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793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3:38
一种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其包括治具底板、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均装于治具底板上;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上均设置有工件定位槽,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的工件定位槽沿直线分布,形成能卡固定位管状工件的定位卡槽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装于治具底板上的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配合实现将管状工件的首尾两端及中间部分分别进行定位,同时利用辅助定位的结构将首、尾定位模块与打孔模块进行定位,从而有效定位管状工件,同时与工件相适配的工件定位槽实现对工件的有效定位,在避免工件损伤的同时达到定位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
本技术涉及管状工件打孔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定位管状工件的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
技术介绍
管状工件大部分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但针对于管状工件的打孔加工一直是行业里的难题,现有压制打孔经常会将工件打孔部分压扁,若采用线切割或其他加工方式则存在加工成功极高等不足,也存在不便操作等不足。现有管状工件的打孔加工的方法大部分需要经验丰富的技工配合定位工件进行加工,此时如何有效的对工件进行有效定位则是重要部分,但现有管状工件一般采用老虎钳进行定位,这样针对管壁薄的工件无法有效定位,甚至会造成工件变形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本技术公开一种能够有效定位管状工件的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为达到上述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其包括治具底板、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均装于治具底板上;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上均设置有工件定位槽,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的工件定位槽沿直线分布,形成能卡固定位管状工件的定位卡槽结构。进一步,所述首、尾定位模块分别位于打孔模块前后。进一步,所述打孔模块为一C形块体,该打孔模块的下端面固定于治具底板上;打孔模块的工件定位槽对应其上端部开设有预制通孔,所述预制通孔为能允许打孔刀穿过并朝向工件定位槽内打孔的导向孔。进一步,所述首定位模块为上端面开设有工件定位槽的块体,该工件定位槽的端处具有一挡板,形成基本治具。进一步,所述尾定位模块为上端面开设有工件定位槽的块体。进一步,所述首、尾定位模块分别设置有辅助管状工件定位的定位组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的优点如下:本技术利用装于治具底板上的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配合实现将管状工件的首尾两端及中间部分分别进行定位,同时利用辅助定位的结构将首、尾定位模块与打孔模块进行定位,从而有效定位管状工件,同时与工件相适配的工件定位槽实现对工件的有效定位,在避免工件损伤的同时达到定位目的;另,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进而降低产品加工的不合格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压码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推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其包括治具底板1、打孔模块2及首、尾定位模块3、4,所述打孔模2及首、尾定位模块3、4均装于治具底板1上;所述打孔模块2及首、尾定位模块3、4上均设置有工件定位槽,所述打孔模块2及首、尾定位模块3、4的工件定位槽沿直线分布,所述首、尾定位模块3、4分别位于打孔模块2前后,形成能卡固定位管状工件A的定位卡槽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打孔模块2为一C形块体,该打孔模块2的下端面固定于治具底板1上;打孔模块2的工件定位槽对应其上端部开设有预制通孔21,所述预制通孔21为能允许打孔刀穿过并朝向工件定位槽内打孔的导向孔。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首定位模块3为上端面开设有工件定位槽的块体,该工件定位槽的端处具有一挡板31,形成基本治具;所述尾定位模块4为上端面开设有工件定位槽的块体。如图1至图2所示,上述的打孔模块2及首、尾定位模块3、4均采用螺栓与定位销钉配合形状固定结构,定位插销数量为两个分别穿过对应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的两侧,各定位插销穿过对应部件并将其定位与治具地板1上,螺钉分别对应穿过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上的孔并将其锁固于治具底板1上,进而实现打孔模块2及首、尾定位模块3、4与治具底板1之间的固定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首、尾定位模块3、4分别设置有辅助管状工件定位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辅助定位且配套使用的压码5与推码6。具体的说:首定位模块3对应的B1位置设置有一个压码,而首定位模块3对应的B2位置设置有一个推码6,而尾定位模块4对应的C1位置设置有一个压码5,尾定位模块4对应的C2位置设置有两个推码6,所述两个推码6垂直分布,其中一推码6沿管状工件轴向设置并抵于管状工件A的端处,上述的两个压码5分别位于首、尾定位模块3、4与打孔模块2之间并能压于首、尾定位模块3、4与打孔模块2之间的管状工件A上。如图3至图4所示,所述压码5包括压码座51、压杆52及推杆53,所述压码座51上朝其上部延伸设置有两铰接柱,压杆52及推杆53分别铰接于两铰接柱且压杆52及推杆53首尾相互铰接相连,所述压杆52上套接一橡胶套,形成手柄,推杆53包括横置杆及垂直于横杆设置的抵压端531,该抵压端531上套接一抵压套并抵于待定位的工件A上;所述推码6包括推码座61、推杆62及手柄63,所述推码座61上设置有一导向推套611及一立杆612,所述手柄63铰接于立杆612上,推杆62置于导向推套611内并利用连接件64与手柄63铰接,连接件64铰接于推杆62端处,形成推动定位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更具体的结构如下:1、首定位模块3的挡板为首定位模块3延伸出并位于工件定位凹槽的端处,形成管状工件A一端端处定位的结构,所述挡板31靠近工件定位凹槽的内侧面设置有环形抵压面,该环形抵压面的直径与待加工管状工件的外径一致,该环形抵压面的外环处设置有一橡胶环,以达到减震目的;2、尾定位模块4上开设的工件定位凹槽为贯通的弧形凹槽,以有效定位管状工件;3、打孔模块2的工件定位凹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多条嵌槽,而嵌槽内嵌入有橡胶条在,从而实现在减震的同时增加管状工件安装的稳定性。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
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
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治具底板、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均装于治具底板上;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上均设置有工件定位槽,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的工件定位槽沿直线分布,形成能卡固定位管状工件的定位卡槽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治具底板、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均装于治具底板上;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上均设置有工件定位槽,所述打孔模块及首、尾定位模块的工件定位槽沿直线分布,形成能卡固定位管状工件的定位卡槽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首、尾定位模块分别位于打孔模块前后。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工件定位打孔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模块为一C形块体,该打孔模块的下端面固定于治具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忠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文忠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