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反手开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17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反手开门器,包括车门凹槽,车门凹槽内安装有车门扣,车门扣上安装有夹子,所述夹子包括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之间安装有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所述夹子上贯穿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有楔形圆饼,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旋钮,所述旋钮的内侧固定有凸起,所述夹子上靠近旋钮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凸起与滑槽相匹配,所述夹子靠近楔形圆饼的一侧设有扩张挡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迫使人们开门下车时反手操作,带动身体向后方转动,从而能观察到来往车辆,安全开门下车,避免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反手开门器
本技术涉及车辆安全
,尤其涉及车辆反手开门器。
技术介绍
作为当今世界数量最多的交通工具,汽车给我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事故,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驾驶员和乘客在没有观察后方是否有其他车辆经过的情况下,就开门下车,这样的举动往往会引发事故,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当人们习惯性用离车门较近的手拉动车门扣开门,由于视线盲区,无法注意到后方的各种车辆,突然打开的车门就会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现有技术中当人们习惯性用离车门较近的手拉动车门扣开门,由于视线盲区,无法注意到后方的各种车辆,突然打开的车门就会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的问题,而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车辆反手开门器,包括车门凹槽,车门凹槽内安装有车门扣,车门扣上安装有夹子,所述夹子包括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之间安装有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所述夹子上贯穿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有楔形圆饼,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旋钮,所述旋钮的内侧固定有凸起,所述夹子上靠近旋钮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凸起与滑槽相匹配,所述夹子靠近楔形圆饼的一侧设有扩张挡片,所述扩张挡片与夹子之间安装有第二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与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扩张挡片上靠近楔形圆饼的一侧开设有与楔形圆饼相匹配的楔形槽,所述楔形圆饼位于楔形槽内。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螺杆、螺母和第二弹簧,螺杆贯穿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螺杆的两端均套接有第二弹簧,螺杆的两端均通过螺纹套接有螺母。优选的,所述夹子上和车门扣相接触的位置固定有垫片,垫片采用硅胶制成,垫片呈锯齿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用夹子部分夹持在车门扣上,驾驶员和乘客准备下车时,旋钮只有向车后方(左侧车门逆时针,右侧车门顺时针)转动到45度至90度之间,带动连接杆旋转,连接杆带动楔形圆饼旋转,楔形圆饼挤压反向吻合的扩张挡片,扩张挡片由于紧贴车门扣的内侧,所以迫使夹子向车门内策运动,从而推动车门扣向车内侧运动实现开,当习惯性的用离车门较近的手去扭动旋钮时,是很难把旋钮向后转动到45度以上的,而使用离车门较远的手操作时就很容易把旋钮转到45度以上,这样就迫使人们开门下车时反手操作,带动身体向后方转动,从而能观察到来往车辆,安全开门下车,避免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安装在右侧车门上的主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安装在右侧车门上的旋钮、连接杆、楔形圆饼、第一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安装在右侧车门上的夹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右侧门安装的效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安装在左侧车门上的主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安装在左侧车门上的旋钮、连接杆、楔形圆饼、第一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安装在左侧车门上的夹子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提出的车辆反手开门器左侧门安装的效果示意图。