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双肩前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823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其包括两根抗疲劳管,抗疲劳管通过上夹器和中夹器以及底端夹器连接固定至一体;上夹器上,其在每个组装孔和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加工有一个束紧孔;中夹器的厚度为上夹器的两倍,中夹器和上夹器之间通过一根操作杆连接,其外径上靠下位置处朝上设置有一个底端锥面;操作杆的底端为一个下端盖,下端盖将中夹器锁紧在操作杆上,在操作杆上,其在上夹器位置处穿过压盖设置,压盖设置在上夹器的下方,在上夹器的上方,操作杆的外围套有一个压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多个组件配合的方式,便于维护及部件更换,提高了测试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测试用双肩前叉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
技术介绍
周知,在自行车车架设计完毕后,为验证其几何角度及其车架整体的强度,经常要通过机械设备对其结构进行测试,其中一项是专门针对车架首管与上下管焊接强度的测试,即模拟人员骑行中,遇到连续的、高强度的、高频率的颠簸,车架首管处是否会出现变形或者裂纹。目前市面上有出现专门针对车架测试的前叉,其设计和普通前叉类似,此类前叉在实际使用时,存在强度低的弊端,因此类测试是针对不同车种、不同尺寸的车架连续进行冲击测试,测试过程中会出现因前叉或者模拟前叉损坏而终止测试的状况,严重影响着实际测试效率及测试精度。针对以上,本技术通过再进一步改进,提出了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能够完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从而弥补现有技术上的弊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其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抗疲劳管,两根抗疲劳管通过上夹器和中夹器以及底端夹器连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上夹器为长条状结构,其左右两侧对称加工有两个上下贯穿的抗疲劳管固定孔,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为一个组装孔,上夹器顶面上,前后居中位置处,在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通过一个上下的贯穿槽连接,所述的上夹器上,其在每个组装孔和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分别加工有一个束紧孔;中夹器的厚度为上夹器的两倍,其结构与上夹器相同;中夹器和上夹器之间通过一根操作杆连接,所述的操作杆的上下两端皆设置有螺纹孔,其外径上靠下位置处朝上设置有一个底端锥面;操作杆的底端螺栓固定有一个下端盖,下端盖将中夹器锁紧在操作杆上,在操作杆上,其在上夹器位置处穿过压盖设置,压盖设置在上夹器的下方,在上夹器的上方,操作杆的外围套有一个压块,所述的压块为筒状结构,其内径和操作杆外径匹配,操作杆的顶部设置有一个上端盖,所述的上端盖通过中心处的螺杆和操作杆顶部的螺纹孔连接并将压块锁死固定;所述的底端夹器的结构和上夹器近似,其区别仅在于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的贯穿槽不左右贯通,在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设置有一个贯穿底端夹器前后侧壁的牵伸螺纹孔。在操作杆上,底端锥面的底部至操作杆底端的距离和中夹器的厚度匹配,此处距离设定比中夹器的厚度小1毫米。中夹器的结构与上夹器的区别在于,中夹器上设置有上下两排束紧孔。所述的束紧孔由贯穿槽前侧的束紧沉孔和贯穿槽后侧的束紧螺纹孔组合而成。所述的压盖为一个阶梯状的,中心处上下贯穿的回转体金属件,其内径以操作杆可顺畅插入且不晃动为标准;其外径上,上方为夹器配合端,所述的夹器配合端的外径和上夹器内径匹配,以可以在上夹器内上下滑动且不晃动为标准;其外径上,下方为首管配合端,首管配合端的外径尺寸和被测试车架首管的内径匹配,以首管配合端可以顺畅插入至车架首管的内部且不晃动为标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以上设计,通过上夹器和中夹器以及底端夹器将左右两根抗疲劳管束紧固定,有效的保证了本技术的整体强度,再者,本技术采用多个组件配合的方式,容易拆装且保养方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操作杆的底端锥面和压盖底部的首管配合端将被测试车架的首管固定,再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操作杆和压盖来应对不同尺寸及型号的车架测试,避免了整体测试装置更换的弊端,有效的降低了车架的测试成本,综上,本技术使用方便,测试安装及后续维护方便,是一种理想的测试用双肩前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操作杆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上夹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压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中夹器的附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中夹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底端夹器的附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底端夹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抗疲劳管,2、上端盖,3、压块,4、上夹器,5、压盖,6、车架首管,7、操作杆,8、中夹器,9、下端盖,10、底端夹器,11、抗疲劳管固定孔,12、组装孔,13、束紧螺纹孔,14、束紧沉孔,15、贯穿槽,16、牵伸螺纹孔,17、底端锥面,18、夹器配合端,19、首管配合端,20、车架,21外部牵伸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