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蜡石杯压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8627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叶蜡石杯压制装置,包括上固定板、工作台、下固定板,还包括自动加料机构。自动加料机构包括料仓、称重斗、加料软管、加料气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加料机构实现了定量加料的功能,且称重准确、精度高,保证了成品的一致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称重斗,实现了加料缓冲,保证了加料软管达到填料区上方时才开始加料,不会产生漏粉现象,从而避免了物料损失。另外,导料板的设置实现了向填料区加料的均匀一致,从而保证了成品各部分的密度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从加料到下料的全自动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蜡石杯压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粉末压制成型
,尤其涉及叶蜡石杯压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人工合成金刚石生产中,叶蜡石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组成件。通常叶蜡石杯是通过粉末压机压制成型的。现有的粉末压机大多采用人工加料。人工加料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现有的粉末压机有的采用气缸和加料管加料。加料管连接在气缸的活塞杆上,加料管上端连接料斗,下端紧贴在工作台面上。但是这种加料方式,加料管在往返移动时,无法与工作台表面均匀贴紧,与工作台之间存在一定缝隙,从而导致漏料,造成了原料浪费。另外,现有的加料方式不能保证每次定量加料,加料不均匀,导致成品参数性能等各方面不统一,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叶蜡石杯压制装置,包括上固定板、工作台、下固定板,上固定板设于工作台之上,下固定板设于工作台之下,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均与工作台通过四根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下表面设有上压模,所述上压模连接有上压气缸;所述工作台对应上压模处设有模套;所述下固定板上表面对应模套处设有下压模,下压模连接有下压气缸;所述下压模上端深入模套内且内壁上安装有芯棒;所述下压模上端面、模套内壁和芯棒外壁形成填粉区;还包括自动加料机构;自动加料机构包括料仓、称重斗、加料软管、加料气缸;所述料仓下端出料口处设有出料门,出料门一端与料仓下部铰接;出料门下表面连接有料仓气缸的活塞杆,料仓气缸铰接在第二支架上,第二支架固定在上固定板上;料仓下方对应出料口处设有称重斗;称重斗下端出口与加料软管上端通过出料阀连接;所述称重斗的外壁固定设有两个支撑角钢,所述两个支撑角钢关于称重斗的中心轴对称且底部均设有静态称重秤;所述静态称重秤均固定安装在第三支架上;第三支架固定在上固定板上;加料软管下端与加料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且加料软管下端的出口朝向工作台;加料气缸设于工作台上模套的一侧且其活塞杆的运动方向指向模套。优选的,所述加料软管内腔中设有导料圆锥,所述导料圆锥固定在加料软管内壁上;所述导料圆锥的长度与加料软管相匹配;导料圆锥的锥部位于加料软管上端,导料圆锥的底面与芯棒形状相匹配;导料圆锥的侧面为光滑表面;加料软管内壁与导料圆锥侧面形成粉料下料通道。优选的,导料圆锥为弹性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模套周边处设有行程开关,所述行程开关与出料阀电连接,所述行程开关触头设于加料软管下端。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模套远离加料气缸的一侧设有下料通孔,所述下固定板上相对下料通孔处设有成品收集箱。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将叶蜡石粉置于料仓中,料仓气缸的活塞杆收缩拉动出料门,出料门打开,叶蜡石粉落入称重斗中。称重斗下设有静态称重秤,当称重斗中的叶蜡石粉达到设定值时,料仓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出料门关闭,下料停止。与此同时,加料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带动加料软管向模套运动。当加料软管运动至模套处且导料圆锥的底面与芯棒重合时,触头触碰行程开关,行程开关打开出料阀。称重斗中的叶蜡石粉下落至模套中的填粉区。由于加料软管中设置了导料圆锥,所以叶蜡石粉能均匀落入填粉区且不会在芯棒对应的加料软管内腔中部形成堵塞。加料完成后,加料软管回到初始位置。上压模和下压模同时对模套内的叶蜡石粉进行压制成型。压制完成后,上压模回到初始位置,下压模向上将压制完成的成品顶出。此时,加料软管进入下个循环的加料,运动至模套处,将成品推至下料通孔。成品从下料通孔落入成品收集箱。至此,完成一个成品的压制过程。本技术的自动加料机构实现了定量加料的功能,且称重准确、精度高,保证了成品的一致性。