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549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2:34
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包括单腔导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和一次性引流管,单腔导管的一侧开有换气孔,单腔导管的弯曲部为支气管,第一气囊固定于换气孔上方的单腔导管外表面上,第二气囊固定于支气管前端的外表面上,第三气囊固定于第二气囊处支气管的内腔壁上,单腔导管的另一侧设有引流管插入通道,所述的引流管插入通道为由覆盖于单腔导管外表面的弹性膜与单腔导管的外表面围合而成,弹性膜的一端部固定于支撑环上,弹性膜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气管的端部,弹性膜的两侧边固定于单腔导管和支气管的外表面上。该插管不仅可有效阻隔患侧支气管对健侧的影响,还可对患侧支气管中的痰液或者脓性积液进行负压吸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支气管介入手术常用的气管插管有双腔支气管内导管(DLTs)和单腔支气管导管,双腔支气管导管为一管两腔结构,两段两个开口,一个开口位于导管的气管段,另一开口位于远端主支气管段,这样的结构虽然满足将患侧支气管隔离开的功能,然而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外径较粗,行插管时极易损伤呼吸道,同时导管内径过细,支气管镜不能通过双腔支气管进行手术操作,尤其是右上肺主支气管开口处易被气囊阻塞。相比较下单腔支气管导管的直径可以做得更小,防止在插管时损失呼吸道。在支气管介入手术中出现出血引起气道窒息是手术医师最担心的严重并发症,为防止患侧支气管出血流入气管中造成健侧支气管的通气引起窒息呼吸衰竭,同时在术中需要对患侧支气管进行负压吸引,防止血液聚集与患侧的支气管中造成堵塞或者影响手术视野,然而现有的单腔支气管导管在对患者支气管负压引流时需要将导管与呼吸机分离,然后将引流管从气管呼吸接口处插入至患侧支气管处利用负压抽吸,这种操作方式具有极高的风险,而且这种情况下需要操作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负压吸痰操作,操作不当或者不熟练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将负压吸引管的直径缩小并从单腔支气管的呼吸通道中插入并在导管的一侧预留吸引管接口,这种方式虽然可免除拔下呼吸机带来的风险,然而导管内腔中的吸引管会造成换气管路截面积减小而影响患者的呼吸,而管径过小将难以对患侧支气管进行积液引流作业,引流管难以更换,管体内粘贴的粘液将会导致重复吸引以及患侧换气的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该插管不仅可有效阻隔支气管介入手术过程中患侧支气管出血对健侧支气管的影响,还可利用普通的一次性引流管对患侧的血液或者脓性积液进行负压吸引,可保证引流的效果,同时不会影响健侧支气管的正常换气。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单腔导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和一次性引流管,单腔导管的一侧开有换气孔,单腔导管的弯曲部为支气管,第一气囊固定于换气孔上方的单腔导管外表面上,第二气囊固定于支气管前端的外表面上,第三气囊固定于第二气囊处支气管的内腔壁上,单腔导管的一侧设有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分别通过埋设于单腔导管中的充气管连接,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的接口处分别设有气压计,单腔导管的另一侧设有引流管插入通道,所述的引流管插入通道为由覆盖于单腔导管外表面的弹性膜与单腔导管的外表面围合而成,弹性膜被引流管支撑后呈半圆形,引流管插入通道的顶部设有引流管插入口,引流管插入口设有半圆形支撑环,弹性膜的一端部固定于支撑环上,弹性膜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气管的端部,弹性膜的两侧边固定于单腔导管和支气管的外表面上,引流管插入通道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内表面密封贴合连接。优选的,所述的弹性膜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单腔导管和支气管采用聚录乙烯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的单腔导管上设有进深刻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插管不仅可可利用气囊堵塞患侧支气管防止出血,还可利用普通的一次性引流管对患侧支气管中的血液或者脓性积液进行负压吸引,可保证引流的效果,同时不会影响健侧支气管的正常通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单腔导管,2-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第三气囊,5-引流管插入通道,6-引流管;11-呼吸机接头,12-换气孔,13-支气管,14-第一气囊充气接口,15-第二气囊充气接口,16-第三气囊充气接口,17-气压计,51-引流管