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834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一种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包括减速箱外壳、减速箱、电机壳、电机以及风扇。减速箱外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减速箱位于减速箱外壳内。电机壳与减速箱外壳相配接,并开设有第二进风口。电机位于电机壳内。风扇位于减速箱和电机之间,由电机提供转动的动力。其中,电机壳和/或减速箱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风扇转动能够使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同时进风,并且使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和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风均从第一出风口排出。从而进而来自电动工具外部的风能够同时对减速箱和电机散热,以致改善减速箱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工具
本技术涉及电动工具
,特别是涉及电动工具。
技术介绍
电钻、电动砂轮机、电锤、电动角磨机、电锤等电动工具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中。传统的电动工具中的散热结构对电机和减速箱散热时,来自电动工具外部的风对电机散热后,再对减速箱散热。由于对电机散热后的风温度升高,升温后的风再对减速箱散热,导致减速箱的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一般的电动工具的减速箱的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动工具。一种电动工具,包括:减速箱外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减速箱,位于所述减速箱外壳内;电机壳,与所述减速箱外壳相配接,开设有第二进风口;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壳内;风扇,位于所述减速箱和所述电机之间,由所述电机提供转动的动力;其中,所述电机壳和/或所述减速箱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扇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同时进风,并且能够使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减速箱外壳的风和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电机壳的风均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上述的电动工具,由于风扇位于电机和减速箱之间,风扇转动时能够使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同时进风。从而,来自电动工具外部的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减速箱外壳的同时,来自电动工具外部的风能够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电机壳。进而来自电动工具外部的风能够同时对减速箱和电机散热,以致改善减速箱的散热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包括:风叶轴;第一风叶,设置在所述风叶轴上;以及第二风叶,设置在所述风叶轴上,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沿所述风叶轴的轴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二风叶靠近所述电机;其中,所述第一风叶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进风口进风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风,所述第二风叶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二进风口进风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减速箱外壳和所述电机壳的连接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减速箱外壳的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电机壳的远离所述减速箱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动工具还包括隔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之间,并且所述隔挡部将所述第一风叶与所述第二风叶在所述风叶轴的轴向上彼此隔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动工具还包括将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导流至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导风圈,所述第一导风圈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叶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圈与所述减速箱外壳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导风圈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经所述第一通孔流至所述第一出风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动工具还包括将第二进风口进入的风导流至第一出风口的第二导风圈,所述第二导风圈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叶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圈与所述电机壳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导风圈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风经所述第二通孔流至所述第一出风口。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锤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电锤的局部剖面图。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100、电动工具101、第一进风口102、第二进风口103、第一出风口110、减速箱外壳120、减速箱130、电机壳140、电机150、风扇151、风叶轴152、第一风叶153、第二风叶121、减速箱主轴141、电机轴160、隔挡部171、第一导风圈172、第二导风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具体地,该电动工具可以是电锤、电钻、角磨机等。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以电锤100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再结合图2,电锤100包括减速箱外壳110、减速箱120、电机壳130、电机140、以及风扇150。减速箱120位于减速箱外壳110内。电机140位于电机壳130内。减速箱外壳110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1。电机壳130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02。减速箱外壳110和电机壳13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减速箱外壳110和电机壳130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0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3还可以开设在减速箱外壳110上或电机壳130上。风扇150位于电机140和减速箱120之间。风扇150由电机140提供的动力而旋转。具体地,风扇150转动使第一进风口101处形成负压,风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减速箱外壳110内,并在第一风叶101的作用下在减速箱外壳110内流动,从而能够对减速箱120散热。在风扇150的作用下,对减速箱120散热后的风从减速箱外壳110内流向第一出风口103,并从第一出风口103排风。风扇150转动使第二进风口102处形成负压,从而来自电锤100外部的风从第二进风口102进入电机壳130内,并在风扇150的作用下在电机壳130内流动,从而能够对电机140散热。在第二风叶153的作用下,对电机140散热后的风从电机壳130内流向第一出风口103,并从第一出风口103排风。由于风扇150位于减速箱120和电机140之间,风扇150转动时,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二进风口102同时进风,从而,来自电锤100外部的风能够从第二进风口102进入电机壳130的同时,来自电锤100外部的风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减速箱外壳110,进而来自电锤100外部的风能够同时对减速箱120和电机140散热,以致改善减速箱120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通过使用双风叶进行散热,增加了风量,从而降低电机140的转速,能够改变电机140的特性曲线。进一步地,风扇150包括风叶轴151、第一风叶152以及第二风叶153。风叶轴151位于电机140和减速箱120之间。第二风叶153和第一风叶152的沿风叶轴151的轴向依次排列,并且第二风叶153靠近电机140,便于第二风叶153对电机140散热。第一风叶152靠近减速箱120,便于第一风叶152对减速箱120散热。第一风叶152转动能够使第一进风口101进风并从第一出风口103排风。第二风叶153转动能够使第二进风口102进风并从第一出风口103排风。具体地,第一风叶152转动使第一进风口101处形成负压,风从第一进风口101进入减速箱外壳110内,并在第一风叶101的作用下在减速箱外壳110内流动,从而能够对减速箱120散热。在第一风叶101的作用下,对减速箱120散热后的风从减速箱外壳110内流向第一出风口103,并从第一出风口10排风。第二风叶153转动使第二进风口102处形成负压,从而来自电锤100外部的风从第二进风口102进入电机壳130内,并在第二风叶153的作用下在电机壳130内流动,从而能够对电机140散热。在第二风叶153的作用下,对电机140散热后的风从电机壳130内流向第一出风口103,并从第一出风口103排风。进一步地,减速箱120包括减速箱主轴121。电机140包括电机轴141。风叶轴151的一端与减速箱主轴121同轴连接,风叶轴151的另一端与电机轴141同轴连接。从而,电机轴141转动时,能够驱动风叶轴151和减速箱主轴121同时转动,便于风叶轴151的装配和运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1是开设在减速箱外壳110的侧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箱外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减速箱,位于所述减速箱外壳内;电机壳,与所述减速箱外壳相配接,开设有第二进风口;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壳内;风扇,位于所述减速箱和所述电机之间,由所述电机提供转动的动力;其中,所述电机壳和/或所述减速箱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扇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同时进风,并且能够使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减速箱外壳的风和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电机壳的风均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箱外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减速箱,位于所述减速箱外壳内;电机壳,与所述减速箱外壳相配接,开设有第二进风口;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壳内;风扇,位于所述减速箱和所述电机之间,由所述电机提供转动的动力;其中,所述电机壳和/或所述减速箱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扇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同时进风,并且能够使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减速箱外壳的风和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电机壳的风均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风叶轴;第一风叶,设置在所述风叶轴上;以及第二风叶,设置在所述风叶轴上,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沿所述风叶轴的轴向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二风叶靠近所述电机;其中,所述第一风叶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进风口进风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风,所述第二风叶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二进风口进风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风。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减速箱外壳和所述电机壳的连接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良均朱伯元杨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