1向上延伸,第一凹槽112从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向上凹陷,第一通孔113从第一凹槽112的底壁1121向上延伸至第一凸台111的顶面。可通过冲压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形成第一凹槽112和第一凸台111。第一电极端子12包括第一主体部121,第一主体部121收容于第一凹槽112内。第一固定板13固定于顶盖板11且具有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二通孔131;在上下方向Z上,第一主体部121位于第一凹槽112的底壁1121和第一固定板13之间,第一主体部121经由第二通孔131露出。第一主体部121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113的截面积,所以第一凹槽112的底壁1121能够从上侧限制第一主体部121,而第一固定板13从下侧支撑第一主体部121,所以第一主体部121被固定在第一凹槽112内。由于第一电极端子12的第一主体部121完全收容于第一凹槽112内,第一主体部121的位置高于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所以第一电极端子12不会占用二次电池的内部空间,从而给电极组件2预留更多的空间,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二次电池还可包括转接片4,转接片4连接第一主体部121和极耳22。由于第一主体部121经由第二通孔131露出,所以转接片4可以焊接于第一主体部121的底面。在实际应用中,多个二次电池可经由汇流条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电池模组。例如,汇流条可与相邻两个二次电池的第一主体部121连接,从而将两个二次电池并联。汇流条可设置凸起,所述凸起插入第一通孔113并焊接于第一主体部121。顶盖板11还具有从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向上凹陷的第二凹槽114,第二凹槽114环绕在第一凹槽112的外周,且第二凹槽114向上凹陷的深度小于第一凹槽112向上凹陷的深度。第二凹槽114为环状,第一凹槽112为第二凹槽114环绕的中心。第一固定板13固定于第二凹槽114的槽壁。通过设置第二凹槽114,可以减小第一固定板13占用的空间,降低顶盖组件1的整体高度。优选地,第一固定板13的底面与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齐平,这样第一固定板13也不会占用二次电池的内部空间,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第一固定板13与顶盖板11焊接固定且密封。具体地,第一固定板13可通过激光焊接固定于第二凹槽114的槽壁。其中,第一固定板13与第二凹槽114的槽壁的接触面整体焊接,从而使第一固定板13与顶盖板11的连接区域完全密封。顶盖组件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一密封件14包括第一密封部141和第三通孔142;第一密封部141上下夹持于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一固定板13之间,第三通孔142上下贯通第一密封部141。装配时,第一固定板13从下侧压紧第一密封部141,在提供支撑力的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板(11)、第一电极端子(12)以及第一固定板(13);顶盖板(11)具有第一凸台(111)、第一凹槽(112)及第一通孔(113),第一凸台(111)从顶盖板(11)的上表面(S1)向上延伸,第一凹槽(112)从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向上凹陷,第一通孔(113)从第一凹槽(112)的底壁(1121)向上延伸至第一凸台(111)的顶面;第一电极端子(12)包括第一主体部(121),第一主体部(121)收容于第一凹槽(112)内;第一固定板(13)固定于顶盖板(11)且具有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二通孔(131);在上下方向(Z)上,第一主体部(121)位于第一凹槽(112)的底壁(1121)和第一固定板(13)之间,第一主体部(121)经由第二通孔(131)露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板(11)、第一电极端子(12)以及第一固定板(13);顶盖板(11)具有第一凸台(111)、第一凹槽(112)及第一通孔(113),第一凸台(111)从顶盖板(11)的上表面(S1)向上延伸,第一凹槽(112)从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向上凹陷,第一通孔(113)从第一凹槽(112)的底壁(1121)向上延伸至第一凸台(111)的顶面;第一电极端子(12)包括第一主体部(121),第一主体部(121)收容于第一凹槽(112)内;第一固定板(13)固定于顶盖板(11)且具有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二通孔(131);在上下方向(Z)上,第一主体部(121)位于第一凹槽(112)的底壁(1121)和第一固定板(13)之间,第一主体部(121)经由第二通孔(131)露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顶盖板(11)还具有从顶盖板(11)的下表面(S2)向上凹陷的第二凹槽(114),第二凹槽(114)环绕在第一凹槽(112)的外周,且第二凹槽(114)向上凹陷的深度小于第一凹槽(112)向上凹陷的深度;第一固定板(13)固定于第二凹槽(114)的槽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板(13)与顶盖板(11)焊接固定且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顶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顶盖组件(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一密封件(14)包括第一密封部(141)和第三通孔(142);第一密封部(141)上下夹持于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一固定板(13)之间,第三通孔(142)上下贯通第一密封部(141);第三通孔(142)与第二通孔(131)沿上下方向(Z)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第一主体部(121)包括第一端子板(1211)和第二端子板(1212),第一端子板(1211)和第二端子板(1212)上下层叠并连为一体,且第一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承友郑于炼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