插入口,52-支撑环,61-负压引流接口,62-负压吸引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2所示,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包括单腔导管1、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第三气囊4和引流管6,单腔导管的一侧开有换气孔,单腔导管1的弯曲部为支气管13,第一气囊2固定于换气孔12上方的单腔导管1外表面上,第二气囊3固定于支气管13前端的外表面上,第三气囊4固定于第二气囊处支气管13的内腔壁上,单腔导管1的一侧设有第一气囊充气接口14、第二气囊充气接口15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16,第一气囊充气接口14、第二气囊充气接口15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16分别通过埋设于单腔导管1中的充气管连接,第一气囊充气接口14、第二气囊充气接口15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16的接口处分别设有气压计17,单腔导管1的另一侧设有引流管插入通道5,所述的引流管插入通道5为由覆盖于单腔导管外表面的弹性膜与单腔导管的外表面围合而成,弹性膜被引流管6支撑后呈半圆形,引流管插入通道5的顶部设有引流管插入口51,引流管插入口51设有半圆形支撑环52,弹性膜的一端部固定于支撑环52上,弹性膜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气管13的端部,弹性膜的两侧边固定于单腔导管1和支气管13的外表面上,引流管插入通道5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的内表面密封贴合连接。使用本装置时,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常规诱导,同时使用面罩充分给氧,选择合适管径的插管并行气管插管,在气管纤维镜的照射下,将本插管的支气管13插入至患侧的支气管处,同时使单腔导管1的换气孔12对准健侧支气管通路;撤出气管纤维镜,将充气装置与第一气囊充气接口14连接并注入气体,第一气囊2充气后膨胀卡持于气管的管壁上,然后将充气装置与第二气囊充气接口15连接并注入气体,第二气囊3充气后膨胀并卡持于患侧支气管的管壁上,当需要截断患侧支气管气流时,将充气装置与第三气囊充气接口16连接并充气,第三气囊4充气后膨胀并与支气管13过盈配合防止支气管介入手术过程患侧支气管中的血液进入健侧支气管中,第一气囊充气接口14、第二气囊充气接口15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16的接口处设有气压计,可随时监测气囊内的气压,防止过充而引起气囊破裂或引起支气管破裂;当需要对患侧支气管中进行负压引流时,将一次性引流管6从引流管插入口51处缓慢插入,在插入前可将引流管涂抹上润滑物质,减小引流管与弹性膜支架的摩擦阻力,直至引流管6的前端从引流管插入通道5的端部伸出,将引流管6的负压引流接口61与负压装置连接即可负压引流,整个操作无需拔下呼吸机,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单腔导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和一次性引流管,单腔导管的一侧开有换气孔,单腔导管的弯曲部为支气管,第一气囊固定于换气孔上方的单腔导管外表面上,第二气囊固定于支气管前端的外表面上,第三气囊固定于第二气囊处支气管的内腔壁上,单腔导管的一侧设有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分别通过埋设于单腔导管中的充气管连接,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的接口处分别设有气压计,单腔导管的另一侧设有引流管插入通道,所述的引流管插入通道为由覆盖于单腔导管外表面的弹性膜与单腔导管的外表面围合而成,弹性膜被引流管支撑后呈半圆形,引流管插入通道的顶部设有引流管插入口,引流管插入口设有半圆形支撑环,弹性膜的一端部固定于支撑环上,弹性膜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气管的端部,弹性膜的两侧边固定于单腔导管和支气管的外表面上,引流管插入通道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内表面密封贴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单腔导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和一次性引流管,单腔导管的一侧开有换气孔,单腔导管的弯曲部为支气管,第一气囊固定于换气孔上方的单腔导管外表面上,第二气囊固定于支气管前端的外表面上,第三气囊固定于第二气囊处支气管的内腔壁上,单腔导管的一侧设有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分别通过埋设于单腔导管中的充气管连接,第一气囊充气接口、第二气囊充气接口和第三气囊充气接口的接口处分别设有气压计,单腔导管的另一侧设有引流管插入通道,所述的引流管插入通道为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壮伍蓉蓉石少卿李敏宋云华汪矗王荣春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