图中:1第一夹片、2第二夹片、3第二弹簧、4螺母、5螺杆、6垫片、7旋钮、8连接杆、9楔形圆饼、10扩张挡片、11第一弹簧、12凸起、13车门扣、14滑槽、15车门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车辆反手开门器,包括车门凹槽15,车门凹槽15内安装有车门扣13,车门扣13上安装有夹子,夹子包括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之间安装有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第一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夹子上贯穿有连接杆8,连接杆8上套接有第一弹簧11,连接杆8的一端安装有楔形圆饼9,连接杆8的另一端安装有旋钮7,旋钮7的内侧固定有凸起12,夹子上靠近旋钮7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4,凸起12与滑槽14相匹配,夹子靠近楔形圆饼9的一侧设有扩张挡片10,扩张挡片10与夹子之间安装有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第二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第二弹性连接装置与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扩张挡片10上靠近楔形圆饼9的一侧开设有与楔形圆饼9相匹配的楔形槽,楔形圆饼9位于楔形槽内。第一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螺杆5、螺母4和第二弹簧3,螺杆5贯穿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螺杆5的两端均套接有第二弹簧3,螺杆5的两端均通过螺纹套接有螺母4,夹子上和车门扣13相接触的位置固定有垫片6,垫片6采用硅胶制成,垫片6呈锯齿状。工作原理:凸起12初始位置在滑槽14上端,使得旋钮7只能顺时针旋转,打开车门后旋钮7的恢复由旋钮7下方连接的连接杆8上的第一弹簧11提供,松开旋钮7,连接杆8上的第一弹簧11提供逆时针弹力,带动连接杆8复位,连接杆8带动旋钮7和楔形圆饼9复位,同时扩张挡片10复位,即夹子带动车门扣复位。实施例二:参照图5、图6、图7和图8,车辆反手开门器,包括车门凹槽15,车门凹槽15内安装有车门扣13,车门扣13上安装有夹子,夹子包括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之间安装有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第一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夹子上贯穿有连接杆8,连接杆8上套接有第一弹簧11,连接杆8的一端安装有楔形圆饼9,连接杆8的另一端安装有旋钮7,旋钮7的内侧固定有凸起12,夹子上靠近旋钮7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4,凸起12与滑槽14相匹配,夹子靠近楔形圆饼9的一侧设有扩张挡片10,扩张挡片10与夹子之间安装有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第二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第二弹性连接装置与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扩张挡片10上靠近楔形圆饼9的一侧开设有与楔形圆饼9相匹配的楔形槽,楔形圆饼9位于楔形槽内。第一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螺杆5、螺母4和第二弹簧3,螺杆5贯穿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螺杆5的两端均套接有第二弹簧3,螺杆5的两端均通过螺纹套接有螺母4,夹子上和车门扣13相接触的位置固定有垫片6,垫片6采用硅胶制成,垫片6呈锯齿状。工作原理:凸起12初始位置在滑槽14上端,使得旋钮7只能逆时针旋转,打开车门后旋钮7的恢复由旋钮7下方连接的连接杆8上的第一弹簧11提供,松开旋钮7,连接杆8上的第一弹簧11提供顺时针弹力,带动连接杆8复位,连接杆8带动旋钮7和楔形圆饼9复位,同时扩张挡片10复位,即夹子带动车门扣复位。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反手开门器,包括车门凹槽(15),车门凹槽(15)内安装有车门扣(13),车门扣(13)上安装有夹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子包括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所述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之间安装有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所述夹子上贯穿有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上套接有第一弹簧(11),所述连接杆(8)的一端安装有楔形圆饼(9),所述连接杆(8)的另一端安装有旋钮(7),所述旋钮(7)的内侧固定有凸起(12),所述夹子上靠近旋钮(7)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4),所述凸起(12)与滑槽(14)相匹配,所述夹子靠近楔形圆饼(9)的一侧设有扩张挡片(10),所述扩张挡片(10)与夹子之间安装有第二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与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扩张挡片(10)上靠近楔形圆饼(9)的一侧开设有与楔形圆饼(9)相匹配的楔形槽,所述楔形圆饼(9)位于楔形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反手开门器,包括车门凹槽(15),车门凹槽(15)内安装有车门扣(13),车门扣(13)上安装有夹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子包括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所述第一夹片(1)和第二夹片(2)之间安装有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设有两组,所述夹子上贯穿有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上套接有第一弹簧(11),所述连接杆(8)的一端安装有楔形圆饼(9),所述连接杆(8)的另一端安装有旋钮(7),所述旋钮(7)的内侧固定有凸起(12),所述夹子上靠近旋钮(7)的一侧开设有滑槽(14),所述凸起(12)与滑槽(14)相匹配,所述夹子靠近楔形圆饼(9)的一侧设有扩张挡片(10),所述扩张挡片(10)与夹子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媛媛袁一中陆忠梅崔邦军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