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祥德专利>正文

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540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包括营养管主体、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营养管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气囊圈,第一气囊圈的一侧固定设有软性固定圈,营养管主体两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第一导管的一端与第二气囊圈的内部连通,第二导管的一端与第一气囊圈的内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气囊圈通过与第二导管连通的设计,可以通过通气和放气改变第一气囊圈的体积大小,从而实现对营养液流出流量的控制;第二气囊圈可以通过第一导管向内通气,增大体积,从而实现将营养管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营养管随意移动,影响治疗效果;营养管一端波浪形的设计,可以便于医护者夹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营养管,具体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
技术介绍
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材,它是从鼻腔内部进入十二指肠或者空肠,将营养液导入到肠道中,为胃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营养,传统的鼻空肠营养管结构较为简单,对于医护者来说采用活检钳夹取并不方便还容易脱落,并且鼻空肠营养管进入肠道后,还容易随意移动,有时还会发生倒吸、倒流的现象,对于治疗来说产生了较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而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在治疗初期和后期,营养液的流速和流量都有区别,传统的鼻空肠营养管就无法实现对营养液流量的控制,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营养管不易定位、不便夹取、不便控制流量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包括营养管主体、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所述营养管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气囊圈,所述第一气囊圈的一侧固定设有软性固定圈,所述营养管主体两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一端与第二气囊圈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一端与第一气囊圈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二气囊圈的内部,所述营养管主体内壁的两侧均匀设有软性倒刺。进一步的,所述营养管主体的一端呈波浪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管与第二气囊圈的连接处喷涂有粘合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囊圈的硬度低于第二气囊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第一气囊圈通过与第二导管连通的设计,可以通过通气和放气改变第一气囊圈的体积大小,从而实现对营养液流出流量的控制;第二气囊圈可以通过第一导管向内通气,增大体积,从而实现将营养管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营养管随意移动,影响治疗效果;营养管一端波浪形的设计,可以便于医护者夹取,第一气囊圈一侧软性固定圈的设计,也可以方便医护者在配合活检钳的使用下,将营养管送入正确的位置;营养管内壁设有的软性倒刺可以使营养液往出口顺流,避免营养液倒流使患者发生危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的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营养管主体;2、第一气囊圈;3、软性固定圈;4、第一导管;5、第二导管;6、第二气囊圈;7、软性倒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4所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包括营养管主体1、第一气囊圈2和第二气囊圈6,营养管主体1的顶部设有第一气囊圈2,第一气囊圈2的一侧固定设有软性固定圈3,营养管主体1两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第一导管4一端与第二气囊圈6内部连通,第二导管5一端与第一气囊圈2内部连通,第二导管5的另一端贯穿第二气囊圈6的内部,营养管主体1内壁的两侧均匀设有软性倒刺7。其中,营养管主体1的一端呈波浪形,夹取更加稳固。其中,第二导管5与第二气囊圈6的连接处喷涂有粘合剂,保持第一导管5与第二气囊圈6的气密性。其中,第一气囊圈2的硬度低于第二气囊圈6,实现对第一气囊圈2通气即可灵活改变其体积,当对第二气囊圈6放气后,第二气囊圈6仍然保持一定的形状,可以正常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具体时,医护者可以将营养管主体1从患者的鼻腔插入,医护者可以借助活检钳,通过夹住软性固定圈3将对营养管主体1进行导向,便于医护者准确的将营养管放在正确的位置;医护者可以通过第一导管4对第二气囊圈6进行通气,增强第二气囊圈6的体积,将营养管的端头固定在患者的肠道中,防止营养管端头任意活动,影响效果;然后医护者可以通过第二导管5向第一气囊圈2内部通入气体,这样第一气囊圈2受气膨胀,增大的体积可以对营养管的出口进行一定的遮挡,在治疗初期,可以有效控制营养液的流出速度,保持患者的正常吸收,当通入足够的气体可以将营养管出口全部挡住,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特殊情况下,营养管发生倒吸的现象;在治疗后期,可以通过对第一气囊圈2放气,减少第一气囊圈2的体积,这样就扩大了营养液的流出,便于医护者控制营养液的流出量,增强治疗效果;营养管主体1内壁设有软性倒刺7,并且软性倒刺7的朝向是营养管营养液流出口的方向,这样就可以对营养液进行一定的导流,使得营养液往营养管流出口方向顺流,这样就会避免营养液倒流使患者发生危险。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包括营养管主体(1)、第一气囊圈(2)和第二气囊圈(6),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管主体(1)的顶部设有第一气囊圈(2),所述第一气囊圈(2)的一侧固定设有软性固定圈(3),所述营养管主体(1)两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所述第一导管(4)的一端与第二气囊圈(6)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5)的一端与第一气囊圈(2)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5)的另一端贯穿第二气囊圈(6)的内部,所述营养管主体(1)内壁的两侧均匀设有软性倒刺(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鼻空肠营养管,包括营养管主体(1)、第一气囊圈(2)和第二气囊圈(6),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管主体(1)的顶部设有第一气囊圈(2),所述第一气囊圈(2)的一侧固定设有软性固定圈(3),所述营养管主体(1)两侧壁的内部设有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所述第一导管(4)的一端与第二气囊圈(6)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5)的一端与第一气囊圈(2)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管(5)的另一端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祥德
申请(专利权)人:郑祥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