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路径限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6491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布线的可操作性并且能够防止盖部件咬入电线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用于将两种电线束(50,60)以两段重叠的方式进行收纳的电线收纳壳(1),包括:凹形壳主体(10),由底壁部(11)和一对侧壁部(12,13)构成,与底壁部(11)相对的面开口;和盖部件(30),用于封闭开口(14)并能够相对于壳主体(10)开闭,布线路径限制结构包括:电线束按压部件(20),相对于壳主体(11)可拆卸,并覆盖底壁部侧电线束(50),并且分隔开两种电线束(50、60);和多个肋部(41,42,43,44),设置于底壁部(11)并具有引导面(41a,42a,43a,44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布线路径限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布线路径限制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在汽车中布设有多条用于从电源向电气部件供电或向电气部件发送电信号等的电线(例如,专利文献1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87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如图5所示,在由凹形壳主体71和用于封闭壳主体71的开口72的盖73构成的电线收纳壳70内,在将两种电线束在上下以两段重叠的方式布设于壳主体71内时,在将位于两段重叠的下侧位置的下侧电线束81布设于壳主体71内之后,将位于两段重叠的上侧位置的上侧电线束82布设于壳主体71内。然而,当将上侧电线束82布设于壳主体71内时,下侧电线束81分散开,成为下侧电线束81的电线81a的一部分(剩余长度)有可能从预定的布线路径脱离,从壳主体71的开口72飞出到外部。因此,会带来以下问题:电线束布设到壳主体71内的可操作性变差,或者在电线81a的一部分(剩余长度)从壳主体71的开口72飞出到外部的状态下,如果关闭盖73则有可能导致电线81a被盖73咬入而破损。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布线的可操作性并且防止盖部件咬入电线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是用于将两种电线束以两段重叠的方式收纳的、位于电线收纳壳中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包括:凹形的壳主体,该壳主体包括在多根电线被捆扎的电线束的布设方向上形成为长形的底壁部、和垂直设置在与该底壁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上的一对侧壁部,该壳主体的与该底壁部相对的面开口;和盖部件,封闭所述开口并能够相对于该壳主体开闭,该布线路径限制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电线束按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主体可拆卸,覆盖并按压所述两种电线束中的、以两段重叠的方式布设在所述底壁部侧的底壁部侧电线束;和多个肋部,设置于所述底壁部,并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引导所述底壁部侧电线束的电线以使其靠近所述壳主体内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侧。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多个肋部沿所述长度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并排配置,所述电线束按压部件位于沿所述长度方向相邻的肋部之间。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能够改善布线的可操作性并且防止盖部件咬入电线。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线收纳壳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2(a)是壳主体的主视图。图2(b)是壳主体的立体图。图3是电线收纳壳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将电线束按压部件安装于壳主体后的电线收纳壳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5是传统的电线收纳壳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线收纳壳10:壳主体11:底壁部12:侧壁部13:侧壁部14:开口15:卡合爪16:容纳空间部17:保持空间部20:电线束按压部件21:按压部22:腿部23:腿部24:卡合部30:盖31:切口部41:肋部42:肋部43:肋部44:肋部50:电压检测线束50a:电压检测线60:热敏电阻线束60a:热敏电阻线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对于应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的电线收纳壳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该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制。即,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线收纳壳中,在汽车中布设有:将与设置在电池组的母线上的电压检测端子连接的多条电压检测线捆扎在一起而成的电压检测线束;和将连接于设置在电池组的电池单元的内部或附近的热敏电阻的多条热敏电阻线捆扎在一起而成的热敏电阻线束,但应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的电线收纳壳的设置对象和布线对象的电线束等不限于这些线束。图1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线收纳壳1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2(a)是壳主体10的主视图。