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时丙亮专利>正文

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176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包括串联的电阻R24与电阻R13,电阻R13旁接二极管D3,电阻R24旁接于继电器K1的触点1与触点2,电压保护单元,报警单元,第一充电接口B及第二充电接口A;将第二检测点P1.3所检测到的电压与第一检测点P1.1所检测到的电压与单片机U2对应管脚中所设定的电压进行比较,以通过单片机U2驱动继电器K1中的触点脱开或者吸合。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是处的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实现了用错高电压对电池冲坏的保护,并能够对对包含该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的冲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实时的检测,同时对充电口发生短路时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充电装置
,更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动车所选用的化学能电池中,铅酸蓄电池以成本低廉,可靠性高,并适合于大电流放电,适应环境温度范围较宽等优点。通常的,在电动车选用的电池组采用四组、五组或者六组铅酸蓄电池串联而成,单个铅酸蓄电池的正负极所形成的电势为12VDC,从而串联形成48V、60V或者72V的电动势(即,电池组的正负极所形成的输出电压)。申请人检索后发现申请号为201110070929.8公开了一种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均衡充放电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该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充电器中包含了整流滤波模块、输入保护模块、直流变换模块等电路,以通过上述电路实现过温、过压、过流及短路保护。申请人注意到该现有技术虽然能够实现对多个锂电池所组成的锂电池组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实现过温、过压、过流及短路保护,但该电路结构并不适合铅酸蓄电池。更重要的是的,上述现有技术无法解决与充电器输入电源(通常为交流电)的电压在接入错误的情况下所导致的充电失能的技术问题。同时,上述现有技术所揭示的充电器无法对充电器的输出电压进行实时检测,并且不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的电阻R24与电阻R13,电阻R13旁接二极管D3,电阻R24旁接于继电器K1的触点1与触点2,电压保护单元,报警单元,第一充电接口B及第二充电接口A;二极管D3两端分别耦接于与单片机U2的管脚19电连的第一检测点P1.1及与单片机U2的管脚21电连的第二检测点P1.3,第一充电接口B与第二充电接口A分别形成与单片机U2的管脚18连接的第三检测点P1.0,电压保护单元与单片机U2的管脚27电连并形成第四检测点P2.1,电压保护单元与单片机U2的管脚26电连并形成第五检测点P2.0;电压保护电路包括:与继电器K1连接的三极管Q8,三极管Q7,电阻R1...

【技术特征摘要】
1.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的电阻R24与电阻R13,电阻R13旁接二极管D3,电阻R24旁接于继电器K1的触点1与触点2,电压保护单元,报警单元,第一充电接口B及第二充电接口A;二极管D3两端分别耦接于与单片机U2的管脚19电连的第一检测点P1.1及与单片机U2的管脚21电连的第二检测点P1.3,第一充电接口B与第二充电接口A分别形成与单片机U2的管脚18连接的第三检测点P1.0,电压保护单元与单片机U2的管脚27电连并形成第四检测点P2.1,电压保护单元与单片机U2的管脚26电连并形成第五检测点P2.0;电压保护电路包括:与继电器K1连接的三极管Q8,三极管Q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8,电阻R31与电阻R21;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电阻R28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8与继电器K1的线圈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电阻R20与第五检测点P2.0电连,三极管Q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9与整流滤波电路的+15V输出端连接;报警单元包括:蜂鸣器FM1,三极管Q4,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三极管Q5;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丙亮
申请(专利权)人:时丙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