其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抗疲劳管1,两根抗疲劳管1通过上夹器4和中夹器8以及底端夹器10连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上夹器4为长条状结构,其左右两侧对称加工有两个上下贯穿的抗疲劳管固定孔11,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11之间为一个组装孔12,上夹器4顶面上,前后居中位置处,在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11之间通过一个上下的贯穿槽15连接,所述的上夹器4上,其在每个组装孔12和抗疲劳管固定孔11之间分别加工有一个束紧孔,所述的束紧孔由贯穿槽前侧的束紧沉孔14和贯穿槽后侧的束紧螺纹孔13组合而成,其束紧原理为采用螺栓连接束紧沉孔14和束紧螺纹孔13时,通过贯穿槽15的变形来将抗疲劳管固定孔11内部的两根抗疲劳管1锁紧固定。中夹器8的厚度为上夹器4的两倍,其结构与上夹器4相同,但是,因车架测试时,力的主要传递点在中夹器8位置处,为进一步提高此处强度,将中夹器8上设置有上下两排束紧孔,以此将抗疲劳管1束紧固定。中夹器8和上夹器4之间通过一根操作杆7连接,所述的操作杆7的上下两端皆设置有螺纹孔,其外径上靠下位置处朝上设置有一个底端锥面17;操作杆7的底端螺栓固定有一个下端盖9,下端盖9将中夹器8锁紧在操作杆7上,在操作杆7上,其在上夹器4位置处穿过压盖5设置,压盖5设置在上夹器4的下方,在上夹器4的上方,操作杆7的外围套有一个压块3,所述的压块3为筒状结构,其内径和操作杆7外径匹配,操作杆7的顶部设置有一个上端盖2,所述的上端盖2通过中心处的螺杆和操作杆7顶部的螺纹孔连接并将压块3锁死固定;所述的底端夹器10的结构和上夹器4近似,其区别仅在于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11之间的贯穿槽15不左右贯通,在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11之间设置有一个贯穿底端夹器10前后侧壁的牵伸螺纹孔16,此处的牵伸螺纹孔用于外部测试施力端的外部牵伸件21的连接,测试时通过外部牵伸件21的前后施力实现对车架20的测试。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盖5为一个阶梯状的、中心处上下贯穿的回转体金属件,其内径以操作杆7可顺畅插入且不晃动为标准;其外径上,上方为夹器配合端18,所述的夹器配合端18的外径和上夹器4内径匹配,以可以在上夹器4内上下滑动且不晃动为标准;其外径上,下方为首管配合端19,首管配合端19的外径尺寸和被测试车架20的首管6的内径匹配,以首管配合端19可以顺畅插入至首管6的内部且不晃动为标准,因被测试的车架20的首管尺寸是可以明确的,故首管配合端19的具体尺寸可以明确。本技术工作时,通过将上端盖2拆下,压块3取下后将操作杆7从中夹器8底部拿出,此时压盖5可取出,如图9所示将车架20的首管6放入至上夹器4和中夹器8之间,选用合适尺寸的压盖5以及操作杆7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其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抗疲劳管,其特征在于:两根抗疲劳管通过上夹器和中夹器以及底端夹器连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上夹器为长条状结构,其左右两侧对称加工有两个上下贯穿的抗疲劳管固定孔,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为一个组装孔,上夹器顶面上,前后居中位置处,在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通过一个上下的贯穿槽连接,所述的上夹器上,其在每个组装孔和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分别加工有一个束紧孔;中夹器的厚度为上夹器的两倍,其结构与上夹器相同;中夹器和上夹器之间通过一根操作杆连接,所述的操作杆的上下两端皆设置有螺纹孔,其外径上靠下位置处朝上设置有一个底端锥面;操作杆的底端螺栓固定有一个下端盖,下端盖将中夹器锁紧在操作杆上,在操作杆上,其在上夹器位置处穿过压盖设置,压盖设置在上夹器的下方,在上夹器的上方,操作杆的外围套有一个压块,所述的压块为筒状结构,其内径和操作杆外径匹配,操作杆的顶部设置有一个上端盖,所述的上端盖通过中心处的螺杆和操作杆顶部的螺纹孔连接并将压块锁死固定;所述的底端夹器的结构和上夹器近似,其区别仅在于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的贯穿槽不左右贯通,在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设置有一个贯穿底端夹器前后侧壁的牵伸螺纹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试用双肩前叉,其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抗疲劳管,其特征在于:两根抗疲劳管通过上夹器和中夹器以及底端夹器连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上夹器为长条状结构,其左右两侧对称加工有两个上下贯穿的抗疲劳管固定孔,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为一个组装孔,上夹器顶面上,前后居中位置处,在两个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通过一个上下的贯穿槽连接,所述的上夹器上,其在每个组装孔和抗疲劳管固定孔之间分别加工有一个束紧孔;中夹器的厚度为上夹器的两倍,其结构与上夹器相同;中夹器和上夹器之间通过一根操作杆连接,所述的操作杆的上下两端皆设置有螺纹孔,其外径上靠下位置处朝上设置有一个底端锥面;操作杆的底端螺栓固定有一个下端盖,下端盖将中夹器锁紧在操作杆上,在操作杆上,其在上夹器位置处穿过压盖设置,压盖设置在上夹器的下方,在上夹器的上方,操作杆的外围套有一个压块,所述的压块为筒状结构,其内径和操作杆外径匹配,操作杆的顶部设置有一个上端盖,所述的上端盖通过中心处的螺杆和操作杆顶部的螺纹孔连接并将压块锁死固定;所述的底端夹器的结构和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慧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京津冀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