本技术设置了称重斗,实现了加料缓冲,保证了加料软管达到填料区上方时才开始加料,不会产生漏粉现象,从而避免了物料损失。另外,导料板的设置实现了向填料区加料的均匀一致,从而保证了成品各部分的密度一致。本技术实现了从加料到下料的全自动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加料软管的俯视图。图中:1上固定板、2工作台、3下固定板、4第一支架、5上压模、6上压气缸、7模套、8下压模、9下压气缸、10芯棒、11料仓、12称重斗、13加料软管、14加料气缸、15出料门、16料仓气缸、17第二支架、18出料阀、19支撑角钢、20静态称重秤、21第三支架、22导料圆锥、23行程开关、24下料通孔、25成品收集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见图1-2,叶蜡石杯压制装置,包括上固定板1、工作台2、下固定板3、自动加料机构。上固定板1设于工作台2之上,下固定板3设于工作台2之下。上固定板1、下固定板3均与工作台2通过四根第一支架4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板1下表面设有上压模5,所述上压模5连接有上压气缸6。所述工作台2对应上压模5处设有模套7。所述下固定板3上表面对应模套7处设有下压模8,下压模8连接有下压气缸9。所述下压模8上端深入模套7内且内壁上安装有芯棒10。所述下压模8上端面、模套7内壁和芯棒10外壁形成填粉区。自动加料机构包括料仓11、称重斗12、加料软管13、加料气缸14。所述料仓11下端出料口处设有出料门15,出料门15一端与料仓11下部铰接。出料门15下表面连接有料仓气缸16的活塞杆。料仓气缸16铰接在第二支架17上。第二支架17固定在上固定板1上。料仓11下方对应出料口处设有称重斗12。称重斗12下端出口与加料软管13上端通过出料阀18连接。所述称重斗12的外壁固定设有两个支撑角钢19。所述两个支撑角钢19关于称重斗12的中心轴对称且底部均设有静态称重秤20。所述静态称重秤20均固定安装在第三支架21上。第三支架21固定在上固定板1上。加料软管13下端与加料气缸14的活塞杆连接且加料软管13下端的出口朝向工作台2。加料气缸14设于工作台2上模套7的一侧且其活塞杆的运动方向指向模套7。所述加料软管13内腔中设有导料圆锥22,所述导料圆锥22固定在加料软管13内壁上。所述导料圆锥22的长度与加料软管13相匹配。导料圆锥22的锥部位于加料软管13上端,导料圆锥22的底面与芯棒10形状相匹配。导料圆锥22的侧面为光滑表面。加料软管13内壁与导料圆锥22侧面形成粉料下料通道。导料圆锥22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工作台2上模套7周边处设有行程开关23。所述行程开关23与出料阀18电连接,所述行程开关23触头设于加料软管13下端。所述工作台2上模套7远离加料气缸14的一侧设有下料通孔24,所述下固定板3上相对下料通孔24处设有成品收集箱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叶蜡石杯压制装置,包括上固定板、工作台、下固定板,上固定板设于工作台之上,下固定板设于工作台之下,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均与工作台通过四根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板下表面设有上压模,所述上压模连接有上压气缸;所述工作台对应上压模处设有模套;所述下固定板上表面对应模套处设有下压模,下压模连接有下压气缸;所述下压模上端深入模套内且内壁上安装有芯棒;所述下压模上端面、模套内壁和芯棒外壁形成填粉区;还包括自动加料机构;自动加料机构包括料仓、称重斗、加料软管、加料气缸;所述料仓下端出料口处设有出料门,出料门一端与料仓下部铰接;出料门下表面连接有料仓气缸的活塞杆,料仓气缸铰接在第二支架上,第二支架固定在上固定板上;料仓下方对应出料口处设有称重斗;称重斗下端出口与加料软管上端通过出料阀连接;所述称重斗的外壁固定设有两个支撑角钢,所述两个支撑角钢关于称重斗的中心轴对称且底部均设有静态称重秤;所述静态称重秤均固定安装在第三支架上;第三支架固定在上固定板上;加料软管下端与加料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且加料软管下端的出口朝向工作台;加料气缸设于工作台上模套的一侧且其活塞杆的运动方向指向模套。

【技术特征摘要】
1.叶蜡石杯压制装置,包括上固定板、工作台、下固定板,上固定板设于工作台之上,下固定板设于工作台之下,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均与工作台通过四根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板下表面设有上压模,所述上压模连接有上压气缸;所述工作台对应上压模处设有模套;所述下固定板上表面对应模套处设有下压模,下压模连接有下压气缸;所述下压模上端深入模套内且内壁上安装有芯棒;所述下压模上端面、模套内壁和芯棒外壁形成填粉区;还包括自动加料机构;自动加料机构包括料仓、称重斗、加料软管、加料气缸;所述料仓下端出料口处设有出料门,出料门一端与料仓下部铰接;出料门下表面连接有料仓气缸的活塞杆,料仓气缸铰接在第二支架上,第二支架固定在上固定板上;料仓下方对应出料口处设有称重斗;称重斗下端出口与加料软管上端通过出料阀连接;所述称重斗的外壁固定设有两个支撑角钢,所述两个支撑角钢关于称重斗的中心轴对称且底部均设有静态称重秤;所述静态称重秤均固定安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修武县鑫锐超硬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