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6618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包括:抛载驱动机构、转接机构以及抛载负重块,抛载驱动机构与转接机构驱动连接,抛载负重块活动连接在转接机构上;转接机构包括:转接轴、转接轴轴承、转轮、开口轮以及抛载托架,转接轴的一部分穿过转接轴轴承与抛载驱动机构驱动连接,转轮与开口轮连接在转接轴的另一部分上,转轮与开口轮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开口轮上具有一槽口,抛载托架的一端活动连接在环形间隙内,抛载托架的另一端与抛载负重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械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装拆方便,不受舱体内其他单元的干扰,当抛载装置出现异常后可实时安装和维护,不对载体平台造成任何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海洋装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
技术介绍
海洋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时刻影响海洋装备工作的安全,海洋装备的研制都需要安全抛载装置,安全抛载装置有机械式、电磁吸附式、熔断式,大多数与载体本身耦合固连,安全装置发生故障后不便于拆卸和维护。研制一种独立的安全装置则是深海智能浮标长续航力以及稳定性的重要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包括:抛载驱动机构、转接机构以及抛载负重块,所述抛载驱动机构与所述转接机构驱动连接,所述抛载负重块活动连接在所述转接机构上;所述转接机构包括:转接轴、转接轴轴承、转轮、开口轮以及抛载托架,所述转接轴的一部分穿过所述转接轴轴承与所述抛载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转轮与所述开口轮连接在所述转接轴的另一部分上,所述转轮与所述开口轮之间形成环形间隙,所述开口轮上具有一槽口,所述抛载托架的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环形间隙内,所述抛载托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抛载负重块连接。较佳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转接机构上,并贴附在所述抛载负重块的上表面,在所述抛载负重块的自重与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抛载负重块保持水平姿态。较佳的,所述抛载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转轴和转轴轴承,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转轴轴承内,一端与所述转接轴驱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机驱动连接。较佳的,所述抛载驱动机构还包括电机支撑座、托盘以及转轴密封座,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支撑座与所述托盘构成的空间内,所述转轴与所述转轴轴承由所述转轴密封座密封。较佳的,所述电机支撑座与所述转轴密封座之间密封连接。较佳的,所述转接机构还包括转接轴固定座,所述转接轴轴承设置于所述转接轴固定座内,所述转接轴固定座与所述转轴密封座连接。较佳的,所述抛载驱动机构还包括水密接插件,通过所述电机支撑座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较佳的,所述抛载托架连接在所述环形间隙内的一端为球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械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装拆方便,不受舱体内其他单元的干扰,当抛载装置出现异常后可实时安装和维护,不对载体平台造成任何影响。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抛载驱动机构;101-电机;102-转轴;103-转轴轴承;104-电机支撑座;105-托盘;106-转轴密封座;107-水密接插件;2-转接机构;201-转接轴;202-转接轴轴承;203-转轮;204-开口轮;205-抛载托架;206-转接轴固定座;3-抛载负重块;4-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包括:抛载驱动机构1、转接机构2以及抛载负重块3,抛载驱动机构1与转接机构2驱动连接,抛载负重块3活动连接在转接机构2上。抛载负重块3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铅块,但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抛载驱动机构1包括:电机101、转轴102、转轴轴承103、电机支撑座104、托盘105、转轴密封座106以及水密接插件107。电机101设置于电机支撑座104与托盘105构成的空间内,转轴102与转轴轴承103由转轴密封座106密封。水密接插件107通过电机支撑座104与电机101电性连接。转轴102设置于转轴轴承103内,一端与转接轴201驱动连接,另一端与电机101驱动连接。电机支撑座104与转轴密封座106之间密封连接。转接机构2包括:转接轴201、转接轴轴承202、转轮203、开口轮204、抛载托架205以及转接轴固定座206,转接轴201的一部分穿过转接轴轴承202与抛载驱动机构1驱动连接,转轮203与开口轮204连接在转接轴201的另一部分上,转轮203与开口轮204之间形成环形间隙,开口轮204上具有一槽口,抛载托架205的一端活动连接在环形间隙内,抛载托架205的另一端与抛载负重块3连接。转接轴轴承202设置于转接轴固定座206内,转接轴固定座206与转轴密封座10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抛载托架205连接在环形间隙内的一端为球形,以减少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弹性件4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弹簧片,连接在转接机构2上,并贴附在抛载负重块3的上表面,在抛载负重块3的自重与弹性件的作用下,抛载负重块3保持水平姿态。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外挂式抛载装置接收到控制系统发出的应急响应信号时,驱动电机101带动转轴102进行旋转,进而通过转接轴201带动转轮203与开口轮204进行旋转。抛载负重块3安放在抛载托架205上,抛载托架205的球形头部分伸入转轮203与开口轮204的环形间隙内,在重力及弹性件4的作用下保持水平姿态。开口轮204有一处较大的槽口,可以使得抛载托架205顶端球形部分移入和移出。当开口轮204的槽口旋转到竖直正下方位置时抛载负重块3在重力以及弹性件4的推力作用下,抛载负重块3下落即完成抛载动作。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抛载驱动机构、转接机构以及抛载负重块,所述抛载驱动机构与所述转接机构驱动连接,所述抛载负重块活动连接在所述转接机构上;所述转接机构包括:转接轴、转接轴轴承、转轮、开口轮以及抛载托架,所述转接轴的一部分穿过所述转接轴轴承与所述抛载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转轮与所述开口轮连接在所述转接轴的另一部分上,所述转轮与所述开口轮之间形成环形间隙,所述开口轮上具有一槽口,所述抛载托架的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环形间隙内,所述抛载托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抛载负重块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抛载驱动机构、转接机构以及抛载负重块,所述抛载驱动机构与所述转接机构驱动连接,所述抛载负重块活动连接在所述转接机构上;所述转接机构包括:转接轴、转接轴轴承、转轮、开口轮以及抛载托架,所述转接轴的一部分穿过所述转接轴轴承与所述抛载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转轮与所述开口轮连接在所述转接轴的另一部分上,所述转轮与所述开口轮之间形成环形间隙,所述开口轮上具有一槽口,所述抛载托架的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环形间隙内,所述抛载托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抛载负重块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转接机构上,并贴附在所述抛载负重块的上表面,在所述抛载负重块的自重与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抛载负重块保持水平姿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深海智能浮标的外挂式抛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载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转轴和转轴轴承,所述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阳黄琰乔佳楠俞建成金文明谭智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