图2(b)是壳主体10的立体图。图3是电线收纳壳1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将电线束按压部件20安装于壳主体10后的电线收纳壳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线收纳壳1是将由多条电压检测线50a捆扎而成的电压检测线束50和由多条热敏电阻线60a捆扎而成的热敏电阻线束60这两种电线束,沿垂直方向以两段重叠的方式进行收纳的装置,并且包括凹形壳主体10、电线束按压部件20和盖30。如图2(a)和图2(b)所示,壳主体10包括:在电线束的布线方向上设置的长形底壁部11;和在与底壁部1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端上垂直设置的一对侧壁部12、13,在壳主体10与底壁部11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开口14。此外,在壳主体10中,通过底壁部11和一对侧壁部12、13形成有用于收纳电压检测线束50和热敏电阻线束60的容纳空间部16。该容纳空间部16通过开口14与外部连通。另外,容纳空间部16中,从开口14到底壁部11的距离(即壳主体10内的深度),为一对侧壁部12、13之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距离(即壳主体10内的横向宽度)的大约两倍,容纳空间部16形成为底部较深、横向宽度较窄的形状。电线束按压部件20如图3所示,与壳主体10分开设置并相对于壳主体10可拆卸,如图1所示,被插入到容纳空间部16,划分容纳空间部16的一部分,形成用于保持电压检测线束50的保持空间部17,该电压检测线束50为两种类型的电线束中、沿垂直方向布设于下侧(底壁部11侧)的下侧电线束(底壁部侧电线束)。并且,电线束按压部件20覆盖并按压位于保持空间部17内的电压检测线束50,并且分隔开电压检测线束50和作为上侧电线束(开口侧电线束)的、由多条热敏电阻线60a捆扎而成的热敏电阻线束60。电线束按压部件20包括:配置在电压检测线束50和热敏电阻线束60之间的平板状的按压部21;垂直设置于按压部21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且底壁部11侧的一对腿部22、23;以及垂直设置于按压部21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且开口14侧,并且可与设置在壳主体10的一个侧壁部13的外壁面上的卡合爪15卡合的卡合部24。再者,腿部23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比腿部22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短,与卡合部24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盖30与壳主体10分体设置并相对于壳主体10可开闭,是用于封闭壳主体10的开口14的部件。当将各电线束布设在壳主体10内时,从壳主体10取下盖30以使开口14开放,将各电线束布设于壳主体10内后,将盖30安装于壳主体10以封闭开口14。此外,切口部31以当封闭开口14时不与电线束按压部件20干扰的方式设置在盖30上。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线收纳壳1中,如图2(a)以及图4所示,轴线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的三棱柱形状的肋部41、42、43、44,分别在壳主体10内的底壁部11的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且为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各设置两个,总共设置四个。各肋部41、42、43、44的与开口14相对的侧面为相对于底壁部11倾斜的引导面41a、42a、43a、44a,用于引导电压检测线50a以使得电压检测线50a于壳主体10内靠近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当将电压检测线50a布设到壳主体10内时,使电压检测线50a在各肋部41、42、43、44的引导面41a、42a、43a、44a滑动,以使得电压检测线50a靠近壳主体10的所述宽度方向中央侧。由此,电压检测线束50变得容易由电线束按压部件20覆盖,因此在将电线束按压部件20安装到壳主体10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布线路径限制结构,是用于将两种电线束以两段重叠的方式进行收纳的、电线收纳壳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包括:凹形的壳主体,该壳主体包括沿多根电线被捆扎而成的电线束的布线方向上形成为长形的底壁部,和垂直设置在与该底壁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上的一对侧壁部,并且该壳主体的与该底壁部相对的面开口;和盖部件,封闭所述开口并能够相对于该壳主体开闭,该布线路径限制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电线束按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主体可拆卸,覆盖并按压所述两种电线束中的、以两段重叠的方式布设在所述底壁部侧的底壁部侧电线束;和多个肋部,设置于所述底壁部,并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引导所述底壁部侧电线束的电线以使其靠近所述壳主体内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06 JP 2017-1118091.一种布线路径限制结构,是用于将两种电线束以两段重叠的方式进行收纳的、电线收纳壳的布线路径限制结构,包括:凹形的壳主体,该壳主体包括沿多根电线被捆扎而成的电线束的布线方向上形成为长形的底壁部,和垂直设置在与该底壁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上的一对侧壁部,并且该壳主体的与该底壁部相对的面开口;和盖部件,封闭所述开口并能够相对于该壳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井正道井上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